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0节

  刘封遣走潘璋等人后,本想回自己院落继续整理东西,却突然听说华佗来了,正在后院给吴氏、田氏调理身体。

  刘封顿时一喜,他倒不是不肯去找华佗,而是华佗一般停不下来,平时乐善好施的他经常施针赠药,为穷人免费看病,忙的不可开交。

  况且外面人多眼杂,而且刘封自己这阵子也忙的不可开交,于是便耽搁了下来。

  现在,华佗主动来了州府为州伯母亲和夫人,也就是刘封的祖母和母亲调养,那刘封肯定要过去感谢一番,顺便也好趁此机会,与华佗聊聊正事了。

  很快,刘封便来到了后院内,站在吴氏和田氏的门外,恭恭敬敬的等待着。

  直到半个时辰后,从里面走出来了一位老年医者。

  看到此人,刘封眼睛顿时一亮,上前两步迎接道:“元化先生辛苦了,可否借一步说话?”

  这老年医者不是旁人,正是三国三大名医之一的华佗。

  华佗抬眼一看,见是刘封,顿时露出了微笑:“好,公子请。”

  刘封引着华佗来到一旁的书房,然后上了茶汤。

  等到华佗品尝过茶汤之后,他才开口。

  先询问了一下祖母和母亲的身体,华佗表示两位夫人将养的很好,只要继续调理,想来今年身体定能有大的好转。

  听后,刘封高兴感谢了一番,然后才将话题转向正题。

  “先生,小子听闻你曾有意出仕?”

  没错,华佗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师。

  华佗的出身,就是谯郡士族,跟曹操还是个老乡。

  而且华佗除了医术以外,还曾经读过经史,并且游历四方,拜访名士。

  陈登的父亲陈就很欣赏华佗,曾经在沛国任沛国相的时候,甚至想要举荐华佗为孝廉,却被华佗婉拒。

  只不过可惜的是,华佗并非是因为不想要当孝廉,才拒绝陈的举荐。

  恰恰是华佗很想要入仕,才会拒绝。

  因为举孝廉这种事,是很少会举荐到真正的寒门身上的。

  华佗很可能就是寒门。

  陈举荐华佗孝廉,然后华佗拒绝,整个流程就是一套典型的东汉式扬名。

  陈的举荐是善意的,华佗的拒绝也是善意的。

  陈明知道这个孝廉是不可能真正给到华佗的,而华佗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拒绝。

  更重要的是,华佗受到举孝廉提名,随后又婉拒,这一套动作,就为他赢得了不菲的名声。

  日后即便不能举孝廉,也可以凭借这美名踏入仕途。

  事实上,华佗的想法并没有错。

  但遗憾的是,华佗输给了命运。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老乡曹操会异军突起,成功统一北方。

  他更想不到,曹操还会因为二伐徐州,和徐州士族结下了血海深仇,以至于他到晚年还要压制徐州士人。

  而华佗他,就因为欣赏他的陈,被曹操打入了另类。

  最后,华佗也只能以一介方士的身份,被曹操养在身边,最后还落得个拷问而死的下场。

第34章 真实华佗

  其实历史上,华佗根本没有跟曹操说要开颅。

  开颅一说,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的一个桥段,并不真实。

  真实历史上,华佗因医术被曹操征召,随后成为了曹操恩养的十六异士,与左慈等人一起呆在了许昌,常伴曹操左右。

  陈登第一次重病时,是华佗救了他,同时也留下了叮嘱,告诉陈登他的病三年之后会复发。

  可三年之后,陈登已经被曹操从广陵调走,改任东城太守。

  在任上,陈登重病复发,使人前往许昌请华佗,可曹操却不放人。

  此时,曹操已经非常忌惮陈登。

  因为陈登在徐州的表现太好了,不但深受广陵士民爱戴,更连续两次以少胜多,击败孙家北上的大军。

  尤其是第二次,还是孙策亲自领军,却依旧铩羽而归。

  更让曹操感到担心的是,陈登还同刘备相交莫逆,形同挚友。

  这要是换了刘备的话,大概率还能容忍,可曹操在这方面异常敏感猜忌。

  曹操本来就是浪漫细腻的性格,起兵之后,又连遭背叛,因此脾气性格就越来越变得多疑诡谲。

  将陈登调离广陵,改任东城太守之后还觉得不够,眼见有这机会,索性想将问题彻底解决。

  没有曹操的允许,华佗无法离开许昌,前往东城给陈登治病,而陈登也因此病死。

  陈登的父亲陈曾提携华佗,举华佗孝廉。

  虽然事情没成,可华佗事实上已经成了陈家的门生。

  这件事情,让华佗对曹操产生了很大的怨气。

  再加上曹操其实并不重视华佗,将他捆绑在身边,也只是视为阿谀之臣。

  以才自傲的华佗忍受不了这种状态,后来便找了个借口,假意妻子病重,请得假期,得以离开许昌。

  可华佗只是请的病假,假期总要结束。

  但华佗离开之后,曹操几次三番的命令他尽快回来,可他却几次三番的请求延长假期,就是不回来。

  曹操顿时生出疑心,命令当地官员前去探视,并下了密令,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病重,那么就赏赐华佗四千升小豆,延长假期,让华佗妻子好好养病。

