宋秀 第115节

  听着那些话,李重进的神色发生了剧变。

  原本的愤恨,不甘消失不见,剩下的唯有震撼。

  赵氏父子,竟怀此念?

  当赵德秀起身后,他挥手示意亲军将李重进带出去。

  等到李重进将被架至帐门口时,他方才从震撼中醒转过来。

  接着一阵轻笑声从李重进的口中发出。

  “今败何冤?今败又何怨?

  天下,合当是你父子的!”

  李重进知道他必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赵德秀言语带来的冲击,让李重进死前浮现释然的情绪。

  当李重进的笑声在帐内渐渐消散后,回到主位上的赵德秀发现,帐内属臣看向他的目光变得愈发火热。

  在片刻沉寂后,向来有啥说啥的呼延赞,率先饶头兴奋地说道:

  “太原王,换这人间,带我们一起吧!”

  呼延赞这话一出,顿时引起赵德秀大笑。

  “好!”

  扬州城的收复,意味着宋军平叛淮南之战,已取得全面胜利。

  可在扬州城外的宋军大营中,诸将的气氛却并不怎么活跃。

  胜利诚然可喜,然在这一战中,立功的将领并未有多少。

  这就让许多将领,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人生能有几次跟随名将的机会?

  好不容易有机会,能轮到与赵德秀一起征战。

  若不把握住这次机会,日后他们一定会后悔。

  在这一想法,在越来越多的将领心中浮现时,几道消息在军中悄然流传着。

  “武平周行逢,不遵太原王调兵号令。”

  “听说那周行逢,曾违制在城郊祭天。”

  “据说周行逢,曾找过术士观相,术士言他有帝王之相。”

  当周行逢越来越多的罪行,在军中散播开来后,一些将领的心顿时活跃起来:

  看了地图后发现,武平距离淮南并不远呀!

  另外听说,陛下将南面之事尽委给太原王。

  这些将领中,以李汉琼为代表。

  扬州城下的“挫败”,早让李汉琼满是不甘,今南面有不臣之人,怎能让李汉琼再能按捺住心思?

  李汉琼是不敢直接找赵德秀的,他先是来找了田重进。

  得知了李汉琼的想法后,田重进面色犹疑:

  “周行逢纵有罪行,但难保他不会上书求和。

  太原王心意,吾并不知晓。”

  田重进的犹疑,让李汉琼焦急不已。

  为打动田重进,李汉琼正色道:

  “国有不臣,身为武将,吾只知有战,不知有和!”

  明日开始,一日三章,持续三天。

  还欠更啦。

第117章 上下同欲 把人吓软

  正当李汉琼以为他的这番豪言,足以打动田重进时,他听到了这么一番话:

  “汝既有此心,不如亲往太原王面前禀奏。”

  田重进这话一出,直接让刚挺起胸膛的李汉琼,直接弓起身体。

  “好兄长,可别!”

  想起崔彦进下场的李汉琼,语中带有畏惧。

  那日赵德秀的三十军棍,打的崔彦进身受重伤。

  直到如今,崔彦进还瘫在榻上动弹不得。

  重要的是,崔彦进往日在军中交友甚多,可那一日有哪位将领出言求情?

  崔彦进被打的几乎残废,又有哪位将领私下怜惜他过?

  赵德秀不是赵光义。

  两场大胜在身,赵德秀军威之深重,已不在慕容延钊等人之下。

  李汉琼性格是直,但他不傻。

  弓起身体后,李汉琼讨好般的向田重进说道:

  “今我军战和未定,某来找兄长,只为抒发胸臆。”

  说这句话时,李汉琼语气诚恳,生怕田重进有半分误会。

  见李汉琼这一讨好态度,田重进忍不住笑骂道:

  “你这糙汉,那日与我争功时,不见你当我是兄长。

  今日,徒摆出这一副示弱样,想骗我心软乎?”

  笑骂完后,田重进伸手驱赶道:

  “且去且去。

  身为一军辅将,若太原王问及军内想法,我会如实禀报。

  至于是战是和,乃太原王金口直断之事。”

  见田重进这么说,李汉琼喜笑颜开。

  李汉琼自不敢违逆赵德秀决策。

  今日前来,就是想着赵德秀趁决策未出时,表露下自身的主战态度。

  在田重进的驱赶下,自觉目的已达到的李汉琼,咧着嘴离开了帐中。

  待李汉琼走后,田重进无奈的摇了摇头。

  想来与李汉琼有一样心思的将领,当不在少数。

  这几日,要有的忙咯!

  军中为何会流传起,关于周行逢不臣的消息?

  这一切是赵德秀的有意为之。

  平定淮南后,潘美从湖湘之地回到了军中。

  潘美一回到军中,便求见赵德秀,向他详细论述了一番可以攻取湖湘之地的形势。

  听完潘美的论说后,赵德秀虽大为意动,但并未直接下达将令。

  疲师,不宜再战。

  这里的疲,指的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精神上的。

  赵德秀知道以他目前在军中的威望,若他直接下令攻打荆湘,纵算军中将领已有厌战情绪,大多亦不敢明言。

  虽不会明言,但厌战的情绪,却会为接下来的南征之举埋下隐患。

  身为主将,赵德秀必须要考虑这一点。

  故而在出征前,赵德秀要清晰的知道,军中对南征一事,是抱着何种态度。

  而要想得知这一点,单单问田重进或潘美是不行的。

  历史上赵光义灭亡北汉后,想着一鼓作气北伐燕云。

  那时军中将领,出于一些原因普遍存在着厌战情绪,然大多不敢上书阻止。

  接着赵光义将这事单独问及崔翰,崔翰力主赵光义趁势北伐。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后来,宋军就遭遇了高梁河惨败。

  诚然高梁河之败,是诸多因素影响共同构成。但在那诸多因素中,“上下不同欲”是很重要的一点。

  为避免重蹈覆辙,赵德秀先在军中散布消息,用以试探军中真实态度。

  几日过去后,田重进、王全斌、潘美三人连携来到帅帐中。

  收复扬州后,一直老实本分的王全斌,就被赵德秀调回军中。

  行礼过后,三人向赵德秀言及了近日军中将领的真实想法。

  听完田重进等人的汇报后,赵德秀的脸上露出笑意。

  虽军中大多中层将领,不如李汉琼那般耿直。

  然在这几日中,许多将领都通过暗示的方法,透露出支持南征之意。

  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胜!”

  在得到军中的真实想法后,赵德秀再无迟疑:

  “击鼓,召众将!”

  数刻钟后,军中将领皆汇聚于帅帐中。

  因近来周行逢不臣之事,在军中闹得众人皆知,故许多将领都猜出,今日赵德秀召集他们的目的。

  果不其然,诸将刚一到齐,赵德秀就有所动作。

  在诸将面前,赵德秀面色愤慨,他举起周行逢上表的国书道:

  “周行逢知他罪行败露,遣使致书,以图狡辩!”

  说完这句话后,赵德秀将收到的国书,恨恨地丢在了地上。

  当国书落地那一刻,诸将的情绪顿时激动起来。

  先前大多将领不知赵德秀的真实态度,都不敢明面上对此事表达看法。

  今赵德秀对周行逢的恨意不加掩饰,那还等什么?

首节上一节115/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