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绝对车感 第168节

  “我们走的还算早的。”吴轼自嘲句。

  “那可不,你可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早睡早起。”马萨玩笑道。

  “6。”吴轼随口口头禅。

  这又引起了马萨的兴趣,引得连连追问。

  当看到这位巴西车手饶有兴致的了解了“6”的用法后,吴轼有些担心,围场里不会给他偶尔来一句的口头禅给带坏吧。

  翌日上午,雨总算是停了,赛道条件快速变好,等到十一点时,已经完全干了。

  三练开始。

  因为二练的大雨耽搁了不少车队进行多种配方轮胎的测试,所以这次三练非常忙碌。

  摩纳哥复杂的赛道有着丰富的撞车集锦,常见的几乎都是在10号弯之后。

  当吴轼进行暖胎圈的时候,感觉到了转向臂的调整带来了更大的攻弯角度,却也极易造成前轮失去抓地力。

  ‘驾驶窗口越调越狭窄了。’

  他默然想到。

第212章 罗斯伯格又刹不住

  就如同空气动力学是门经验学科一样,赛车调校也是这样的,没有所谓的公式能够算出最佳性能,也没有所谓车手能够提供最佳意见。

  一切的一切都要在赛道上尝试。

  明明要进行排位模拟的三练,威廉姆斯两人却还是在不断进进出出,不停调整车辆设置。

  昨天模拟器收集的数据在今天不断应用到实际,结果就发现,现实和模拟还是有着相当的区别的。

  又是一圈,吴轼在6、10、19号弯时按下了“mark”键,这几个弯道的问题最为明显,明明是类型不同的弯道,却出现了相同的问题转向过度。

  如果说在其余赛道有转向过度,只要不是太严重,吴轼都自信能够控制,而在这里就不一定了,没有足够的空间给在甩尾过程中恢复抓地力。

  车组人员们体会到了本赛季以来最为累的一场比赛,从来没有过这么多次的调整。

  不过总算是有收获的,在第18圈,吴轼找到些速度,冷却两圈,等到赛道条件允许后,他开始尝试飞驰。

  从1-8号弯,进入隧道之前,主要的难度在于要注意车速,稍微快些就会推头,对于方向的准确性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了。

  当他转过8号弯进入隧道后,脑中浮现的是22年佩大师在这里打滑,间接毁掉了潘子的飞行圈。

  后方过来的一辆法拉利,也来不及刹车,打滑后横亘在路面,潘子过来刚好看到两辆车,也算是世界名画了。

  冲出隧道后,10-11号弯组成了个小“几”字型弯,这里需要从赛道靠右的位置左打攻入10号,随后立马右打攻入11号弯。

  整个操作过程的时间余量极小,车手反应力和准确性不合格,损失大量时间事小,稍不注意撞在10号弯,或者推头撞在11号弯后的围栏上事大。

  吴轼过得很谨慎,路肩都不敢上,不然腾空后必然导致推头撞车。

  咔咔!

  赛车连续颠簸后,进入一段长直线。

  12号弯是个大幅度弯,属于是赛道上对车手比较友好的弯道了。

  而过了这里,13、14号弯就开始考验车手的准确性了,轮胎与护栏的距离和车手的勇气值、精准性成反比。

  15-16号弯,是摩纳哥过弯集锦里经常出现的地方,不过15年时,15号弯的护栏边上是凸起的路肩,车手不能够像是后来那样擦着护栏过去。

  也正因为如此,把握这里的极限变得更为困难。

  嗡咔咔嗡嗡!!!

  频繁的加减档,踩不了多久的油门,时常调整的刹车比例和前束脚,让一圈开下来,人都要累个半死!

  吴轼最为担心的就是15号弯,在他的记忆里,这里是完全没有路肩的,所以每次路过的时候不得不自己提醒自己,要用新的开法来应对。

  簌嗡!

  威廉姆斯冲过赛车线,1分17秒511的成绩仅仅位列第八。

  乔纳森看着面容严肃,太慢了。

  两辆梅奔和一辆法拉利都是1分16秒选手,更前面则被大红牛挤了进来。

  马萨的成绩更加不堪,1分18秒多,几乎排在倒数。

  车队不得不再次将马萨招进来进行调整。

  最后三练停表,威廉姆斯的挣扎令众人印象深刻。

  法拉利展现的圈速回暖,令维特尔在采访的时候露出了笑容。

  两位梅奔车手被维特尔压了头,却没有太多情绪,记者问起两人关于上一站的事情,汉密尔顿笑笑,罗斯伯格转头表示谈些别的。

  显然西班牙的一撞,已经彻底摧毁了两人间可能存在的任何一点关系。

  新闻界没有传闻说梅奔要怎么处理这次事故,但托托找两位车手谈话的消息已经被透露出来,这引发了外界的一些猜测。

  下午两点,排位赛的赛道条件并没有很好,阴沉的天空不太像是要作美的样子。

  空气湿度达到60%,赛道温度仅有33℃,

  路面颜色很深,不知道是水引起的,还是说新铺的沥青本来就是这个颜色。

  摩纳哥赛道除了难开,还十分拥挤,再加上天气预报里提示的可能有的雨水,车手们一股脑上了赛道,导致交通状况十分恶劣。

  “开始第一个飞驰圈吧。”乔纳森说道。

  “好。”

  吴轼想舒张舒张手掌,可最后一段路完全没有机会,拐过19号弯后,直接进入了有弧度的发车大直道。

  这是摩纳哥唯一拥有DRS的地方,但想要超车也几乎不可能。

  吼吼!

