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543节

  除开蔺县渡,龙门渡佯攻军团,直接统帅的进攻蒲坂关之兵,至少在二十五万左右。

  你刘禅是变聪明了,可你毕竟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生平未有一次统兵经验。

  你何来的底气,敢自告奋勇,去统帅一支二十五万大军伐魏?

  吃惊过后,刘备旋即微微摇头:

  “太子,你有为朕分忧之心,朕心甚慰。”

  “只是你毕竟没有统兵经验,此番伐魏事关重大,朕怕你担不起这般重任呀。”

  刘备还是心如明镜,没有心血来潮允了刘禅的请缨。

  刘禅却未放弃,正色道:

  “儿身为大汉太子,当此伐魏灭曹之际,焉能看着众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却躺在京城坐享其成?”

  “儿代父皇统军,必能激励将士军心士气,令他们奋勇杀敌,舍身为国,我军伐魏方能势如破竹,无往而不利。”

  “再者儿正是因无统兵经验,方才更需要历练,所谓火中练真金,正是此意。”

  “且儿虽统帅三军,却万不敢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必会如父皇般从谏如流,事事定然会听取大司马他们的意见。”

  “有他们辅佐,儿臣相信此番伐魏,儿臣定然能马到功成,不负父皇所望。”

  刘禅口若悬河,条理清晰,给出了充足的理由。

  刘备神色平静下来,指尖轻轻敲击案几,陷入沉吟不语之中。

  萧和眼神微动,却已听出了刘禅的话外弦音。

  抛开表面上的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这位太子殿下的潜台词,其实是想借此战机会,在军中树立威信。

  历朝历代,三代四代天子,可以是蜜罐子里泡大,可以在军中没有威信,一点问题都没有。

  二代天子却不行。

  因为他的父亲,乃是开国君主!

  大多数开国君主,都是带着一帮子谋臣良将,扫平天下群雄,最终打下整个天下,方始开创新朝。

  这个开国打天下的过程,自然而然就会酝酿出一个开国勋贵集团。

  老刘这一朝也不例外。

  关羽,张飞,赵云,甘宁,黄忠等这些武将。

  诸葛亮,庞统,法正,鲁肃,糜竺,还有萧和自己,这些个谋臣。

  他们这些人,从广义上都可划分到开国勋贵集团。

  这些开国勋贵,随便拉出来一个,可都称得上是当世人杰。

  这些人的地位名望,可不是靠着血统传承得来,而是靠着他的手中刀锋,靠着他们绝顶的智谋,靠着无数军功,踩着无数人的尸体自己搏来的。

  你老子刘备神武雄略,带着我们一路同生共死,打下了这份基业,我们自然服他。

  可你刘禅自小蜜罐子长大,未统过一军,未打过一仗,未立过寸功,你凭什么让我服你?

  我们敬你三分,也不过是看在你爹的份上,勉勉强强尊称你一声太子殿下。

  刘禅既无统兵经验,又无军功威望,将来就算是继承大统,登上了帝位,又如何镇得住这些功勋集团?

  那么想让刘禅能服众,赢得功勋集团发自内心的敬畏,就势必得让刘禅在军中立威。

  统军伐魏灭曹,就是他立威的绝佳良机。

  哪怕冲锋陷阵的是赵云等诸将,出谋划策的乃是萧和等谋臣,刘禅只是名义上为三军统帅,这灭魏的头功也要扣在刘禅的头上。

  如此巨功在手,刘禅在军中自然就树立起了威望。

  将来继承大统之后,刘禅也就顺理成章,有了驾御这班开国功勋们的底气。

  萧和推想,这应该就是刘禅主动请缨伐魏的深层动机吧。

  不得不说,这位太子殿下,还真是深谋远虑。

  眼前的刘禅,段位明显比原本的那个刘禅,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呀…

  “太子所言,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刘备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张飞萧和几人,问道:

  “翼德,伯温,尔等以为,太子可否担此重任?”

  听老刘这语气,明显也是听出了儿子的话外弦音,并且心下已是认同,倾向于令刘禅统军伐魏。

  天子都暗示的这么明白了,萧和自然没理由唱反调,遂道:

  “太子殿下明睿英断,有陛下之风。”

  “陛下若令太子统率三军伐魏,臣自当竭尽所能,辅佐殿下收复关陇,荡灭曹魏。”

  张飞则直接跳了起来,豪然道:

  “陛下你放心吧,太子虽未统过兵,可有俺们保着他护着他,保管轻轻松松踏平关陇,灭了曹贼!”

