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46节

  真正要命的就是修大运河。

  几百万人不种地,整整用了近四年时间去修运河,还有近百万人死在了工地上,所耗钱粮无可计数…

  这样恐怖的非战争死亡数字,放在哪个朝代,天下百姓不得揭竿而起?

  天下皆反,你能不亡国?

  当然了,这血淋淋的教训,萧和自然不能明着跟刘禅说出来,只能引导他去思考。

  刘禅果然陷入了沉思,脸上的激情一点点的消褪了下来。

  沉吟良久后,刘禅反问道:

  “大司马所言,倒也不无道理,可难道就因这点小小困难,咱们就不修这大运河了吗?”

  萧和心中一凛。

  好家伙,阿斗你说的倒是轻松啊。

  上百万人的生死,到了你这里,上嘴唇跟下嘴唇轻轻一碰,就成了“小小困难”?

  这孩子终究是蜜罐子里长大,没怎么吃过苦啊。

  “咳咳,倒也不是不修。”

  “殿下这南北运河的构想,乃是利在千秋的伟业,自然是要修的,不过臣以为却要修的适度,控制规模。”

  “比如我们可以将这运河,划分为北中南三段,一段一段来修,每段花个十年左右时间。”

  “如此一分摊下来,每年征召修河的民工,应该不超过两三万人,这样朝廷所支出的钱粮,百姓所耽误的农桑,便整体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这么一来,咱们既修好了大运河,又没有伤及国本,于国于民岂非皆大欢喜?”

  萧和循循善诱,给刘禅指了一条康庄大道。

  刘禅却眉头微皱,嘴角微瘪:

  “大司马的这个方案是稳妥,可却要耗时三十余年,我岂非要穷尽一生才能修好这运河?”

  “甚至是我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大运河修好的那一天?”

  萧和心下冷笑。

  这可是修运河,你当是过家家么?

  这么大的工程量,你就算是以后世的技术条件,开着挖掘机挖,你也得挖个七八年吧。

  以当下的技术条件,全靠百姓们一铲一镐的来开凿,在不伤及国本的前提下,三十年时间能修好就不错了。

  “俗语有云,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若想要在不伤及国本的前提下,修好这条大运河,这样最理智的选择。”

  “何况这大运河,本来就是利在千秋后世的工程,哪怕是殿下穷尽一生修好,这份功绩也足以名垂青史,彪炳千秋了!”

  萧和又语重心长的开解了一番。

  其实说句实话,萧和不是那种好为人师之人,更不想以臣子的身份,对当朝太子说教。

  这种事,应该是诸葛亮来干的。

  毕竟现在的刘禅已是脱胎换骨,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比原先的刘禅更加聪明优秀。

  可聪明并不代表他和他爹一样,都愿意从谏如流。

  聪明的刘禅,未必就如笨刘禅那般听话。

  这种情况下,身为臣子,你给他讲大道理,忠言进谏,那就是自讨没趣了。

  可眼前这件事却不一样。

  修大运河,乃是关乎到大汉朝存亡的生死大事。

  这重生的大汉朝,乃是他辅佐老刘,大小数百战打下来的,是他们共同的事业,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

  只要关乎这份事业的存亡,他就不能置身事外,不得不出言规劝,将刘禅要强行修大运河的念头,扼杀于萌芽之中。

  刘禅盯着那张地图,再次陷入长久的沉默中。

  半晌后。

  刘禅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意,点头道:

  “大司马言之有理,修运河确实是急不得,得慢慢来,是我有欠考虑了。”

  “也好,穷我一生修好这条运河,能造福我大汉后世子孙,倒也算是值了。”

  萧和暗松了一口气,少不了要恭惟一番,吹捧他几句英明睿断,深谋远虑…

  这场关于大运河的争论,就此结束。

  这时,诸葛亮,张飞等重臣们,也陆陆续续的抵达了东宫。

  刘禅遂将注意力,从他的那些宏伟构想中收回,转移到当前伐魏灭曹的主题上来。

  于是二人便移步正堂,与众臣商议起了伐魏的具体细节。

  从白天商议到傍晚,华灯高挂之时,具体的伐魏策略,终于是就此敲定。

  这位吃穿用度简朴的太子殿下,在以粗茶淡饭招待了众人之后,亲自将这他们这些大汉朝的柱石,一一送出府门,送上了马车。

  马车开动,萧和透过帘缝,望着渐渐远去的刘禅,眉宇间的疑色却再也压制不住。

  “这个阿斗的种种想法,实在是太过超前,仅仅是因为脑子受了刺激,就能让一个人的思想,有如此巨变?”

