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44节

  二人寒暄客套几句,刘禅便请得萧和入了东宫。

  一路走来,萧和很快发现了不同寻常。

  首先这东宫之中不见了宦官。

  一路所见,除了侍卫之外,就只剩下宫女,竟无一名宦官。

  其次,侍卫也好,宫女也罢,见得太子理当行跪拜之礼。

  可东宫这些侍卫宫女,见了刘禅莫说行跪礼,甚至连躬身都没有,只是最简单的点头致意。

  刘禅也相当的“亲民”,并未将他们视而不见,也皆微微点头回应。

  “大司马可是有话想问我,但说无妨。”

  刘禅目光敏锐,谈笑之际已窥出萧和眼神中的好奇,便主动问道。

  萧和却不明言,只淡淡一笑:

  “太子殿下明慧英睿,不用臣说,应该也猜得出臣在好奇些什么吧。”

  刘禅突然放慢脚步,回望了萧和一眼。

  显然在此之前,诸葛亮或是其他大臣,也对他府中这些变化产生过疑问。

  只是那些人都憋不住好奇心,主动向他询问。

  萧和却与众人不同,似乎很轻松就克制住了好奇心,将主动权握在了手中。

  “大司马不愧是世外仙人,果然与凡人不同…”

  刘禅啧啧赞叹,尔后手一指左右侍卫宫人:

  “宦官皆是出身微寒的贫苦百姓,卖身为奴已经够悲惨,却还要经受宫刑,挨上一刀,实在是可怜。”

  “我因于心不忍,才赐给他们钱帛将他们遣散回乡,又下令东宫之中从此不再用宦官侍奉。”

  萧和恍然明悟,这才明白为何在东宫中看不到宦官。

  原来是这位太子殿下,对宦官动了怜悯之心,于这东宫之中禁用了宦官。

  这个理由,着实是出乎萧和的意料之外。

  古往今来,心怀仁慈的天潢贵胄不少,似刘禅这等悲天悯人到禁用宦官的太子,着实是凤毛麟角。

  难不成这位太子,继承了老刘的仁义之风,且还青出于蓝?

  要真是这样,萧和对这位太子,还真就有几分肃然起敬了。

  “至于我宫中侍卫婢女,对我皆不行跪拜之礼,也都是我的交待。”

  “我以为,人无贵贱之分,我这个太子与他们没什么区别,只是我比他们运气好,生在了帝王家而已。”

  “既无贵贱之分,他们又何需跪我?”

  刘禅洋洋洒洒将另一层原因道出。

  萧和心头一震,猛的转头瞥向刘禅,眼眸中闪过一丝惊奇。

  刘禅的这个想法有点超前啊…

  他爹仁义,不光厚待臣下,对待这些婢女仆奴们也不错,小过从未曾有过责难。

  没想到刘禅更上一层楼,竟然抛出了“人无贵贱”的观点,还付诸于了实践!

  萧和现在终于明白,诸葛亮为何称刘禅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变化了。

  “大司马莫非觉得,我这么做不对吗?”

  刘禅见萧和神色恍惚,便淡淡问道。

  萧和眼眸微动,回过了神来。

  怎么说呢,刘禅继承了他老子的仁义,甚至是仁义加倍,这当然是好事。

  他要搞人无贵贱,也不能说不对。

  只是在萧和看来,这个太子殿下的思想,略有些激进了。

  不管什么样的思想,都要匹配现实生产力嘛

  思想可以略微超前,引导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可也不能太过超前吧。

  毕竟古语有云:步子大了,容易扯到了淡嘛…

  萧和思绪翻转,暗暗打量着刘禅,眼神中渐渐开始泛起一丝疑虑。

  面对刘禅这“胎脱换骨”的变化,他心下不禁在猜测,这位太子殿下的种种仁义之举,到底是发自内心呢,还是在做秀?

第465章 我愿大汉子民,人人如龙!萧和:难道我遇上了知音?

  如果是作秀,刘禅的动机何在?

  古往今来,作秀的人不少,大多是为了争夺皇位。

  比如王莽作秀,给自己立起了道德典范的人设,是为了赢得天下人心,进而逼迫汉帝禅让,自己能改朝换代做皇帝。

  再比如杨广作秀,是做给他爹杨坚看,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最后也是为了当皇帝。

  刘禅作秀是图个啥?

  以他嫡长子的身份,太子之位固若金汤,只要不做什么特别出格的荒唐事,哪怕你表现平庸一点,哪怕是躺平摸鱼,将来这大汉皇帝宝座也是你的。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吃饱了撑的折磨自己,演这么多戏来给自己树立仁义爱民的人设?

