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光义并非不知,他兵围滁州后,李重进很可能带兵来援。
有围点打援之念的赵光义,将最重要的滁州东门,交给王全斌驻防。
他自己则亲领着剩余的数千禁军,在滁州城东外另一处驻扎。
赵光义的想法很丰满。
若滁州守将能接受劝降便罢,若不接受劝降,那他便以滁州为饵吸引李重进的主力前来。
待李重进率军援救滁州时,他便汇合王全斌所部,一战将叛军主力消灭,以达首功之效。
乍一看赵光义这一想法,与当初赵德秀在潞州内的战略思想相同: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要”。
战略思想赵光义天生不具备,可不妨碍他后天去学习。
生搬硬套,谁不会?
后来的战局发展,一切皆如赵光义的“预料”。
李重进在得知滁州被围后,亲率上万兵马从扬州前往驰援。
一进入扬州地界,李重进便命军士在滁州东北面的来安城屯驻。
当赵光义得知李重进果真率军来援后,他不由欣喜万分:
“叛军每行,皆在吾预料中。
破敌之日,何迟乎?”
赵光义兴奋地对着王全斌说出了这番话。
本来赵光义还因滁州守将不识抬举,数次劝降而不受的行为感到烦恼。
现在李重进的到来,让赵光义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
相比于赵光义,王全斌并未那么乐观。
“李重进,周之宿将,昔年与陛下在军中,俱被赞誉为名将。
实不可小觑。”
见是心腹爱将提醒这点,赵光义暂且收起兴奋心思。
“卿所言有理,彼之军力,一战便知。”
在李重进领兵抵达来安县的第二日,就有一部叛军渡河来战。
赵光义得知这一消息后,亲率数千精兵迎战。
不出意料的是,这一战宋军再度获胜,斩首颇众,更生擒数百余人。
这一战过后,赵光义心中对叛军的轻视之心愈浓。
接着赵光义派出斥候渡河,去探来安县的虚实。
不久后斥候回报:
“城上旗帜散乱,似士气不振。”
“城中多有叛兵离城,有散溃之状。”
见斥候回报的消息,与心中猜测暗合,赵光义忍不住再度对着王全斌大笑道:
“数次落败,李重进已无力回天矣!”
说这句话时,赵光义脸上那主动出击的欲望,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
“郡侯是想领兵,一举击溃敌军?”
王全斌试探性的问道。
听见这番询问,赵光义回答的很是干脆。
“正是!”
这段时日的相处,让赵光义以为王全斌是一位“谨慎过甚”的将领,为打消王全斌的顾虑,赵光义侃侃而谈道:
“据先前探报可知,李重进来援兵力,当在上万左右。
近段时日,叛军时有溃逃者,想来至今李重进兵力不过数千。”
“数千兵力,驻守来安县,不容易攻取。
为今之计,唯有将李重进从城内诱出,方有可能一击奏全功。”
从策略方面来说,赵光义的想法并没问题。
王全斌琢磨了一番后,又问道:
“郡侯想如何诱敌?”
见王全斌问到关键处,赵光义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
赵光义将手指伸向自身,而后“伟大”的说道:
“吾为陛下至亲,又一军之主将,若吾现身于城下,示敌以弱,李重进或许会冒险出城。”
初听此言,王全斌虽有惊讶,然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
从赵光义之前数次亲临前线的举动来看,他并不缺胆气。
至于安危方面
相较于王全斌的犹豫,赵光义则显得信心十足。
从赵光义的视角看去:
叛军连败两阵,士气沮丧,己方连连获胜,士气高涨。
加之对叛军的兵力,有一大致的判断。
无论在哪方面看,这一仗都是十拿九稳。
“兵争之事,事事谨慎,何时能竟全功?
他能两百逐万军,吾亦赵氏血裔,同等兵力下,岂会惧那李重进!
攻城太慢,唯有诛敌主力,方能快速平定叛乱。
若这一战吾能取胜,淮南七州,旬日可定。
那时世人皆会知道,大宋皇室中,吾亦不弱于他!”
赵光义虽未明言,然在举出事迹之后,王全斌就知晓了“他”是谁。
对赵光义来说,战争是手段,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才是他的目的。
基于这目的下,这一战,他不但要胜,还要胜的漂亮!
明白了赵光义的心志后,王全斌便不再劝阻。
己方实力摆在那,纵算这一战还有些疑虑处,倒的确值得一试。
“臣会依计设伏,以待郡侯佳音。”
王全斌的预祝声,让赵光义满脸笑意的点了点头。
一定,一定!
“如何?”
李重进焦急的看向刚回城的斥候。
“回禀节帅,有数千贼军正向城下而来。”
斥候的第一声禀报,并未让李重进感到满意。
“领军的是谁,你可看清了?”
在李重进急切的询问下,斥候连忙说道:
“是东海郡侯!”
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李重进忍不住大笑起来。
“哈哈哈!
天水赵氏,三代将才,怎会出了个异类?”
说完这句话后,李重进的笑声又在堂内响彻着。
听着李重进的笑声,翟守无奈的闭上了眼睛。
一直在李重进身边的他,自是知晓在宋军进入淮南地界后,李重进就一直在诈败,以达骄敌之心,诱敌深入之效。
有着赵匡胤及赵德秀两块珠玉在前,翟守本以为李重进的这一计策,瞒不过赵光义的才是。
真是没想到!
翟守不知道的是,若干年后的一位伟人,亦是没想到赵光义的军略会这么不堪:
“深入敌境,就打败仗。”
“契丹均以诱敌深入.宋人终不省。”
“但无能。”.
每一句话,皆是那位伟人对赵光义的精准评价。
李重进并未注意到翟守的神情,他现在一心都想着怎么给轻敌的赵光义一个大礼。
宋军的斥候,并未汇报错情报。
这段时日来,城内的兵力的确流失严重。
但重要的是流失的那些兵力,大多就不是精兵,是李重进的有意为之。
真正的精锐,都隐藏在来安城中!
李重进将目光望向城外,眼中释放出危险的光芒:
“赵三贼,那我教教你该怎么打仗吧!”
领兵数千抵达来安县城外后,见天色渐暗,赵光义下令兵士先在城外扎营。
下达完扎营的指令后,赵光义又下令:“今夜全军,多加休息。”
由于轻敌,赵光义并未考虑过敌军夜袭一事。
赵光义认为,决定胜负的一战将会在日后发生。
大战之前,必先养精蓄锐。
下达完军令后,行军一日的赵光义颇感疲惫,便率先进入帐中休息。
连一路骑马的赵光义,都感觉到颇为疲惫,更何况一路步行的宋军呢?
当营垒初搭建完毕,许多禁军就陆续进入梦乡。
自古以来,主将轻敌就是兵家大忌。
轻敌的想法,一方面会促使主将定下轻佻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