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77节

  刘辩放下名册,靠在凭几的靠背上,眼中满是思索之色。

  然而随着他这位太子在军事与政治上彻底稳固太子之位,风向也逐渐转变。

  他这位太子,拜古文学派巨擘卢植和郑玄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也就是说他这位大汉掌权者的文化倾向都是古文学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明眼人皆能看出,今文学派已然如同风中残烛,只消一阵风便可将其瓦解,使其沦为野学异端。

  而古文学派则如日中天,即将成为官学。各地举荐的孝廉,几乎皆是研习古文经的士人。

  此等情形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各地太守都明白,古文经将成为官学,日后为官皆需研习古文经,举荐研习古文经者为孝廉,亦是官场上站队的人之常情。

  但是有几个孝廉的人选,却是明显是在向他这个太子以及他的太子党示好。

  刘辩的目光落在名册上的几个朱笔圈下的名字,例如北地傅氏,与傅燮同宗的傅巽;郑玄高足,乐安郡国渊;蔡邕的亲传弟子陈留路粹、阮。

  这些人本身终归皆是饱学之士,且在地方颇具声望,不能仅依据其宗族或授学恩师便将举孝廉归功于此。

  但名单最后的这个姑臧贾彩,这其中逢迎之意则是昭然若揭。

  贾彩今年三十九了,却只是个郡吏,他家也算不得什么名门望族,只不过是有一个当过兖州刺史的爷爷和当过轻骑将军的爹。

  当然这两位都壮年而逝,因此并没有给家族带来太多恩惠。

  但贾彩有一个弟弟,是天下人皆知的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现任河南尹,手持尚方斩马剑的贾诩。

  假节钺之权唯有凉州刺史朱和青州刺史曹操拥有,卢植、蔡邕、袁滂和王允随着黄巾被平定已然被收回了这一项权力,可贾诩从未被收回太子的尚方斩马剑。

  而无论是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的身份,还是河南尹的身份,亦或是这柄尚方斩马剑所代表的权力,贾彩被举孝廉都是必然的。

  但对此,古文学派以及太子党皆未提出任何异议。

  刘辩再次靠回椅背,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感叹。

  果然,无论是哪个阶层,抱怨特权的原因,都只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里。

  (2735字)

第136章 给孤封了车骑将军府!

  在举孝廉一事上,刘辩实难多加干涉。

  刘辩揉了揉眉心,神色间透着几分无奈。

  他是凭借古文学派为助力,在政治上逐步稳固太子之位,在古文学派刚刚收获第一份回报之际,就要下场干预。

  况且这些被举孝廉的古文学派或太子党亲眷、弟子,在忠诚度方面至少具备一定保障,亦是当下太子府臣属的重要来源之一。

  所幸三公和尚书台在他的监督之下,会进行正式的考核流程,不至于让一群酒囊饭袋或是只会高谈阔论的清流名士借孝廉之路入仕。

  如今能够通过孝廉途径入仕者,要么在策问中对政务庶务有独到见解,要么具备在太学担任博士的治经水平。

  既无治民之能,又无治经之术,何以为孝廉?

  孝廉名册上的这些人,若无意外,亦将进入太子府任职。

  这些人或身怀才具,或已有在地方担任郡吏、县吏的经验,虽经验尚显不足,却也能勉强维持太子府的日常运转。

  “宫台行事沉稳有度,且年过而立,这一年半载中或许会有诸多属臣入府,便晋升为太子庶子吧。”刘辩目光温和地瞥向右侧下首处正在处理奏疏的陈宫,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开口道,“届时汝当费心,令彼辈早日熟稔太子府诸多事务。”

  陈宫欣然领命,太子这话里分明是有让他在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作为老人去多带带带新人,帮他们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这不就是太子中庶子的职责吗?

  而且太子夸他行事沉稳有度,这难道不是高度的评价吗?

  刘辩看着陈宫溢于言表的喜色,并没有说些什么。

  陈宫有智而迟,听上去这个评价似乎还挺中听的,但若是换个词,那便是好谋无断。

  陈宫是多谋之人,但他不善于做出决断,这并非是说他做出的决断是错误的,只是他在要紧事务上,若非思虑再三不会轻易做出决断。

  尽管最终的决断多是正确的,但却失了时机。

  “十日后,让名册上的孝廉入永安宫策问,请三公、卢师,与尚书令刘公、尚书仆射羊公及其余六曹尚书于永安宫一同参与。”

  既然升了官,那就别想清闲下来了,身为太子他自然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仅叮嘱陈宫亲自过问的事情便超过二十件,至于王朗、钟演、刘翊这三个平素清闲之人,也都得全力投入工作,太子家令田丰更是忙得几乎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

  “嗯?刘子相呢?”

