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你所创的科举制,还有这竹纸,为平民百姓打通了改变命运的上升之路,其意义和功绩,不亚于你辅佐父皇一统天下呀!”
萧和心头一震,再次看向刘禅的眼神,已不止是刮目相看。
当年他向老刘推科举制,乃至后来发明竹纸时,好处说了许多,却惟独没有说到根子上。
给庶民百姓一条上升渠道,给下层一个往上爬的通道,进而为上层注入新鲜血液,避免上层的僵化。
这才是他开创科举制,发明竹纸的深层动机。
萧和相信,大汉朝中,能看到这一层深意的人并不多。
甚至老刘能不能看到这一层,他都没有把握。
没想到,阿斗竟然看到了。
这孩子,当真是厉害啊…
“大司马!”
刘禅合上书,神色郑重的看向萧和:
“待一统天下后,我想向父皇进言,由官府出资于天下各地兴办学堂,让我大汉子民无论贵贱,凡适龄孩童皆可免费就读。”
“他们所读之书,就是大司马你编纂给四弟的这些外世奇书。”
“唯有如此,有朝一日,我大汉朝方能人无贵贱,人人如龙!”
第466章 张张嘴轻松,钱谁出?萧和:开凿大运河?想让我大汉二世而亡吗?
刘禅慷慨激昂,向萧和道出了自己的志向。
萧和暗吸了一口凉气。
让天下孩童免费读书,让大汉人无贵贱,人人如龙!
这位太子殿下的抱负志向,当真是不小啊。
自古以来的贤君,梦想无非是让天下百姓吃饱穿暖,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般梦想,多止于物质上的富足。
人无贵贱,人人如龙,这就是上升到了精神上的追求!
“阿斗…”
萧和目光凝视着刘禅,眼神中满是不可置信。
如果不是知道这孩子得过痴呆症,脑子受过惊吓刺激的话,突然间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一定会以为这孩子是不是疯了。
“大司马,将来我向父皇上表之时,还请大司马鼎力支持才是。”
刘禅脸上的慷慨转为笑容,向着萧和微微一拱手。
显然他此番坦诚相待,是想赢得萧和的支持。
毕竟这么一桩大工程,别的困难也不说,光要耗费的资金就是个天文数字。
老刘就算再宠刘禅,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答应下来,必会征询群臣的意见。
萧和作为大司马,态度自然是至关重要。
轻吸一口气,萧和平伏下了心绪。
略一沉吟后,方是一笑:
“太子殿下的这个弘愿,当真是亘古未有,若能实现的话,定能广开明智,于国于民大有裨益。”
“只是这件事所耗钱粮数以亿万计,必会对朝廷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且学堂中每多一个学子,各家各户就会少一个劳动力,这对百姓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
“将来就天下一统,我大汉朝也是百废待兴,最需要的乃是休养生息。”
“臣以为,殿下这个政策该当实施,却不宜操之过急,可于先局部试点,然后再根据朝廷的财政状况,以及百姓的富裕程度,徐徐铺开,进而达到全天下推行。”
萧和给出了最理性的回答,话说的尽量也能让刘禅听得懂。
让大汉的孩童人人有书读,这是惠及千秋万代的功业,萧和作为一个后世而来的穿越者,自然没理由不赞成。
只是这玩意儿他烧钱啊。
不光烧朝廷的钱,还要烧百姓的钱。
以大汉朝现下的生产力,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显然都负担不起这样天文数字般的开销。
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咱们先搞试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慢慢推广。
这是萧和所能想到,最两全其美,最为稳妥的路线。
刘禅听得萧和这番回答,眼中的期许之色不由褪色了三分。
不过略一迟疑后,刘禅还是拱手谢道:
“大司马能认可我此举,还能予以支持,我就很感谢了。”
“大司马说的不错,此事确实不宜操之过急,就按大司马的折衷方案来推行吧。”
萧和松了口气。
这位太子殿下,既有雄心壮志,又能听劝,这是好事。
“说起朝廷财政,大司马,我倒是想到一个增加朝廷收入的办法,正好与你商量商量。”
刘禅话题一转,将萧和请到了墙壁上所悬的一幅地图前。
萧和抬头凝视,很快看出这是一幅大汉朝的疆域图。
且这幅疆域图,是他几年前为刘备所绘,可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大汉朝最精确的一张地图。
萧和继续细看,却发现这幅地图上,多了一撇一捺两条线。
这一撇自涿郡蓟县起,斜向西南至黄河,这一捺则自洛阳起,斜向东南抵广陵接长江,再由长江南下至吴郡钱唐。
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以洛阳为起笔,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怎么看着有点眼熟呢…”
萧和退后几起,手指轻捻着下巴,凝目细细审视,脑海中飞快的搜索起来。
突然。
他身形微微一震,眼眸陡然凝聚,眼中闪过一道惊奇。
这不就是大运河嘛!
