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保尔阿西莱克发出近乎哀叹的质疑。
“我可以作证,当时我就站在莱昂身边。他先扔给那个老水手10个苏,接着就管他叫‘于勒叔叔’……”莫泊桑得意洋洋,胡子一翘一翘。
保罗皮古特没有打断他们,和沙尔庞捷先生打了个招呼后,在角落找了个单人沙发就坐了下来。
莫泊桑讲完了莱昂纳尔在船上即兴创作《我的叔叔于勒》的传奇现场后,骄傲得就好像自己才是这篇小说的作者似的。
保尔阿西莱克就像那天在船上的莫泊桑一样,有些“绝望”地捂着额头:“天啊,我们中出了莱昂纳尔,以后谁还会记得其他人?”
于斯曼的关注点则在小说本身:“莱昂,你这次又选择了一个‘儿童视角’,和《老卫兵》一样你似乎很喜欢通过儿童的眼睛来观察世界?”
莱昂纳尔点点头:“在成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事,在儿童眼里却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因此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大人的世界,总会有些荒谬感。
我喜欢这些荒谬感与读者常识形成的冲突。”
莫泊桑一手捏着烟斗,一手撑着下颌,若有所思:“其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有儿童视角‘陌生女人’在自述自己第一次看到‘L’的时候,那些心理描写……”
几人讨论了快二十分钟才告一段落。
保罗皮古特趁机上前和莱昂纳尔握了握手:“你好,索雷尔先生,我是《小巴黎人报》的保罗皮古特。”
一句话就让莫泊桑、于斯曼等人羡慕得眼睛都冒光。
《小巴黎人报》虽然在1876年才创刊,但是短短3年时间已经成为日销30多万份的大报纸,能在上面发表作品是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事。
保罗皮古特作为《小巴黎人报》的主编,亲自出马肯定是要和莱昂纳尔谈笔“大生意”。
果然他很快就表露了来意:“索雷尔先生,我代表《小巴黎人报》,诚邀您成为本报的「专栏作家」,无论是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都可以交由本报优先发表。”
这句话让几个年轻作家眼里几乎都要喷出火来了!
在报纸上开设常驻专栏,一般只有大作家、大学者才有这样的待遇,而且是通往这个时代财富自由的捷径。
连载之王大仲马就是靠这一手才修建了「基督山伯爵城堡」,并在里面夜夜笙歌了20年,还能留下一大笔遗产。
但保罗皮古特的话还没有说完,他紧接着补充道:“但如果你有长篇小说可以在《小巴黎人报》上连载,那稿费可以从优……”
莫泊桑:“……”
于斯曼:“……”
保尔阿西莱克:“……”
就连乔治沙尔庞捷也坐直了身体,望向莱昂纳尔。
长篇连载和短篇、散文、诗歌、评论都不同,是真正的摇钱树,甚至是能拯救一家报纸销量的灵丹妙药。
《三个火枪手》1844年开始在巴黎的《世纪报》上连载的时候,直接让这份报纸的销量翻倍。
乔治沙尔庞捷手中有周刊《现代生活》,同样需要提振销量;而他的出版社「沙尔庞捷的书架」,更需要一本畅销书。
但是他的矜持让他忍住了想要出言“争夺”的冲动,想听听莱昂纳尔的反应。
莱昂纳尔思索了一会儿,点点头:“您的邀请让我不胜荣幸,如果拒绝就太不礼貌了我还是更想写小说,长篇。”
沙尔庞捷有些失落,保罗皮古特则大喜过望:“哦,能说说你想写什么?”随即又谨慎地提了个建议:“我知道你善于写儿童视角……
但长篇不同于短篇,我们的读者可能更想看到成年人的冒险生活……”
莱昂纳尔皱了下眉头,不过很快就舒展开来:“不好意思,这个长篇作品,还是以儿童视角展开……它的主角就是个孩子。”
保罗皮古特有些尴尬,但还是极力劝说:“索雷尔先生,我知道你对艺术的追求,可是……”
莱昂纳尔没有理会他,而是自顾自地说道:“这个孩子叫做「本雅明布冬」,生于大革命时期。
刚一降生,他就长着一副八十岁老人的样貌,满头白发、一脸皱纹……”
第100章 一周三更,不能再多了!