  此役伐魏,萧和这个大司马,张飞这位骠骑将军,铁定是要统军出征的。

  且必定是要做为刘禅的左膀右臂,成为汉军实际上的统帅。

  他二人都表态了,其余众臣自然不敢有异议,纷纷表态赞同由刘禅统军。

  刘备面露笑意,遂一拍案几:

  “好,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就这么定了,由太子代朕统帅我汉军主力,攻取蒲坂关,收复关中,伐魏灭曹!”

  伐魏统帅的人选,就此也定下。

  接着刘备则少不得叮嘱刘禅一凡,令他切不可轻敌自大,更不可纸上谈兵,凡事要多听取萧和张飞等人的意见。

  刘禅则表现的相当谦逊,郑重保证将牢记刘备叮嘱,并称自己此番统军,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要好好向萧和张飞等学习武略军谋之道。

  刘备对儿子的表现,自然是相当满意,便令太子自行安排时间,召集萧和等众臣,往太子所居东宫商议具体伐魏细节。

  刘禅遂当场便邀请萧和等重臣,明日前往东宫,商议伐魏事宜。

  天子有旨,太子亲自相请,大家伙自然没理由拒绝,皆是欣然应邀。

  看着刘禅的种种表现,龙座上的刘备是相当满意,满怀着欣慰宣布退朝。

  众臣告退。

  出得金殿后,萧和与诸葛亮碰上,便一同出宫,路上少不了闲聊几句。

  四下无人时,诸葛亮忽然压低声音,问道:

  “伯温,你觉得咱们的太子与从前相比如何?”

  萧和微微一怔,尔后笑道:

  “就我回京这几日所见,太子殿下机敏聪睿,格局不凡,与先前相比,自然是变化极大。”

  诸葛亮一笑,却意味深长感慨道:

  “明日往东宫议事时,伯温你就会发现,太子的变化不光是极大,而是可称脱胎换骨呀!”

第464章 仁义加倍,青出于蓝?萧和:这位太子,思想有点超前啊!

  萧和心头一震。

  脱胎换骨!

  这四个字,份量可是不轻啊。

  刘禅的种种变化,萧和以旁观者的身份,还是看的很清楚的。

  先有老刘还京之时,迎驾的众臣皆行跪拜之礼,惟有刘禅一人特立独行,没有叩首伏拜。

  适才的军议,又是刘禅第一个猜出了他“踏冰过河”之计。

  还有为谋取军中立威,主动请缨统军伐魏。

  这份与众不同,这份智计,这份权谋,这份胆魄,与原先的那个刘禅,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刘禅前后变化,着实是相当之大。

  可萧和没料到的是,孔明竟然用到了脱胎换骨四个字来形容刘禅。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刘禅是骨子里的变化,从里到外如同换了一个人!

  刘禅,已不再是“刘禅”。

  “脱胎换骨…孔明兄,太子的变化,当真有这么大吗?”

  萧和半信半疑,多少觉得诸葛亮有些夸张。

  诸葛亮却收起笑容,正色道:

  “太子乃储君,未来的大汉天子,关乎国本,亮岂敢夸张?”

  萧和眼中疑色褪却。

  诸葛亮向来言行严谨,且他留守邺城,对刘禅的变化自然是最有发言权。

  “脱胎换骨么…”

  萧和沉吟片刻,嘴角却微微上扬:

  “脱胎换骨也没什么不好,就目前来看,咱们这位太子殿下的变化,至少是于国有利的,这就足够了。”

  诸葛亮微微点头,淡淡一笑:

  “亮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想提醒伯温兄你一下,省得明日前往东宫时措手不及。”

  诸葛亮这般一说,萧和愈发感到好奇,这位大汉太子,到底有何剧变,能让诸葛亮做出“脱胎换骨”的评价。

  …

  翌日。

  天色刚刚放晓,东宫便派了车驾前来大司马府,说是太子特意派人来接萧和提前入宫,想在众臣齐聚之前,先听听萧和的意见。

  萧和没办法,只好从关银屏的温柔乡中爬了起来,草草盥洗之后便上了车驾。

  车马穿过冷冷清清的街道,直奔东宫。

  萧和刚刚下了马车,抬头便看到刘禅提前已等候在了宫门外。

  “大司马,这一大早的就把你请过来,没扰了你的清梦吧。”

  刘禅不等萧和下了马车,便笑呵呵的下阶相迎。

  太子亲自出府相迎…显然这是刘禅在有意放低姿态,显示对他这个大司马的敬重。

  看来这位当朝太子,是继续了其父礼贤下士的优良作风呀…

  萧和忙是跃下马车,上前拱手一笑:

  “殿下言重了,是臣让殿下久等,还请殿下恕罪才是。”

首节上一节543/5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