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77节

  无奈,刘封只能再次细细叙说,听的刘备、牵招、糜竺等人惊讶连连。

  “这长枪阵,威力竟如此之大?”

  刘备主动发问,徐州乃是四战之地,三面环敌,除了北面琅琊有些山岭,其他地方皆是一马平川,可不就得靠士卒的人肉长城去抵挡入侵之敌吗?

  若是长枪阵的威力真的如此之大,那刘备可就动心了。

  “父亲,确实如此,不过长枪阵的弊端也是很多。”

  刘封自然不能坑自己老爹,仔细讲解道:“首先,长枪兵首重训练,尤其是军纪,因为一人乱则乱一伍,一伍乱则乱一排,以此类推,枪阵崩解。”

  “而长枪阵非常累赘,而且缺乏侧翼和后方的保护,移动缓慢,转向迟钝。既害怕骑兵骚扰侧击,也非常害怕远程火力。尤其是现在部队装备很差,仅有皮甲护身,一旦遭遇强弓重弩,伤亡率一旦急速上升,长枪阵能不能坚持到接敌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次能够打出如此强大的战果,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是昌轻敌,不识长枪方阵,贸然主动强冲我军枪阵,形同自杀。第二则是昌的泰山军没有多少远程火力,区区百十把猎弓,根本形不成威胁。最后一点就是,昌军完全没有同长枪方阵作战的经验,只会凭借血勇强行冲锋,伤亡居高不下。一旦士气衰退,很容易就形成了连锁反应,导致全军崩溃。”

  刘封总结道:“所以长枪方阵只能成为军中的一个部分,却不能代替其他兵种。而且想要发挥长枪方阵的最大威力,恰恰需要许多其他兵种的辅助掩护。”

  “况且目前的长枪方阵还只是一个雏形,并非完全体,甚至可以用残破不堪来形容。能够大获全胜的关键还是敌人太弱。”

  这可不是刘封在瞎说,真正重装长枪方阵兵训练起来可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最少起步也得是一、两年,而且哪有一上来就直接训练方阵的。

  这些长枪兵得先单独训练刺枪,训练手部的力气和发力的技巧,要做到刺枪能够扎破铁甲,最少是皮甲才算合格。

  这难度可不是几个月就能练习出来的,很考验力量和技巧,可即便达成了,也才是刚刚合格了第一关。

  随后还要训练体能,做到身披铁甲依旧不影响枪刺的力度和精准度。

  最后才是开始阵型磨合,形成重装长枪方阵。

  在西方古典军事末尾期时,长枪方阵事实上已经被淘汰了。

  整个军事体系进入了封建时代早期,开始出现了重装步兵、强弓、弩兵和骑兵。

  这些都大大克制了长枪方阵的发挥,尤其是远程火力的兴起,比骑兵对方阵的威胁还要大上许多。

  任何武器战术的兴衰,都是有原因的,而这原因的最底层基础,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军事时代里,重装长枪方阵死灰复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游牧民族轻重弓骑兵的组合出现。

  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使得游牧民族的物资也多了起来,从而发挥出了重骑兵,并且提升了自身远程火力的强度。

  这样一来,直接淘汰了称雄数百年的罗马方阵,逼迫拜占庭等农耕国家开始向重装长枪方阵+强弓劲弩+重骑兵的军事路线发展,让长枪方阵再次走上历史舞台,反过来又再次吊打了游牧民族。

  这充分说明长枪方阵并不是无敌的,它的兴盛和衰亡也是波浪形的。

  不过现在当然不一样,昌军两千人里都找不出五套铁甲,连人手一套皮甲都做不到,刘封的残次版长枪兵自然能大放异彩。

  有这么多独特的原因在里面,所以刘封一点都不害怕别人跟风。跟风的人只会被他用更新的技术进行吊打,输的更惨罢了。

  在座三人中,刘备战事经验最为丰厚,很快就明白了枪阵的弱点,并且设计出好几套理论上能够打垮长枪方阵的方法。

  牵招经验不足,但天赋很强,也通过刘封的描述,想到了不少针对枪阵的方法。

  但只要是想正面破阵,无一例外都需要重甲步兵和强弓劲弩,否则就只能利用骑兵机动性来消耗疲惫突袭对手了。

  想要用昌那些连皮甲披甲率都不高,训练也很一般的泰山军击败长枪方阵,那只有想办法利用地形,偷袭等战术,正面冲阵的后果已经是血淋淋的了。

  刘备和牵招低声讨论,唯有糜竺糜子仲老实的坐在原地,表情毫无变化,安坐如常。

  可刘封却还是把主意打到了糜竺的身上,因为眼下,只有糜竺才有继续帮他壮大的力量。

  “父亲,唯有别驾有能力增强枪阵威力,以使枪阵可扬长避短。”