“本雅明布冬生下来长得像80岁的老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越来越年轻……”
“他一生当中,经历过共和、皇帝、再次共和、复辟、又一个皇帝……最终在另一场革命中死去……”
“他从襁褓中被父亲遗弃开始自己的人生,最后在襁褓中被爱人怀抱着结束人生……”
“他如同时间河流中的倒影,以越来越年轻的躯体经历这个动荡的世纪……”
……
随着莱昂纳尔的娓娓道来,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19世纪法国版,在「沙尔庞捷书店」烟雾缭绕的空气被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框架。
无论是还《小巴黎人报》的主编保罗皮古特,还是坐在一旁的沙尔庞捷夫妇,或是莫泊桑、于斯曼等人,都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短短几分钟的讲述,却让他们感觉有一生之久。
以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来反应时代变迁的小说,在19世纪并不罕见,甚至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大河小说」。
但是莱昂纳尔讲述的这个故事,切入点实在太奇妙了
一个“倒着长大”的人,本雅明布冬,本身就充满了寓言的意味记忆、死亡、时间、爱情、历史……
所有的习以为常,在“倒着长大”的生命历程里,都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
莱昂纳尔既然能把这个故事的轮廓都勾勒得如此迷人,想必他内心已经有了骨架、血肉,甚至每一寸筋骨,都胸有成竹。
很难想象这个故事写出来,会有多吸引法国的读者!
这种极致巧妙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切入点,与法国几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结合起来,简直就是投向他们的一颗精神炸弹!
莱昂纳尔的文笔经过三个短篇的验证,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好,无需担心无法支撑这个神奇的构思。
乔治沙尔庞捷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必须为自己的《现代生活》拿下这部小说,莱昂纳尔索雷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趁着保罗皮古特还沉浸在故事里,他马上走到莱昂纳尔身边:“既然保罗觉得‘儿童视角’不太合适在《小巴黎人报》上连载,那这部小说我的《现代生活》要了。
莱昂,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动笔?还是你已经写了一部分了?”
保罗皮古特急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嘿,乔治,我什么时候说《小巴黎人报》不要了?风度,你的风度哪里去了?”
乔治沙尔庞捷一改往日温文尔雅的作风,与保罗皮古特针锋相对:“我只是重复了你的原话……再说了,我没有阻止莱昂去《小巴黎人报》开专栏。
我只是要他的这本长篇而已!”
保罗皮古特冷笑一声:“嘿,瞧你说的,慷慨得好像正在施舍我,那我该谢谢你了,沙尔庞捷先生!”
面对讽刺,乔治沙尔庞捷面不改色:“不客气,皮古特先生!”
保罗皮古特被这句话气得眼睛都红了,他恨不得拽着乔治沙尔庞捷的领子把他扔出窗外
莫泊桑、于斯曼等人连出声劝架都不敢,只能看着他们眼中高不可攀的「金主」,为了最年轻的莱昂纳尔还没有影的一部长篇,不顾体面的争吵。
莱昂纳尔被夹在两人中间,艰难地开口:“两位,我可以说话吗?”
见是莱昂纳尔开口,保罗皮古特和乔治沙尔庞捷才停止争吵,望向莱昂纳尔。
莱昂纳尔微笑着看着两人:“《小巴黎人报》和《现代生活》都想要这本《本雅明布冬奇事》是吗?”
保罗皮古特激动地说:“你刚刚已经答应我了!”
乔治沙尔庞捷则不屑地哼了一声:“《小巴黎人报》不是不欢迎‘儿童视角’吗?它属于《现代生活》!”