“太子殿下,你这图…”
萧和脸色微变,蓦的转头看向了刘禅。
刘禅脸上则是指点江山的自信,抬手指向了地图。
“我大汉朝地域虽然辽阔,然则精华之地,却集中于长江以北,而长江以南荆扬广袤之地,皆开发有限,实为可惜。”
“所以我想利有现有的水系,再额外人工开凿沟渠相连,最终修一条可贯穿南北的运河。”
“如此一来,南北交通彻底被打通,便能大规模开发江南之地,创造更多的钱粮财富,大大增加朝廷的收入。”
“同时有运河之便,南方的财税就能走水路,畅通无阻的运往往北方,至少可节省一半以上的耗损。”
“除此之外,有了大运河…”
刘禅是滔滔不绝,情绪亢奋,将挖掘运河的种种好处,洋洋洒洒尽数道出。
萧和却一句却都听进去,只是静静的审视着这位太子殿下,眼神渐渐蒙上了一层阴云。
大运河的好处,不用刘禅解释,他还能不知道么。
令萧和感到惊奇的是,这开凿大运河的想法,竟然会出自于刘禅之口。
这也超前的有点过份了吧。
脑子再受刺激,还能刺激出如此超前的想法?
关键是,刘禅修运河的这个想法,还有点危险啊!
大运河是好,可这玩意儿他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当年的隋炀帝为修运河,可是强征了数百万民工,以耗尽隋朝国力为代价,方才修好了这条大运河。
然后没多久,隋朝就嘎了。
以隋朝的强盛国力,强行开凿大运河都导致了亡国,就大汉朝现下的国力,又怎么可能承受得了?
“若是开凿了这条运河,则我大汉国力定然能倍增,朝廷的收入至少也能翻了两三番。”
“朝廷收入增加,自然便有了足够的底气,能让我大汉天下所有孩童,都能免费读书。”
“大司马以为,我的这个办法如何?”
刘禅终于描述完毕,期待的目光看向了萧和。
萧和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搞这个大运河,还是为了先前那个免费读书,人人如龙的宏愿。
想法是好的,只是步子迈的不是一般的大啊…
萧和干咳了几声,反问道:
“开凿这大运河,确实是利在千秋,可太子殿下有没有想过,开凿这条运河所付出的代价,我大汉朝承受的起吗?”
第467章 好大喜功,国家必亡!萧和: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焉能置身事外?
刘禅一愣。
从他表情上看,萧和就大概知道,这位太子殿下多半没有计算过,修成这条大运河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修这么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就算利用了现有的水系河道,至少也得动用一到两百万民夫,耗费数年,甚至是十年之功。”
“自黄巾之乱起,天下户口锐减,哪怕天子几度下诏清查户口,目前我大汉朝所掌控的编户数量,也不超过八百万口。”
“纵然将来扫灭伪魏,荡灭刘璋张鲁二贼,拿下了益州雍州及凉州,加起来的户口也不超过一千万口。”
“从一千万人当中,抽调近两百万人修这条运河,等于是要将我大汉朝所的青壮劳动力,全部脱产来服劳役。”
“那这地谁来种?只能由妇孺老弱来种,那么这秋收定然会大幅度减产。”
“而且这种减产,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有可能持续十年。”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太子殿下有没有想过?”
萧和道出了修大运河的弊端,最后冷肃郑重的目光看向了刘禅。
后果是什么,当然是亡国了。
全国劳动力都去挖运河了,粮食定然欠收,百姓们吃不饱,朝廷的粮赋收不上来,天下不乱才怪。
当年的隋朝,不就是这么完蛋的么。
当年虽说杨广好大喜功,变着花样的折腾杨坚给他留下的家底,可无奈杨坚留下的家底实在是太厚。
哪怕杨广三征高句丽,哪怕他营建东都,哪怕他们几度南巡江都,其实都不至于把国家折腾到伤筋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