  刘封这话,可让在场三人又被惊到了。

  糜竺甚至忍不住在心里感叹,这位公子封又有什么新想法了吗?

  莫非是又缺钱了?

  即便豪富如糜子仲,这一次也有些牙根发凉。

  这可是才刚给了几百万钱啊。

  听说前些天抄曹宏的家,搜索出了几百万钱的家产,曹豹他们上交了一半到国库,剩下的就给分了,其中也给了少主一份,足足几十万钱。

  这就没了?

  也没看见刘封有什么花钱的喜好啊。

  糜竺却是不知道,刘封这边烧钱的项目可太多了。

  甚至还有一大堆的项目都没敢开启,担心资金链断裂,搞砸了全局,哪里会嫌钱多?

  刘封有心在这里和糜竺提一嘴,为以后的合作做铺垫。

  刘封心里和糜家最大的合作,自然是钢铁军工企业。

  但这个东西,投资太大,而且短期是看不到回报的,甚至为了支持刘备扩张的脚步,长期的利润也不会太高,甚至可能还得赊账。

  最重要的是,两家的关系还没到位,要是如历史上联姻的关系,那倒是可以开启了。

  糜竺定了定神,开口回应道:“公子有何吩咐,我糜家自然全力以赴。”

  “不敢当。”

  刘封先是一顿猛夸:“别驾对我父忠贞之心,倾力之为,有目共睹,我对别驾只有亲近仰慕之心,如何敢提吩咐二字?”

  刘备在旁边满意的点头,帮腔道:“子仲,此子所言,也是备之肺腑。自入徐州以来,不过短短数月,却是风霜筚路,若是没有子仲相助,备如何能安坐此位?”

  糜竺有些吃不住劲了,小的说也就罢了,大的也这么说,他如何还能安居坐席。

  于是,糜竺离席拜倒:“使君何出此言?自使君来徐州后,数月之间,白土复有炊烟,贼寇已然俯首。此皆州牧之功,竺安能窃居其能?竺乃愚笨之人,亦知忠孝,愿为使君效犬马之劳。”

  牵招在旁看着,感动莫名,难怪我刘大哥做下好大的事业,这手推心入腹真已出神入化,比之昔日涿州时,又精进了许多。

  糜竺已经在刘备身上押了重注,现在看着刘备的行情蹭蹭上涨,哪怕是刘封又打算在他这里薅羊毛,他也是痛并快乐着。

第107章 铁营与郡守

  “别驾,封听闻别驾家中素有炼铁,州府也有铁匠铺出售刀兵农具,不知别驾家中,一岁可产铁多少?”

  东汉承袭前朝,共置天下铁官营34个,比起西汉时期的48个,看起来像是少了不少,可实际上却是有所兼并,总产量并不比西汉时少。

  除了东汉新增在云南的两个外,其他传统州郡里,共有32处。

  其中徐州就是产铁大户,共计有朐县、莒县、彭城、下邳、广陵、东武、盐渎整整七处,都是大型的官营铁匠铺。

  而且在徐州旁边,还有沛国、千乘、东平陵、历城、嬴、临淄、东牟、昌邑八处,其中有六处就在青州黄河以南的地界里。

  可见徐、青盐铁之利有多强大。

  只是可惜的是,外州的姑且不提,徐州内部的,彭城已是白地一片,连工匠也被曹操屠戮一空。

  广陵、盐渎并不服从州府,暂时也只能搁置。

  东武隶属于开阳,在琅琊郡最北方,开阳拿不下,东武也拿不到手。

  莒县在开阳以北,朝廷所拜的琅琊太守萧建手中,是刘备集团下一步的目标,暂时也鞭长莫及。

  也就是说,真正在刘备管辖范围内的,仅有朐县、下邳两处!

