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终于得知宋军的动向后,卢赞兴奋的来到刘继业的帅帐内。
不料一进入帐中,卢赞就听到了令他错愕的消息。
“宋军并未北上,反而在劫掠长子县?
宋军还要驱赶百姓南下?”
这一则消息,与刘继业先前的判断完全是南辕北辙。
强烈的错愕之后,卢赞的脸色变得阴沉似水。
而沉浸在思索中的刘继业,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初听这则军情时,刘继业亦感到十分错愕。
不是说宋军劫掠南方诸县的行为不智,而是他们选择劫掠的时机太过巧合。
从斥候的汇报中可知,几乎就在他领兵抵达伏牛山的同时,宋军就开始了这一行动。
这么巧合的时间,让刘继业的心中隐隐浮现出一个震惊的猜测。
在刘继业还沉浸在震惊中时,卢赞已忍不住心中的急切:
“将军还在犹疑什么?
我朝百姓正深受宋军荼毒,将军还不速速发兵救援!”
卢赞急切的语气中,还带着一些愠怒。
能不愠怒吗?
卢赞早已将潞州当做北汉的国土,想来收到他奏本的刘钧亦是。
若任由宋军在南方肆意妄为,潞州迟早会布上镇州的后尘。
镇州是后梁的北方重镇,李存勖灭后梁后“拆城郭,迁其民于魏州”,致使昔日强盛一时的镇州不复存在。
殷鉴在前,卢赞怎能不后怕?
在卢赞的催促中,刘继业从思索中惊醒,他很快便得出了大致推断:
“赵德秀可能在引诱我军南下!”
到了这一刻综合种种情报,刘继业心中对赵德秀的忌惮,已达到新的高度。
赵德秀,或许真是一位“谋全局者”!
心中忌惮翻涌之际,刘继业变得谨慎了起来。
若赵德秀真善于谋全局,那么宋军的劫掠行为,就可能带着其他目的。
哪怕一时猜不出赵德秀的更深筹谋,可身为名将的敏感性,还是让刘继业本能的不想跟着赵德秀的节奏走。
从军事方面考虑,刘继业的慎重很有必要。
然从政治方面来说,刘继业的慎重看起来就是在误国。
刘继业的话,并未引起卢赞的重视,反而让他嗤之以鼻。
“将军,陛下给你两万精兵,是让你用来为国家开疆扩土的,而不是用来让你用来为个人扬名立万的。
今宋军尚在长子县内劫掠,若将军迟迟不发兵,待南方诸县得知宋军暴行后,恐慌之下自发迁移,到了那时你我如何向陛下交代!”
唐末宋初,为躲避战乱,百姓自发迁移的事数不胜数。
在赵德秀用出“迁移百姓”这一招前,刘继业的军事目的与卢赞的政治诉求并不冲突。
可当下事态变化突然且紧急,自然而然刘继业与卢赞的分歧便产生了。
卢赞为了拿捏住刘继业,甚至在话语间将“刘继业与国家”给分割开来。
这样的话,难免让刘继业色变。
见刘继业有所色变后,卢赞缓和了点语气说道:
“纵算赵德秀是在用诱敌之计,可我军兵力远胜宋军,将军又是知兵之人。
我军南下,以堂堂正正之势镇压宋军气焰,又有何不可?”
在卢赞看来,眼下北汉军等于是天胡开局。
先前为了减少损失,刘继业想着用计谋击败宋军没错。
可现在宋军丝毫不上当,“以奇胜”行不通,那便“以正合”,这一思路简直天衣无缝。
不怕文人不读兵书,就怕文人读死书。
刘继业真想跟卢赞好好解释下,将兵书断章取义是不智的,可话到嘴边他又咽了下来。
赵德秀用的是阳谋。
哪怕他看出赵德秀内心深处,可能在藏着什么诡计,可正如卢赞所言以当下情势来说,他率大军南下将是必然的选择。
另外卢赞的话,未尝没有一些道理。
刘继业对自身的兵略是有自信的,只要他接下来时刻报以谨慎,让宋军找不到可乘之机就好。
想到这一处,刘继业收起心中些许怀疑,他看向身后副将言道:
“传令全军,即刻南下!”
