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76节

  可见刘封为了刘备,付出了太多。

  提到这个,刘备就忍不住老脸有些红了,他当时可真的是把牵招的事给彻底忘了。

  于是他想要转移话题,可巧就有一个话题他本身也极为感兴趣。

  “走,且带为父看看你练的好兵。”

  刘备兴致盎然,催促着刘封,想要看看调拨给刘封的一千丹阳兵到底是何等精锐,竟然能够以少胜多,一战全灭昌。

  刘封自无不可,他也能看的出来,不只是刘备感兴趣,糜竺和牵招也相当有兴趣。

  等众人走到刘封所部行军队列的侧翼时,刘封抬手做了个手势,徐盛高声喊道:“向右转!”

  随即整个方阵中的士卒竟然齐齐朝着右方转向。

  这一幕直接看呆了刘备、糜竺和牵招等人。

  实际上也难怪他们如此吃惊了,这种整齐度在这个年代实在是有些犯规。

  幸好与我大清朝不一样,这个年代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分左右的。

  毕竟不分左右,如何识别左衽右衽呢?

  不识左右衽,又何以分华夷,胡汉?

  因此,刘封所部练习转向的难度比刘封原本所预想的要低了不少,进度也大大加快。

  “这……这如何练就的?”

  刘备惊讶之余,想起来询问身边的刘封。

  刘封却笑而不答,又做了个手势。

  徐盛再次大声喊道:“向方伯行礼!”

  全军一起抬起右手,齐胸平举,后轻轻锤击左胸口。

  “方伯万胜!徐州万胜!我徐州军,威武!”

第106章 太史欲来

  整齐嘹亮的吼声,震动四野。

  区区千人的气势,直冲云霄。

  “好,好!封儿你练的好兵啊!”

  刘备心里惊讶之极,丹阳兵是什么成色,他老刘还不清楚吗?

  他自己在去年就接手了四千人,训练整编,丹阳兵最大的问题就是军纪,松弛散漫,骚扰平民。

  自己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使用了各种手腕,才在几个月内整肃了军纪,把丹阳兵给消化了。

  可现在,刘封跟前的这一千人,真的可以算是脱胎换骨,只是在军纪严明上,已经全然不逊色于他曾经在洛阳所见过的北军了。

  区区一个地方郡国兵,居然有着北军的军纪,这就未免有些吓人了。

  人家北军可是职业军队,拿着高额薪酬的,待遇极其丰厚。

  也不知道自家儿子是怎么练成的。

  “尔等为保徐州父老乡梓,浴血奋战,本牧十分欣慰,也为尔等高兴!”

  刘备很快就回过神,说了几句官面话后,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传我令,徐盛营骁勇善战,冲坚毁锐,乃是我徐州精锐之师。今日特赐汝等酒肉,人尽有之。”

  “谢方伯恩赏!”

  刘封所部三呼万胜,感谢刘备赏赐。

  军中禁酒,又少肉食,今天不但有酒有肉,还有赏钱,自然人人欢欣鼓舞。

  可即便如此欢喜雀跃,队伍却依旧没乱,士卒站在原地,虽有交头接耳之像,却没有乱窜之人,已经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军纪严明了。

  刘备更为欣喜,让徐盛领部队回营休息,同时又让亲卫部曲接手泰山军俘虏,最后还派专人运送酒肉,犒劳刘封所部。

  刘备带着刘封回城,一番庆功。

  *************

  青州东莱郡黄县,太史慈府上。

  太史慈正与刘备派遣来征辟他的周教闲聊。

  三国演义里说太史慈家境贫穷,孤儿寡母,可实际上太史家在当地可不是什么寒门,而是地地道道的豪强,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产业。

  太史慈本人可是文武双全,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个真正的神射手。

  同时还擅骑马,能突袭,骑射,有谋略,读经典,曾任本郡奏曹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汉末年豪强英杰。

  这样的人,哪里是寒门能养的出来的。

  自从随刘备军击破了管亥,解了孔融之围,太史慈自觉已经报恩,又不见孔融重用,只能遗憾归家。

  太史慈救北海,虽然有他本人重情重义,想要报答孔融关照母亲的恩德的因素。可另外一方面,从太史慈进北海后的举动,也能看出他想要在孔融面前展现才能,得其重用。

  这不怪太史慈想的多,他自辽东归来之后,母亲告诉他北海相孔融闻知其名,礼重其行,十分称奇,于是数次遣人动问太史慈的母亲的情况,同时还奉送赠礼作为致意。

  这就不得不让太史慈想入非非了,既然孔融表现的如此礼重于他,那自己若是能够展示才能,岂不是能够就此出人头地了?

  因此,杀入都昌之后,太史慈请求孔融给他数千兵马,他愿领之破敌。

  结果自然是让太史慈大失所望,孔融不听其言,婉拒其请。

  后来突围求援,带来刘备,孔融因此得济无事,于是更加重视太史慈,甚至不惜夸赞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

  可结果呢?

  没下文了。

  太史慈要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么一句夸赞,而是机会。

  可孔融就是不肯给,想给的刘备又没资格。

  于是太史慈直接告别惋惜的孔融和眼馋的刘备,返回东莱去了。

  归家之后,太史慈把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其母极其失望,但也只能委婉道:“我很庆幸你得以报答孔北海啊!”