  而这两处,刘备也很难伸手进去。

  因为这两处背后都有人。

  下邳的背后,自然是徐州第一士族门阀陈氏。

  至于朐县,那当然是徐州第一豪强商贾糜氏了。

  刘备堂堂一个徐州牧,州境内有七处铁官营,可他能插得上手的,竟没有一处。

  可见刘备这底子有多差。

  再加上徐州军的老底子军械早在这几年的大败里,全都送给了曹军。现在还能凑出这么多的甲胄,哪怕是缺少部件的皮甲,那也是难为了陶公、曹文蔚、许正时他们了。

  刘封虽然问的是糜家的私人铁营,可实际上,糜家的私人铁营是从哪里来的?

  还不是挖的东汉的墙角,把官营给偷梁换柱了。

  先前刘封不敢提,虽然知道糜竺和糜家对自己老爹的忠诚极深,可他依然不敢冒险。

  无他,刘家太弱小尔。

  经不起糜家翻脸的代价。

  甚至连糜家疏远的代价都承受不起。

  可现在不一样了,情况大大好转了。

  不但刘备彻底收服了已经被砸个粉碎的丹阳一派,掌控了徐州过半军权,更一战打崩了琅琊泰山军,把臧霸都堵在开阳城里坐以待毙了。

  如果说先前刘备还是依靠着陈登和糜竺的忠心耿耿,才能坐稳徐州州牧之位,那现在刘备就已经是靠着自己的硬实力就能当个名副其实的徐州州牧了。

  哪怕离开了陈登和糜竺,刘备一样能支撑的下去,只是会艰难许多。

  当然,刘备不会真这么傻,他要真这么干,谁还会跟他干下去?

  陈登和糜竺几个月前那么支持你,拥戴你,出钱出力出钱出粮,不就是为了求回报吗?

  所以刘备现在也是干的非常漂亮,让陈登出任统帅,都督诸军事,曹豹为副帅,整个徐州上下的主要派系都能在这次北伐琅琊的战争中雨露均沾,分润军功。

  糜家虽然没分到军功,但并不代表糜家就没收获,作为刘备的重要盟友,亲密下属,怎么可能就让糜家在一旁看戏,分不到好处?

  这必然不利于团结。

  刘封和刘备早就商量好了,准备了一份大蛋糕,就等着糜家为之惊喜了。

  不过在惊喜之前,刘封还是希望糜家能再出点血……,不,是再入点股份,比如铁官营、铁官营和铁官营什么的。

  糜竺对于家里的产业了解还是非常清晰的,他只是略一沉吟,就回答道:“我家在朐县有高炉一座,若是原料充足,可日产生铁五百斤,一岁约为十八万斤。”

  年产接近二十万斤,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过这个数字得打个对折。

  因为汉代的一斤可没有500克,只有248克,连现代半斤都要少上2克。

  而以现代标准,古代一副铁甲至少重30斤到40斤,那就需要30斤到40斤左右的生铁。

  这个数值却是现代的斤两,如果换算成汉代斤两的话,一副盔甲就要重达60斤至80斤,也是比较合理的。

  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的话,那如果需要一千套铁甲,最少也要要六万斤生铁,约为一岁生铁产量的三分之一。

  如果再算上下邳的产量,如果按照同朐县差不多的产量来算的话,那么徐州一年的产铁量,可以生产六千套铁甲。

  不过事情当然不能这么办,毕竟生铁的用途很多,主要大头还是各种农具。

  如果没有铁制农具的话,粮食的产量会大幅度下降,到那时候人都吃不饱饭了,就算有铁甲也穿不动啊。

  况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盔甲的生产环节。

  光是原料充足可没用,还要看生产效率。

  刘封心中默默计算了一番,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

  这时,糜竺继续说道:“虽然我家年产近二十万斤生铁,可生铁用途也极广,用量极大,每年几乎剩余不了多少,光是制作武器就已经极为费力,实在没有余力增产甲胄了。”

  糜竺也能猜到刘封在打什么主意。

  长枪方阵,自然全员披甲防御更强,如果能穿戴铁甲,头佩铁盔,那更是连普通的强弓劲弩也不会太畏惧了,自然威力大增。

  只可惜,接下来糜竺详细的介绍了一番生铁的用途。

首节上一节77/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