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断去给维特尔压力,像是吃人的猛兽。
而维特尔不时看向后视镜里的梅奔,只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有个强劲对手在后面时时紧逼,谁都不能做到毫不在乎吧!
13号弯,罗斯伯格尝试了次超越,维特尔没有理会,此时两人间的秒差不足以超车,这不过是公主在给他施压而已。
一出弯后,大直道上,罗斯伯格紧随维特尔伸手,完完整整吃到了整段的尾流,迅速拉近距离。
维特尔知道,罗斯伯格要抽头了,他压住中线,并且不断扫视后视镜,尽量的去晚刹车。
而后,不好,刹车迟了!
他大力制动,车辆却还是不可避免的压到了白线外满是细沙的路肩,瞬间的滑动让他不能立即打转方向回到赛道。
他是能压过外侧一段细沙缓冲区,在重回赛道,这时候,罗斯伯格已经和他无比接近。
随即发车大直道,罗斯伯格DRS开启,轻而易举完成了超越。
维特尔只能打转方向,变换到罗斯伯格车后,吸他的尾流。
1号弯,维特尔尝试往外线抽头,可根本无法超越内线入弯的罗斯伯格。
罗斯伯格第三度超越维特尔。
第36圈,开了会的维特尔觉得不对劲,意识到刚刚驶出赛道造成了车辆损伤,于是立即在TR里说道:
“车子有些问题,应该是前鼻翼有损伤,我这圈要进站,需要更换前鼻翼。”
乔纳森脸色露出意外的惊喜,随即告知吴轼:“维特尔进站更换鼻翼。”
吴轼深吸了几口气,刚刚这两人斗得这么凶?
不过应该不是撞车,不然罗斯伯格应该也会有些问题。
他突然体会到捡皮夹的美妙,再度进站的维特尔已经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
“维特尔出站了,落后罗斯伯格34秒,落后你39秒。”乔纳森说道。
随着中性胎的衰减,吴轼的圈速也变得很慢,完成了二停的汉密尔顿在不断追近。
“我还需要坚持几圈?”
问完这个问题,他就意识到多问了。
“你继续保持圈速,汉密尔顿预计在三圈后追上你。”乔纳森没有说具体进站的时间。
第37、38、39圈,相安无事。
而到第40圈,汉密尔顿在13号弯完成了对Kimi的超越,顺势在大直道上进入了吴轼的DRS区间。
“Box,Box。”乔纳森呼叫。
吴轼提了口气,圈尾时顺势驶入维修区入口,能不能回到第二名,就看这最后一个stint了。
和上次进站一模一样,车组人员打起十二分精神。
咔嗤!
新软胎换好,3.1秒时间。
而另一边的Kimi,2.3秒换好胎。
原本在赛道上拉开的一秒差距,直接被拉回大半!
好在吴轼落地后车辆迅速冲向快速通道,超过了法拉利P房,赶在了Kimi前面。
他瞥了眼后视镜,出站后,Kimi肯定要发动进攻,此时争夺的名次,就是最后的名次了!
不过他不算太担心。
当车辆天线过了检测点的一瞬,预判好的吴轼即刻解锁限速设定。
嗡吼!
超绝的反应配上精准的操作,出站的档口吴轼就获得了将近0.2秒的优势。
镜头下,他和Kimi的距离无缘无故就拉开了些。
“年轻人反应就是快。”
“他不会提前解开了限速限制吧?”
兵哥和飞哥惊叹之余,有些担心。
随即Kimi就在TR里说道:“他提早解除了限速吗?”