眼看两人又要吵起来,莱昂纳尔连忙说:“其实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两人转过头来,眼睛死死盯着莱昂纳尔。
莱昂纳尔内心一边盘算着,一边缓缓开口:“《小巴黎人报》是日报,《现代生活》是周刊;
《小巴黎人报》的读者主要是市民们,《现代生活》的读者主要是绅士、夫人们;
《小巴黎人报》每份卖1个苏,《现代生活》每份卖10个苏……
这些我说的都没错吧?皮古特先生,沙尔庞捷先生。”
两人疑惑地点点头,不知道莱昂纳尔想干什么。
莱昂纳尔嘿嘿一笑,图穷匕见:“无论是出版周期、读者群体,还是售价,其实两份报纸并不构成直接竞争。
《本雅明布冬奇事》为什么不能同时在两份报纸上同时连载呢?”
“同时连载?”「沙尔庞捷书店」里的所有人都被这个提议惊呆了。
小说同时在不同报纸连载不是没有先例,但那通常是不同国家的报纸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就曾经在英国、法国、俄国同步连载。
受到发行地域和语言的影响,毕竟三份报纸之间互相并没有竞争关系。
但经过莱昂纳尔分析,《小巴黎人报》和《现代生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关系?
莱昂纳尔继续补充:“《小巴黎人报》是日常连载,《现代生活》则将这一周的连载合并到一期当中,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
保罗皮古特和乔治沙尔庞捷陷入沉思当中。
不得不承认,莱昂纳尔的这个提议非常具有可行性,乔治沙尔庞捷很快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那顺序呢?谁先,谁后?”
保罗皮古特也反应过来,虽然两份报纸读者重叠范围很小,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莱昂纳尔一摊手:“这就你们自己商量,后发的报纸,我可以酌情降一点稿费……”
保罗皮古特和乔治沙尔庞捷互相瞪了对方一眼,各自计算起得失来。
莱昂纳尔又咳了一声:“其实还有一件事,连载的话,每周更新几次?”
保罗皮古特没等莱昂纳尔把话说完,就急着说:“当然是一天一更!大仲马先生就是这样!我们的读者已经习惯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最新的章节!”
莱昂纳尔脸色一变,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一天一更?那是对作家的摧残!简直离谱!
这样发展下去,总会有要一天双更的时候!甚至一天四更读者都不会满足,还准备要作者的命!
太不人道!读者也是要教育的好了,《本雅明布冬奇事》一周三更,不能再多了!”
晚上,艾丽丝和佩蒂再见到莱昂纳尔的时候,发现他不仅人回来了,还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口袋。
进到屋里他把口袋往桌上一倒,竟然全部都是厚厚的精装版书籍。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文明史讲稿》《十年史》《法国旅行记》……
佩蒂摸着这些书本精美的封面、烫金的书名,好奇地问:“少爷,这些都是你买的?很贵吧,干嘛用的啊……”
莱昂纳尔拍了拍其中一本:“都是从图书馆借的佩蒂,不要小看这些书,每一页可都能为我们家换回来法郎啊……”
顺便对艾丽丝交代:“最近把其他抄书的工作放一放!专心为我服务!”
艾丽丝脸色一红,不知想到了什么,讷讷地说了一声:“好的,莱昂。”
第101章 夜深人静,男与女
夜深人静,拉菲特街64号的公寓书房里,莱昂纳尔放下《十年史》,陷入沉思当中。
今天决定写“本雅明布冬”其实就是“本杰明巴顿”对应的法语名字虽然有一定被保罗皮古特激将的成分,但并非完全是冲动。
《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当年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多刷,而且特地找来了同名原著来看。
不过小说版《本杰明巴顿奇事》只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个短篇,1922年发表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
大卫芬奇买下版权以后,对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和丰富,最终形成了电影那细腻入微,又不失波澜壮阔的风格。
原著故事的起点是在1860年;电影故事的起点,则在1918年。
莱昂纳尔今天在「沙尔庞捷书店」与众人说起这个故事时,只笼统地说了一个大概的起点时间,“大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