  可若不是作秀,难道是发自肺腑?

  那场落水惊吓,让刘禅的大脑受到刺激,进而使他的性情也发生了剧变,刺激出了这些超前的想法,令他变成了一个比老刘更悲天悯人的仁义之主?

  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除此之外,萧和也想不出还有其他的合理解释。

  于是面对刘禅的反问,萧和略一沉吟后,只得拱手笑道:

  “圣人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既为水,民心所向,便为天命所向。”

  “太子殿下能对百姓心怀仁义,实乃陛下之福,我大汉之福也。”

  萧和耍了个心眼,偷换了一把概念。

  把刘禅狠狠吹捧一番,认可他的仁义,却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

  刘禅嘴角弧度微微上扬,显然对萧和的回应很是满意。

  “大司马言重了,父皇自小就教导我们,要对百姓施以仁义,我只不过是践行父皇的教导而已。”

  “与父皇对百姓的仁义相比,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呀。”

  一番自嘲后,刘禅便将萧和请入了府中。

  眼下天色尚早,诸葛亮等众臣还未到,刘禅便先将萧和请入书房之中小叙。

  一进门,案几上的一本书,就令萧和眼前一亮。

  那是一本数学书,是他编给自己学生,也就是宋王刘裕的教材。

  “这书…怎么会在殿下这里?”

  萧和拿起了那本数学书,不解的目光看向了刘禅。

  刘禅凑上近前,淡淡笑道:

  “我乃父皇长子,是家里的长兄,自然有关心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责任。”

  “所以不久前,我便曾去宋王府看望四弟,正好就看到了大司马给四弟编纂的那些书,于是就跟四弟借了几本回来。”

  说着,刘禅将他手里的数学书接过,随手翻看着说道:

  “其他那些书,我倒也勉强能看懂一点,唯读这本数学却实在晦涩难懂,看的我是云里雾里。”

  “不过我虽然看不懂,却觉着这本数学书真乃世外奇书,其价值远胜那些四书五经。”

  “不光是这数学书,大司马你给四弟编纂的所有书,皆乃古往今来少有的奇书,其中的道理远胜于那些所谓的圣人之言也!”

  刘禅啧啧赞叹,抬头看向萧和,眼神中已写满了崇拜。

  萧和不禁大感意外。

  这些个数学,地理,物理之类的教材,虽然教的都是些启蒙知识,但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形同于天书。

  哪怕是诸葛亮这样的大能,此前看过之后也是云里雾里,大多不知所云。

  其余人就更不用说了,只是觉得新奇而已,却皆不感兴趣,没人愿意去读。

  也就是刘裕年幼,小孩子接受能力强,所以才能学得下去。

  令萧和没想到的是,刘禅这个刘家长兄,竟然也对这些教材萌生了兴趣。

  更惊喜的是,刘禅竟能看出这些教材的价值!

  甚至还认为,这些书里边所教的道理,远胜于圣人之道!

  成年人当中,有这等见识者,刘禅还是头一个。

  不容易啊…

  “太子殿下能看出此书的价值,当真是难能可贵,天资非凡也!”

  萧和由衷的一声赞叹,尔后却话锋一转:

  “不过臣这些书中的道理,与圣人之道各有千秋,也不能说这些书中的道理,就远胜圣人之道,只能说是术业有专攻吧。”

  萧和历经两世,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教训经验在身,何等的思想境界,自然不可能有那种非黑即白的观念。

  这世上,哪有什么完美的道理?

  四书五经,圣人之道,有优点也有缺点,关键要看你怎么用。

  刘禅手里边拿的这数学书,还有案几上摆的那些地理,物理书,并不是说学了就能所向披靡,解决世间一切的难题。

  若说萧和真信奉什么,那就是信奉四个字:

  经世致用。

  不管是什么学说也好,什么武器也罢,或是什么人才,只要是用对了地方,用对了时机,于公于私有利,那就没什么问题。

  所以萧和既可以将后世的科举法搬出来,能教授刘裕后世的科学,又能坦然接受三妻四妾,也能放得下所谓“尊严”,对老刘行君臣叩拜之礼。

  不过,刘禅却似乎少了萧和这般气度格局。

  听得萧和的回答后,他只是嘴角微微动了一动,并没有反驳,也没有表示认同。

  “大司马,除了这些教材之外,还有你发明的这个竹纸,当真也是造福天下的大功德啊。”

  刘禅话题转向了手中书纸,啧啧慨叹道:

  “这竹纸造价低廉,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家中有几亩薄田,稍有些余钱就能读书。”

  “读了书,考取了功名,就能出人头地,为国效力。”

首节上一节544/5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