  环视了一圈,田丰去配合郭图将从赵娆府上抄没的财产中的七成入库,顺便核验府库中的账目,故而不在此处。

  陈宫、王朗、钟演三人都在一旁复核、整理尚书台初步批复的奏疏,唯独不见了太子仓令刘翊。

  说起这个刘翊,颍川郡颍阴人,也算是汉室宗亲了,只不过世系太偏远了,比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好不了多少。

  但刘翊家资颇丰,颍阴刘氏与颍川郡众多世家豪门历来交好,世代为二千石之职。

  刘辩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当初在平定黄巾后班师回朝途中,听闻刘翊大散家资救济因黄巾之乱而缺粮断粮的百姓,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又是一位借此养望之人。

  不过毕竟是位汉室宗亲,刘辩随口让贾诩探查了一番,却不想得知经刘翊救济存活下来的百姓竟高达八百人,刘翊同乡及宗族人中贫穷的人家,有人逝世,就替他们筹备殡葬事宜,孀居或丧妻的就帮他们操办再嫁或再娶。

  寻常养望之人可不会做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只追求一个表面工程罢了。

  而刘翊行善之举竟至于颍阴县人若得到不知来源的帮助,便一致认为是向来乐于助人的刘翊所为。

  而且刘翊昔日为颍川郡功曹之时,无论是宦官势力还是世家豪门,只要是为非作歹的,他都绝不容情,并且拒绝了时任颍川郡太守种拂举孝廉的推荐,弃官归乡。

  无论刘翊此举是否依旧有养望之嫌,但君子论迹不论心,这般举止已然胜过了不知多少自诩清流的士人。

  而后刘翊在接受太子府征辟令与几名友人赴雒阳途中,一路将车马珠玉全部换成钱财接济了路途中遇见的饥民,最后险些饿死在途中。

  若非刘辩担心刘翊久未抵京是在途中遇到盗匪,令豫州刺史王允派人沿着官道搜寻,否则这一行人全都得饿死。

  经此一事,刘辩也算是确认了,这位宗亲真就是个纯粹的老好人,完全没什么心眼子的那种,否则也不至于救济他人救济到差点把自己的命也搭上的地步。

  但哪怕是到了雒阳,刘翊这个老好人还是时常将钱财换成了粮食,时常带着两名仆从去城外接济流民,若非他专门派了绣衣直指暗中保护,刘翊早就被那群流民撕成几块了,而他又不喜因行善而扬名,便索性将打着太子的名义行善,耗费的却是他的私人财产。

  “他刘子相总不能去一趟大司农府途中,还能将车马抵押换成钱粮接济流民去了吧?”刘辩嘴角微微一勾,露出一丝调侃的笑,旋即好似猛地反应过来,佯怒道,“不对啊,他现在乘坐的车马是太子府为属官准备的公务用车,这厮要是敢拿去换钱,看孤怎么收拾他!”

  陈宫、王朗和钟演皆是发出一阵善意的轻笑,他们都知道刘翊的性情,虽然觉得他仁善过了头,却也不会因此而瞧不起一位仁者,也都知道太子是不会因此处罚刘翊。

  不多时,刘翊终于满头大汗匆匆赶来,却是带着一卷奏疏。

  没过多久,刘翊满头大汗,脚步匆匆地回了太子府,手中还拿着一卷奏疏,神色慌张,呼吸急促,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

  “殿下,臣……臣……”

  刘翊一一副气喘吁吁的模样,急促道:“殿下,此奏疏,请殿下御览。”

  见刘翊这样一副着急忙慌的模样,刘辩也是好奇地接过刘翊手中的奏疏,但看到第一句话的时候便不禁眉头紧蹙,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臣让稽首再泣血以闻:殿下承椒房之嫡,负斧而践祚,然弑弟于掖庭,囚父于北宫,此獍枭之行也。孝元之世,史丹犹护储君;戾园当年,江充尚畏人言。今椒闱泣露,陵庙蒙尘,纵使天命在躬,能无愧于董狐?

  且夫挟书争于壁藏,章句裂于石渠。齐鲁诸生方束帛贽师,而殿下骤改弦辙,岂非断寒门青云梯?孝武擢卫霍于行伍,殿下黜何进于帷幄。贾诩阴鸷而居帷幄,孟德谲诈而握州符,更使阉竖秉枢机,此岂守文之主所宜为?

  臣闻殷鉴未远,在夏后之世。愿亲贤臣而远阉宦,则汉室虽危犹可系也。若纵鹰犬搏噬,恐茂陵铜驼,他年尽没于荆棘矣!”

  两侧陈宫、王朗和钟演三人原还想调侃刘翊何来之迟,但眼见太子脸色愈发阴沉,攥着竹简的手都有些颤抖,纷纷起身看向太子。

  何遂高,你这匹夫欲寻死乎!