“NO,遥感数据一切正常。”车队回应道。
0.5的秒差,让Kimi没法在1号弯发动太过凶猛的进攻,再加上吴轼非常极限的入弯,又在组合弯中拉开了两人0.2秒的差距。
这下子,所有人都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兵哥很快反应过来:
“他在这里可是超了下汉密尔顿的,有着这把表现也不足为奇。”
“哈哈哈,不足为奇都来了。”飞哥魔性的笑声响起。
这哪里是“不足为奇”啊!这分明是叹为观止。
“你距离罗斯伯格19.321秒,19.321秒,他的白胎已经使用6圈,现在剩余17圈。”
“他的圈速在1分39秒左右,你需要注意Kimi,他还在你的DRS区里。”
“OK。”
吴轼应道后,看了眼后视镜,知道暖胎圈没有暖胎的机会。
Kimi的绝对速度即使没有维特尔快,却也不是能够小觑的。
不过好在乔纳森前面也说到过,Kimi认为中性胎和软胎的感觉差不多。
那么现在,吴轼认为他要告诉Kimi,为什么他觉得中性胎比起软胎有着巨大的劣势。
在这条赛道上,每多一点的抓地力,就能够支撑他跑出更为极限的圈速。
来到5-7号弯,上上套软胎时,他顾忌轮胎管理,让了速度,最后被维特尔轻易赶上。
现在,他不需要顾忌了,守住Kimi再差也是领奖台。
下坡带来的势能转化为动能,赛车的加速性能仿佛得到了优化,压过5弯边线,轮胎略微沾染沙子,不过仅仅滚动三圈,沙子的影响就消失了。
这期间不能输出动力或转向,而一旦过来,那么就可以开始输出了,精准到极致的把握,不像是人能够做到的操作。
依靠更极限的走线与给油,吴轼更快杀入了6号弯的凸弯心,而后再左转吃进7号弯。
行云流水的操作,又拉开Kimi0.2秒。
可以预见,在9号弯之前,吴轼就可以拉到1秒的差距。
“这是排位赛的跑法了吧。”
“Kimi追啊!怎么没追呢?”
有观众不解。
这种极度细微的抓地力利用,没有人能够看出来,哪怕放到数据平台上分析,不去特意甄别,也难以发现端倪。
这就是吴轼能开着第三快的车次次跑进排位前三的原因!
吼!嗡咔咔!!
更大幅度和更快的转向,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每到转弯的时候,吴轼都得憋口气,抵抗G力。
三场比赛过去,他已经更为适应F1的赛道压力了。
8号弯,吴轼晚刹车入弯,轮胎冒出几缕白烟,轻微的锁死并非失误,而是尽可能的利用了抓地力。
如此伤胎的跑法,也就这一圈敢这样了。
簌簌唰!
8号弯一过,直道飞速。
“很好!Kimi没有吃到你的DRS。”乔纳森说道。
吴轼却并没有放松,吃不到DRS,还可以吃到尾流啊!
所以他必须加速再加速!
电池的电量完全没有必要在这圈节省。
吼吼!!!
嗤嗤!
10号弯后的大直道上,吴轼车尾拉起漂亮的、一连串的火星子。
嗡嗤嗤嗤!
11号弯前重刹入弯,赛车转向一步到位,直接指向了12号弯,没有丝毫的调整,让威廉姆斯又快了法拉利细微。
差距就是在这其中逐步积累的。
等到13号弯的时候,Kimi已经被拉到了1.2秒,连等会儿大直道上的尾流都难以完全吸到了。
乔纳森每隔一个小计时段,都会给吴轼报上Kimi的差距。
吴轼则根据这些差距来考虑极端的控车,他不仅要快,还要快的合理,正赛毕竟不是排位赛,轮胎管理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3号弯后的大直道,法拉利在尾速上相较于威廉姆斯并没有优势。
而等到14、15号弯,本来应该是法拉利的优势弯道,却见吴轼完全没有让Kimi追近丝毫。
嗡吼吼!!
引擎咆哮,吴轼疾驰冲过发车直道。
圈速,1分36秒521。
相应的,Kimi圈速,1分37秒435。
最快圈落在了吴轼头上。
凭借一圈,吴轼追近罗斯伯格3秒,两人间秒差只有16.741秒了。
梅奔P房里,托托神情变得严肃。
威廉姆斯P房里,乔纳森用富有磁性的声音,不厌其烦的播报赛道上的各种情况,特别是罗斯伯格和Kimi的情况。
“他的软胎怎么会这么快?”
法拉利P房里,Kimi车组的工程师看到这个圈速后面露难色。
心里只能当吴轼这是在透支未来的圈速。
但第42圈,吴轼的圈速继续维持在1分36秒头,倒是和Kimi的1分36秒311不相上下。
可是不相上下就已经说明吴轼是在有意控制圈速,将轮胎余量预留到和罗斯伯格的斗争。
是的,不管是法拉利还是威廉姆斯,亦或者是梅奔,都已经测算出来,吴轼和Kimi都将在50圈后抵近罗斯伯格。
转播也是很快察觉到了这个情况,将几人的秒差列了入出来。
第43圈,吴轼和Kimi的圈速再度下跌,已经到了1分36秒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