  “可若不是因惊吓受到刺激,又能是什么原因,令他脑子里冒出了这么多超前的想法?”

  萧和喃喃自语,思绪飞转。

  突然,脸色猛的一变,心中陡然一震。

  “难道说,他也是…”

第468章 太子是你,下任皇帝可未必是你!曹操:绑了朕,去向刘备邀功吧!

  萧和的脑子里,突然间迸出个大胆的猜想。

  不过他旋即又觉得,这个猜想有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刘禅不喜下人跪拜,嘴里边说着人无贵贱,还要给全民免费读书的种种超前之举来看,确实有很大的嫌疑。

  可他为什么又要搞大运河?

  若刘禅真是萧和猜想的那样,他就应该明白强修大运河的巨大弊端才对。

  可看当时刘禅的表现,明显是没考虑那么多。

  且当他主张放慢进度,花二三十年来修运河的折衷方案时,刘禅表面是肯定认可,可眼神中的不满却逃不过他的眼睛。

  如此一来,这个猜想,岂非自相矛盾?

  “如此看来,也未必就如我所猜想,还得多观察观察,不可轻易下定论才是…”

  萧和喃喃自语,微微点头,暂时压下了担忧。

  不过提到这大运河,萧和心中却又多了另一层担心。

  看刘禅当时的表现,显然是不满足于穷尽一生修大运河的方案,有点急于求成的意思。

  好大喜功,这可是个危险信号啊。

  若将来老刘去了,刘禅继位做了皇帝,头脑一发热,非要学杨广强征几百万民工修大运河怎么办?

  到时新生的季汉王朝,岂非要步隋朝后尘,二世而亡?

  这还了得!

  大汉朝可不是刘家一人的大汉朝,是咱们这些天下豪杰志士,跟着老刘一起打下来的。

  大家伙辛苦打下的基业,好容易中兴的社稷,岂能因你的好大喜功就霍霍没了?

  “太子之位虽定,可老刘之后,这帝位归属于谁可未定。”

  “看来,对这位太子殿下,还得听其言,观其行呀…”

  萧和眼眸之中,闪过一道久违的寒芒。

  …

  伐魏灭曹的战略战术,皆已议定,接下来就是西征的准备工作。

  随着刘备诏令传下,大批的粮草军资,开始由诸州向边郡转运。

  晋阳,洛阳,以及宛城,乃是汉军重点屯粮之所。

  按照萧和诸葛亮的判断,曹操既已于蒲坂关修筑工事,应该已判断出汉军的主攻方向是蒲坂。

  不过在萧和等的提议下,刘备还是采取了相应的迷惑战术。

  于是运往洛阳和宛城的粮草,其数量足足是晋阳的两倍之多。

  其目的,自然是通过粮草屯集数量,误导曹操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汉军的进攻方向在潼关武关一线。

  同时,在庞统的献计下,汉军在发动西征前,舆论上的攻势已先行一步展开。

  在刘备授意下,由荀执笔写下了一道《告雍凉士民书》,誊写了三十余万份,由细作散布于了雍凉诸郡。

  檄文的内容,首先是历数了曹操屠城,篡逆,荼毒百姓等种种罪行。

  其次则敬告雍凉二州士民,大汉天子出兵雍凉,旨在讨灭曹操及其党羽,而不在于伤及二州士民。

  最后则正告二州士民,莫要助纣为虐,为曹操陪葬,凡汉军天师所到,但有愿弃暗投明,归降大汉者,一律既往不咎。

  凡执迷不悟,依旧要负顽抗,为曹家死战者,皆是杀无赦。

  凭借着强大的细作网络,这一道恩威并施的檄文,很快就遍传雍凉二州。

  甚至是魏都长安,檄文亦是贴遍了大街小巷。

  一时之间,长安震动,雍凉二州震动。

  魏国境内是人心惶恐,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长安,皇宫。

  昏暗的烛火下,映照着的是曹操那张阴沉如铁的脸庞。

  此刻的他,正翻看着一张收缴上来的《告雍凉士民书》。

  曹操是咬牙切齿,眼中喷火。

  两国交战,先打舆论打也不是什么新鲜手段,这些年来刘备也没少发檄文扰乱他曹魏人心。

  这一次却不一样。

  这道檄文,乃是出自于荀之手。

  那可是他曾经的谋主,曹营文臣之首,中原士人之领袖!

  现在却以魏国降臣代表的身份,写下了这道檄文,历数了他的种种罪行,号召雍凉二州士卒反抗他的暴政!

  刘备这是在赤果果的打他的脸啊!

首节上一节546/5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