  令边让骂孤不忠不孝,又将孤批判成与奸臣阉党厮混、死后无颜面见历代大汉先君的殷纣、夏桀之君!

  然后再劝孤该如同孝武皇帝信重卫霍那般,对他何遂高委以重任!

  他对何进一再容忍,念着何进与何皇后的兄妹之情,又念着当初他能回宫多少也有何进向天子的退让和妥协,可何进却一而再再而三挑战他的底线!

  刘辩气得身体止不住地颤抖,双手紧握拳头,指关节泛白,心中杀意也愈发浓烈。

  “把边让拘来。”刘辩强压着心头的怒火,声音颤抖地说道。

  陈宫作为太子庶子,上前一步,微微有些发懵,边让是兖州大儒,他也是兖州人,自然听过这个名字,小心翼翼地试探问询道:“殿下要传唤谁?”

  “是拘!”

  刘辩怒吼着,猛地站起身来,一脚踢翻面前的桌案,桌案上的奏疏落了一地,瞪着一双腥红的眸子看向陈宫,眼睛仿佛要喷出火来,咆哮道:“孤说把车骑将军府令史边让拘来,是拘,拘!”

  陈宫被太子怒吼,吓得脸色苍白连忙伏于地请罪。

  然而刘辩却没有心思搭理他,看向典韦、许褚二人,道:“典君明、许仲康,领三千太子府卫士,给孤封了车骑将军府,其府上之人无有孤的诏令,任何人一律不得外出!”

  “若有反抗者,格杀勿论,包括他何遂高!”

  (2861字)

第137章 狗儿的,你不过是太子的一条狗!

  街道之上,一千骑军与两千重甲步卒如汹涌的黑色潮水滚滚而来,那沉重的脚步声、马蹄声,仿佛落在心头似的令人不安,太子府的旌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也表明了他们的身份。

  道路两旁的士人,原本或悠闲踱步,或三两交谈,此刻皆被这阵仗惊得停下脚步,纷纷投来满是疑惑与不安的目光,心忖究竟是什么事情惊动三千太子府卫士倾巢而出?

  莫不是京城中有人谋逆不成?

  一时间,街头巷尾谣言四起,也有不少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思在后方远远跟随着,待众人抵达之时,却惊见眼前那座府邸竟是车骑将军府!

  而这些太子府卫士,竟将车骑将军府团团围住。

  众人心中不禁泛起惊涛骇浪,乖乖,莫不是车骑将军谋反了?

  有眼力见的人全都脚底抹油了,生怕卷入这场风波。

  这种时候无论车骑将军何进是否谋反了,显然太子已然与何进决裂,甚至不惜出动太子府卫士包围府邸。

  虽说车骑将军府上也有一千部曲,但这些从各地招揽而来的部曲,又怎能与太子府卫士相提并论?

  太子府卫士皆由良家子组成,即便最基层的普通卫士,亦是秩二百石之身。

  寻常小县的县丞和县尉,其官秩也不过二百石。

  何谓士卒?

  在车曰士,步曰卒!

  先秦谓战车上作战及指挥作战的军官为“士”,而“卒”则是徒兵,即徒步作战的普通兵卒。

  尽管太子府卫士与传统意义上的“士”有所差异,这些太子府卫士却也已然跨越了阶级。若他们进入军中,哪怕是最低级的一名普通卫士,亦能担任统领五十兵卒的屯长,就这还算是因为缺乏带兵经验而贬官了!

  高薪高福利高待遇,并大力培养的“士”,战力自然强劲无比!

  “全部给某家围起来!”

  典韦满脸涨红,怒目圆睁,一双眸子中尽是杀意。

  或许许褚还会忌惮何进的身份,不至于将事情做绝,然而典韦却是全然不管不顾。

  许褚眉头紧蹙,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上前一步伸手拉住典韦的胳膊,还是选择了开口劝说道:“君明,他毕竟是殿下的大舅父,行事不可太过。”

  许褚的意思是,可以兵围车骑将军府,但是不要闹得太过火。典韦这一身煞气,摆明了是想来随机挑选几个幸运儿,宰了给太子殿下出出气,这哪能行?

  但典韦理解的“主辱臣死”,是“你家主子今天必然受我羞辱,那就请你也去死吧”。

  至于那几个幸运儿是否无辜?

  享受了车骑将军府的恩惠,自然也要承受车骑将军府带来的祸患。

  “呸,什么太子大舅父,分明是一条老狗!”

  典韦恶狠狠瞪着车骑将军府的朱门,咬牙切齿,朝着朱门狠狠吐了一口唾沫。

  他就是个心思单纯的人,太子让他全家吃饱饭,穿锦衣,住豪宅,出门有车马,在家有软榻,兵器甲胄皆是尚方锻造的上佳极品,甚至还送了他两名美婢,给他加官进爵!

首节上一节77/1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