  引擎全力咆哮,再不全力输出,等会儿可就没有机会了。

  乔纳森对时机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现在交通情况确实不错,吴轼很长一段距离都没有遇到其余车辆。

  只是刚刚拐过8号弯,驶入隧道里,眼睛还没有适应低暗环境,就看到了前方一抹影子,他迅速左打在掰回。

  嗤呀呀!!

  轮胎发出挣扎的尖叫,整个车尾在掰回的时候失去了抓地力,尾巴直接往前面甩去。

  嗤嗤!!

  吴轼完全感知着车辆的情况,脑海里没有任何思索的空余,只能靠着本能去稳定赛车。

  寻回抓地力平衡点的空间十分狭小,方向盘左右颤抖,几次大幅度打转,配合油门和刹车的来回开合,终于是在出隧道的时候将车尾扭了回来。

  这几乎是在短短一瞬间完成的,等到车辆稳定速度慢下来,心脏如同要跳出胸腔一样。

  “呼哧!”

  “为什么会有辆车子在盲区!”吴轼喊道。

  “格罗斯让的变速箱出现了些问题,非常抱歉,没有及时关注到这个问题。”乔纳森说道。

  其实这完全怪不了他,格罗斯让的车是突然慢了下来,又在隧道里,指挥台这边还没有收到同步消息,吴轼就冲了进去。

  粗喘了好几口气,吴轼才缓过来,这太特么吓人了!

  赛会也终于注意到这个问题,出动了局部黄旗,这下子好了,至少有六辆车的第一个飞驰圈受到了影响,而吴轼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那个。

  被迫放掉一圈后,Q1忽然变得紧迫起来,吴轼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效圈。

  好在很快第二个飞驰圈的窗口期到来,这次吴轼倒是很顺利,并没有遇到拦路的。

  只是跑下来,成绩仅仅1分17秒611,转播镜头恰到好处的给到了威廉姆斯P房,众人神情严肃,不知道在想什么。

  “大家的圈速都不是很妙,我们预计这个时间能够进入Q2。”

  乔纳森在TR里说道,意思就是问吴轼还想不想再跑一个飞驰圈。

  “我需要再尝试一遍,等会的赛道交通条件会改善吗?”

  “当然,佩雷兹、维特尔、霍肯伯格、Kimi他们和你成绩相差不多,已经准备回到P房了。”

  吴轼当然不是想要继续追求极限刷新成绩,而是这条复杂的赛道他想要再多跑些,积攒手感。

  当一批人回到P房,赛道上余留的车辆越来越少,最后剩下几辆车继续在飞驰。

  乔纳森看着吴轼的视角,这圈的速度很快,经过第二计时段的时候,成绩已经比他自己要快了将近0.5秒。

  “你前面刷新了两段记录。”他及时提醒。

  吴轼立即会意,在第三计时段放掉了些。

  簌簌!

  冲刺过线,1分17秒415,最终排在了八位。

  这让不少观众不太看好吴轼,不过解说们基本有专业素养,当赛会将乔纳森提醒的那句TR放出来,他们就知道情况了。

  “吴轼最后应该是放了的,前两段他的速度要快了将近0.5秒,跑进1分16秒没有什么问题,结果最后却在1分17秒4。”

  “那他这放的有点太多了,感觉像是在散热一样。”

  Q1停表,前四名罗斯伯格、汉密尔顿、维斯塔潘、科维亚特跑进了1分16秒,其余车手都在1分17秒开外。

  而从第17名开始,时间全部都去到了1分18秒。

  淘汰的车手是阿隆索、纳斯尔、埃里克森以及两辆马诺。

  “维斯塔潘的表现相当亮眼哦,大家之前的关注点一直在吴轼身上,都有些忽视了这位也才17岁的天才车手。”

  “是的,他身上也是拿了不少积分的,Q1第三的成绩相当强悍了。”

  现在的解说们在讨论新秀车手的时候,会自动将吴轼剔除,毕竟已经没有人将这位围场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车手当成新秀对待。

  “结合练习赛的情况来看,威廉姆斯在这里相当挣扎。”

  “吴轼通常会比队友快上0.5秒左右,如果他第三计时段没有放掉的话,预计成绩在1分16秒尾的样子,看来速度还是不够。”

  “那么我们可以合理推断,今天吴轼可能连第二排发车的位置都拿不到,那真是吴轼本赛季最差的排位了,而且还是在摩纳哥这条赛道,他甚至可能没有领奖台了。”

  解说们讨论的过程中,休息时间结束,Q2起表。

  Q2的轮胎将用在正赛,所以能够进入Q3的车手往往都尽量只进行一个飞驰圈。

  然而在摩纳哥,没有车手敢这样打包票,所有人都选择进行一个保底飞驰圈,一个极限飞驰圈。

  正常来说,这种情况下可以用Q1的旧超软胎进行个保底飞驰,再采用套新超软胎跑极限圈。

  这样进入Q3的车手起步也能够使用状态保持更好的超软胎了。

  只是在刚刚休息的时候,就有些许雨滴落下,乔纳森就伸出手在雨蓬下接了接,确实在下雨。

  这下子大家都直接换上了新的超软胎,并且迫不及待想要放车出发。

  这样一来,Q3的关门线就会变得难以预料。

  然而意外接连发生,吴轼刚刚完成暖胎圈,巴顿就在1号弯出现了情况,停在赛道上不动。

  短暂的黄旗过后,赛道恢复,巴顿只是遭遇了些变速箱的意外,调整模式后仍然可以开动车辆。

首节上一节168/2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