  经此一事,太史慈心里更加绝望。

  如果连孔融这样口头上如此器重他的人都不会给他机会,那他还有出头的日子吗?

  就这样,太史慈在家呆了一年多,听闻刘繇已经在江东站住了脚,正在与袁术交战,心里又生出了希望,想要去刘繇那里试试。

  就在他想等春暖花开,路途好走的时候动身出发前,家里居然来人征辟了。

  太史慈和其母焦氏又惊又喜,还以为是孔融终于开窍了。

  结果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才发现,原来来征辟太史慈的并非孔融,而是一年多前,被太史慈当救兵搬来的小军阀刘备。

  太史慈刚开始时心中是又不忿又窃喜又委屈。

  不忿是自己难道只配被如此小军阀看重吗?

  刘备虽然贵为平原相,也是两千石的郡守了,可他毕竟没有地盘,就连平原县都被袁谭给占领了,本人只能靠着公孙瓒养着,颠沛流离,哪里是正牌国相,千里诸侯所能比的?

  窃喜是原来也有人能看的出我太史慈之能,只是这样的人却只能颠沛流离,而孔融却怎么就如同目盲一般,不识英雄?

  最后的委屈,自然是因为刘备没有地盘了。

  这样的刘备,太史慈是不可能会动心的,虽然觉得有些愧疚刘备的一片诚心,可太史慈还是想先去刘繇那里试试,不管怎么说,刘繇也在扬州已经有了两郡的地盘了。

  可没想到的是,来使竟然自称是徐州来使,刘备已经接任徐州牧,掌徐州五郡大事,想要以从事之礼征辟太史慈。

  这下可把太史慈和太史焦氏给震惊了。

  尤其是太史慈,他当时可是接触过刘备本人的。

  这短短一年,这待人赤诚,言谈亲切的刘玄德,竟成一州之牧了?

  而太史慈的母亲焦氏,更是惊喜莫名,心里还有些埋怨自家儿子,怎么都认识了州牧却还不知道主动投效呢?

  等到周教将刘备领兵援徐,随后又被前任使君陶公挽留,驻扎小沛,最后在陶公病逝之前,接任徐州的一番缘故详细描述了一遍。

  这时候,太史慈和母亲才明白了这次征辟的前因后果。

  太史慈心中不禁赞叹,昔日见那刘玄德,只觉得对方手臂过膝,耳垂厚重,是个有福分的人。

  只是想不到对方福分会如此之大,真是天上掉下个州牧来,硬是砸到他刘玄德的脑袋上了。

  想到这里,太史慈忍不住开始动心了。

  他和刘备也算是老相识了,昔日相交,刘备就有招揽的想法,只是自己不愿而已。

  现在对方刚一上任州牧,就如此郑重其事的派遣使节前来征辟,不论是诚心还是知遇,都可以算得上是独一份了。

  太史慈忍不住想要仰天长啸一句。

  孔北海妄称天下名士,竟还不如人家刘玄德有眼光!

  没想到,周教随后还取出了孔融的推荐信,信中盛赞刘玄德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建议太史慈不妨考虑一下,可去徐州看看。

  周教神秘兮兮道:“方伯恐子义难请,特修书一封,恳求孔北海帮忙举荐,由此可见,子义在方伯心中的地位啊。”

  太史慈感动非常,对此深信不疑。

  他却是不知,如果不是刘封提醒,刘备还真想不起他了。

  当日,太史家设宴款待使节。

  晚间,太史慈与其母商议。

  太史焦氏力劝太史慈接受征辟,不但要接受,而且要大张旗鼓,招募乡间少年健勇一起前往徐州,为刘备效力。

  太史慈虽然很受刘备礼遇而感动,但还是有一些动摇,毕竟刘繇也是扬州牧了,而且还是老乡。

  这个年头,乡党的身份可是相当重要的纽带,甚至可以排到第一档位,哪怕起步低点,可太史慈自恃才能,不怕不能出头。

  但太史慈的母亲太史焦氏却有不同看法,她的一句话让太史慈彻底下定了决心。

  “子义,你能保证刘扬州一定能用你吗?孔北海也视汝如友啊。”

  太史慈幡然醒悟,母亲说的真是金玉良言。

  若是不能用他,那再多的才能又有何用?

  就像孔融一样,都喊他小友了,也没见对他委以重任,甚至连个官位都混不上。

  这可算得上是前车之鉴了。

  要是拒绝了刘备去找刘繇,又遇上同样的情况,那太史慈可没地方后悔了。

  于是,太史慈做出了决定,打算听从母亲的话,打开太史家的府库粮仓,招揽游侠少年,一起前往郯城为刘备效力。

  **************

  大宴结束之后,又举行了小型的家宴,仅仅只邀请了糜竺和牵招。

  与大宴不同,家宴就随便了许多,没有上下关系,只序亲朋之谊。

  刘备先是让刘封讲述了一遍他是如何正面击溃泰山军,生擒昌的。

  虽然报捷的帛书上有清楚的叙述过经过,可刘备还是喜欢听刘封再讲一遍。

首节上一节76/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