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中的猜想似在逐步成真,那位孩童的母亲,不敢阻拦,只能悲痛的瘫软在地。
至于其他人,面上更满布死灰之色,尽皆惊惧的垂下了头。
赵德秀连孩童都不放过,怎会放过他们?
当孩童被呼延赞抱至身前后,赵德秀伸出手,从那孩童手中拿走了拨浪鼓。
很快拨浪鼓撞击的清脆声,就在众人耳中响起。
在赵德秀玩弄着手中拨浪鼓时,赵德秀轻声对那位孩童说道:
“你的拨浪鼓,我收走了,但我不白要。
你的命,我还给你。”
听到这句话后,孩童瞪大了双眼,他口中的抽泣声渐渐停止。
让呼延赞将孩童放下后,在象征安宁的鼓声中,一道询问声骤然响起:
“高继冲何在?”
在赵德秀的询问下,早有准备的李汉琼直接上前将一位年轻人给拖了出来。
这人就是高继冲,是高保融长子。
他便是赵德秀口中,南平国正统的传承者。
看着吓得满面苍白的高继冲,赵德秀高声说道:
“高氏一族,守土有功。
孤会上表陛下,让你承袭荆南节度使一职。”
南平王,是一定要消失的。
然高氏一族世袭的荆南节度使,倒不妨给高继冲。
当众多俘虏都以为自身必死时,他们却听到了这么一番话,这直接让他们惊喜的抬起头。
在身上重新汇聚起数百道求生的目光后,赵德秀朗声道:
“除却高保勖外,汝等皆无罪。
高氏一族,迁往襄州。
非高氏一族者,全都放归家中!”
这一道话音刚落下,场间先是有着一瞬间的寂静。
众俘虏似是不可置信。
然片刻后,一阵阵强烈的感恩戴德声,就瞬间打破了这片寂静。
“多谢太原王!”
“王上恩德,此生不忘!”.
场间的每一位,都止不住的对赵德秀躬拜叩头致谢。
本以为必死,却突然获得生机,甚至连半分罪责都没有,这怎么能不让一众俘虏,对赵德秀感恩万分?
放生大恩,用什么样的大礼都不为过。
赵德秀的决定让一众俘虏喜极而泣,却让部分宋将面露疑惑。
灭国不等于平乱,若不将南平王室及拥护者杀绝,难保将来不会死灰复燃。
伏牛山一战时,太原王心若猛虎,无半分手软,今日怎么变了?
见一些将领面露不解,赵德秀将目光看向了他们。
下一刻:
“王上英明!”
那部分宋将直接躬身,并称赞起赵德秀的决定。
而李汉琼更是手按兵刃,目光巡视场间,看谁敢质疑我太原王的决定。
听着耳边传来的称赞声及感恩声,赵德秀手持拨浪鼓转身离去。
一众属官及潘美紧跟其后。
走着走着,潘美还是难抑心中敬服,由衷的在赵德秀身后赞道:
“今日之后,天下之中,何人会不赞太原王仁德?
太平之世,今日始矣!”
潘美语气激动,语中无半分谄媚。
这句话,是潘美心中的真实想法。
虽说赵匡胤称帝后,亦未迫害大周皇室及朝臣,可那情况与今日不同。
因在官方口吻中,大周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将法统传承给大宋。
至少明面上是兵不血刃,和平演变。
今赵德秀是以武力灭国,却还能对亡国贵族手下留情,几乎是天下第一例。
既有初始,其无后乎?
从赵德秀的身上,潘美真的看到了天下能重归太平的希望。
听到潘美的称赞后,赵德秀转身看向他。
随后赵德秀便将手中的拨浪鼓,当做信物送给了潘美:
“希望有朝一日,天下孩童,皆能有此玩物。
以慰童真,以庆太平。
今将此物赠君,吾与君共勉之!”
赵德秀的话让潘美热血沸腾。
大宋的天下,难道不该由太原王继承吗?
潘美慎重的接过赵德秀的馈赠:
“臣领命。”
拨浪鼓虽小,内中蕴含的志向却十分远大。
潘美这一接,后世传唱一时的君臣佳话就此展开:
“赠鼗相知!”
武平国,潭州。
潭州便是后世的长沙。
在潭州城内的节度使府中,武平军中的李观象正命人将杨师召来。
先前周行逢为避开潘美,以生病的缘由闭门不出。
未曾想在潘美离开后,周行逢竟真的感染了风寒。
本来周行逢的身体素来不佳,感染风寒算不上令人慌乱的事。
可偏偏在这时候,李观象收到了来自北面的消息:
“宋帝命太原王南征!”
这一消息,让李观象大惊失色。
周行逢养病期间,头脑时常糊涂,故将军政要事都委托给李观象处置。
刚一得知这消息时,李观象便寻来杨师商议。
在武平诸臣中,政事方面周行逢最信重李观象,军事方面则是杨师。
杨师刚得知宋军意欲南征的消息时,一开始的反应比李观象好不到哪里去。
然在最开始的惊慌后,杨师很快想出对策。
“当急派使者前往江陵,与南平国相联合。”
杨师知道,赵德秀并未在檄文中提及南平国,担忧的便是两国联合。
敌人越担心什么,己方就越应该做什么。
前后武平一共派出三波使者,时间跨度半个月有余。
可南平国方面,一直未曾给出明确答复。
今日李观象再度将杨师召至将军府,为的便是商讨这一件事。
当杨师到来后,李观象忧心地说道:
“南平国对我军所求,迟迟未有所回应。
斥候来报,宋军已进入南平国境,现正驻扎在荆门城外。
我很忧心,南平国会先被宋军攻灭。”
听到李观象的担忧后,杨师出言宽慰道:
“高保勖是荒淫,但不会置祖宗基业于不顾。
宋军在荆门,一有图谋南平国之意,想来高保勖就会戒严江陵。
江陵城高池厚,攻之不易,若宋军执意强攻,则反倒是我军的机会。”
杨师的宽慰,让李观象的担忧减轻了不少。
接着他又说道:
“纵算宋军不图谋南平,若高保勖慑宋军威势,借道于宋军当如何?”
见李观象担忧这一点,杨师更显露轻松。
“若赵德秀真这般冒进,则宋军南征必败。
届时只要我们遣使向高保勖申明利害,宋军粮道何安?”
说完两点考虑后,杨师为彻底打消李观象顾虑,他继续说道:
“再退一步讲,纵那赵德秀有何诡计,能出其不意攻灭南平国。
要是南平王室、公卿死于宋军屠刀,南平三州人心势必浮动。
三州不安,则粮道不稳,我国无忧矣。”
说这番论断时,杨师自信满满。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杨师并不认为,赵德秀真能出其不意攻灭南平国。
见安抚住李观象后,杨师捧起桌上茶杯,将香甜的茶水吞入口中满满享受。
恰在这时,来自北方的急报送到:
“两日前,宋军已攻灭南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