北汉军大举南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赵德秀耳中。
听闻这消息后,赵德秀忍不住抚掌大笑起来。
一旁的卢多逊见强敌来临,赵德秀不忧反喜,不由诧异满怀发出询问。
在卢多逊的询问下,赵德秀说出了心中看法:
“非我不知北汉军势强,更非不知刘继业乃是名将。
然正因刘继业是名将,有些事才会让我看的更清楚。
我不让儿郎四处出击,反而专攻长子一处,若是名将大有可能识破是我的诱敌之计。
既能看出,何意会如此快决意南下?
这一异常,有数种可能,然在这数种可能中,有一种正是我军的取胜之道!
我那釜底抽薪之计,抽的不是潞州根本,抽的是北汉军将帅间的信任!”
第74章 李牧之事
当宋军劫掠长子县的消息传开后,不止北汉军有所行动,就是屯留城内的闾丘仲卿也要坐不住了。
手中紧紧握着族人送来的情报,闾丘仲卿难以按捺住内心中的激动。
在当初李筠起兵时,是闾丘仲卿为李筠提出了“掩袭洛阳”的战术。
李筠不知道的是,被他舍弃的战术,却是李处耘与赵匡胤最担心的地方。
尽管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赵匡胤的这一担忧是虚惊一场,可这只能怪李筠自身无能,并非闾丘仲卿无才干。
以闾丘仲卿的才干,刘继业能看出的端倪,他当然也能看得出。
赵德秀若没看穿刘继业的诱敌之计,是不会敢于贸然派军在南方诸县劫掠的。
从细微处着手,从而纵览全局,唯有具备这一天赋,才配的上当他的主公。
一想到这处,闾丘仲卿就打算按原计划进行。
在先前将赵德秀纳入考察对象后,闾丘仲卿便想着从上党城内离开。
因闾丘仲卿将自身心思隐藏的很好,李守节对他并未有疑心。
再加上闾丘仲卿献策成功帮他稳定住潞州局势后,李守节对他就越发信任起来。
故而当闾丘仲卿提出要为李守节“出镇屯留,周旋北汉”时,李守节未过多考虑就将屯留县令的官职交予他。
等待数日,终闻龙鸣!
早就等着攀龙附凤的闾丘仲卿,当日就决定南下投效赵德秀。
闾丘仲卿在离开前将一县政务交给县丞,而后凭着县令的身份,大摇大摆地驾马驶出屯留城门。
历经一路艰辛,吕端回到了壶关城内。
一回到城内,吕端就当着众人的面,宣读了赵匡胤给他的两道旨意。
那两道旨意,从法理上为赵德秀带来了新的身份持天子节讨不臣!
自此之后,赵德秀在潞州境内的一言一行皆有皇权背书。
听闻赵匡胤对他的封赏后,赵德秀喜不自胜。
到底还是老爹给力。
领兵在外,赵德秀最需要的封赏,正是名义上的加成。
待旁人离开后,吕端又对着赵德秀言及了赵匡胤另外的私下嘱咐:
“若北汉军去而复返,坚守上党即可。”
身为当世最富远见的领袖,赵德秀能想到的事,赵匡胤不可能思虑不到。
虽然因身处后方,导致情报不足,赵匡胤认为北汉军去而复返的可能性不大。
可为以防万一,赵匡胤还是给赵德秀吃了一颗定心丸。
吕端回到壶关后,从卢多逊口中听说了最新的军情。
四下无人,有些事就好说了。
“北汉军势大,郡侯已有取壶关之功,有些事可不必强求。”
赵匡胤的旨意中,充满了希望赵德秀进一步立功,拿下上党的期盼。
同样期盼的,还有高平城外的数万禁军与众多文武官员。
可这一期盼,是基于北汉军未至的前提下。
今北汉军将至,若赵德秀无法拿下上党,众人是可以理解的。
吕端说的赵德秀又如何不知呢?
但赵德秀并未马上回应吕端。
于闪烁的烛光下,赵德秀的目光一直聚焦在手中的宝剑上。
精钢铸造的剑身,在烛光下散发出淡淡暖光,引得赵德秀目不转睛。
他打量的正是赵匡胤赐给他的天子剑。
在外人眼中,赵匡胤的佩剑在称帝后,已天然套上了皇权的光芒。
然望着流光频动的剑身,赵德秀读懂了赵匡胤赐给他佩剑的另一层用意:
“少时陛下每次出征归来,身上时常负伤。
不忍心的我便告诉陛下,等我来日成年,我便要持剑守卫在他身边,不让任何人伤害他。
那时我还小,哪里知道陛下是世间少有的虎将,根本无需我的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