  可如果病情是假的,那就以欺主之罪将华佗抓起来押送回许昌。

  结果当地官员过去一看,果然华佗妻子安然无恙,便将华佗押送许昌监狱。

  在监狱里,华佗遭受了拷打,承认了罪过。

  荀想为他求情,请曹操看在他过人的医术上,为将来做打算而赦免华佗。

  可曹操却讥讽道不必担忧,像华佗这样的无胆鼠辈多的是。

  最后华佗是死在了拷问中,而当曹操病重的时候,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留华佗一命呢?

  华佗此时自然是不知道他日后的坎坷,不过出仕的心思,倒是困扰他很久了。

  华佗传有记载: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充分说明了华佗不但想要出仕,而且还因为医术耽误了出仕而感到后悔。

  面对刘封的问话,华佗变得忐忑起来。

  犹豫了好一会儿,他才回答道:“佗确有出仕之心,只是年岁日长,身无长物,唯有一点医术,实在是让人汗颜。”

  刘封点点头,继续问道:“元化先生,倘若有一出仕的机遇,却要先生用医术来换,先生可愿?”

  华佗吃了一惊,虽不明白刘封这么问的原因,但思索了下,却是摇了摇头:“佗飘零半生,除了这点医术,已身无旁物。”

  “昔日年少之时,也是因为喜好方才入了医道,一晃已四十余年。若是现在再去弃了医术,佗可就一无所有了。”

  刘封赶忙解释道:“先生误会了,我并非是不让先生从医,而是想请先生广传医道,将先生的医术公之于众。”

  华佗脸色一变,心生不悦。

  这时候,各行各业的传承都非常谨慎,挑选弟子就像是挑选儿子一样,更有着法不传六耳的规矩。

  华佗一身医术,倒是有大半是他自己研究而来,但也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

  现在刘封跑来请他将医术公之于众,这和砸他饭碗有什么区别?

  这让华佗怎么可能高兴的起来。

  “先生,请听我一言。”

  看见华佗面露不快,刘封赶忙继续说道:“先生,您也是读过经典,看过先贤著作的。您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留下诸多著作的先贤们也敝帚自珍,严禁他人观看,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后果?”

  华佗愣了一下,随即不快道:“先贤经典,何等珍贵,医术小道怎可比拟。”

  刘封却是不慌不忙道:“元化先生,那先贤性命可重要?”

  “那是自然。”

  华佗毫不犹豫的接道,内心对刘封已经有些看轻。

  先前接触,还觉得这孩子少年早慧,颇知礼数,可今天怎可说话颠三倒四起来了。

  刘封继续道:“那若是先贤重病,能救治先贤的医术可重要?”

  “这……”

  华佗被问蒙了,开口这了一声,接下去的话却是说不出来了。

  确实,他要是说重要,那先前说的就是假话了。

  要说不重要,那也连带暗示先贤的性命也并不重要了。

  “元化先生,在我看来,医术一道,并不逊色于先贤经典。不论是先贤的经典,还是医术,都是导人向善的东西。只是一个是在精神上引导人们变好,而另一个,则是在肉体上引导人们变好。”

  刘封的话,宛如一柄大锤,狠狠的砸在华佗的心坎上。

  其实华佗这人,是有一些自我矛盾的。

  从本心来说,他是真的热爱医术,喜欢医术,钻研医术给他带来快乐,用医术治疗病人,又能让他得到满足。

  可内心的士人之心,又让他对医术产生了羞愧之情,觉得自己将时间浪费在医术上,是辜负了父母和自己的志向。

  看到华佗沉默了下来,刘封知道是时候放大招了。

  “先生,我曾向父亲建言,欲设一医学从事。”

  刘封图穷匕见:“此从事之任,便是专司收集各项医术,去腐存精,去伪留真,然后再行推广,育教育人,培养医者。”

  “元化先生,我大汉五千五百万子民,饱受各种疫病之苦。”

  刘封大礼参拜道:“先生难道就无恻隐之心,眼看着百姓被黄巾符水欺骗,死于染疾吗?”

第35章 医道三不朽

  刘封这的确没有欺骗华佗,他确实从大耳哥那弄到了医学从事的委任状。

  从事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是汉代刺史的佐吏。

  绝大部分的从事都只是直属于刺史的官员,地位较为清高,配铜印黄绶,俸百石,已经算是正正经经的官僚了,而且就近侍从州牧、刺史,较为容易升官。

  尤其是别驾从事,长史从事,治中从事和功曹从事,这四大从事,那是从事中的顶级存在,任何一个,都是炙手可热。

  医学从事虽然不在其列,但毕竟也是从事,配铜印黄绶。

  华佗有些动心了。

  这还真不是华佗见官眼开。

首节上一节20/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