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76节

  当然了,如果张义方才还是拒绝去军中为皇甫嵩平叛出力,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他对于人才也并非无限包容的。

  孤宽恕你了,也给你台阶了,你再敢不动,又敢不感动,那孤就敢动你了!

  

  PS:昨天晚上遇到了点事情,总之还差三更的加更。

  PPS:之所以不是斫案,而是刺案,讲道理孙权那波砍桌角的操作很迷,至少后世即便是以现代科技锻造的利剑,要这样轻易切下桌角也是很难的,大概率会卡在木头缝里,至少一刀是砍不断的。

第134章 董卓:我爱死他(吕布)了!

  在确定了出征的决议之后,朝堂之上气氛依旧凝重,朝议的性质遂朝着“平叛”这一初始目标持续推进。

  首要之事便是确定从征名单。

  尽管太子此前已示意右将军董卓前往凉州,左将军皇甫嵩奔赴并州,但如此安排终究仍有待商榷。

  皇甫嵩与董卓皆为凉州人氏,但安定皇甫氏于凉州历经数代积累的名望,远非骤然崛起的暴发户董卓所能企及。

  因此就政治影响力考量,皇甫嵩似乎更合适担任凉州平叛主将一职。

  但董卓的右将军府里,诸如李、郭汜、樊稠、华雄等一众部将皆为凉州人,对凉州地理了如指掌,而且董卓及一众部将多次参与过平定羌乱,在凉州胡汉百姓心中也有着赫赫威名。

  故而在军事影响力方面,董卓相较于皇甫嵩更具优势。

  原本刘辩计划让二人一同出征,如此便能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同时占据优势。

  但倘若必须二选一,究竟谁更适合平定凉州叛乱,也是着实难以抉择。

  念及此处,刘辩眉头紧皱,手指轻轻敲击着高望令人更换的新桌案,眼神中满是思索。

  “殿下,臣闻右将军曾任并州刺史,当对并州情形应有所了解,较之左将军,似乎更适合担任并州平叛主将一职。”

  见太子陷入思索,逢纪突然开口提醒道。

  闻言,刘辩原本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也是眼前一亮,道:“元图所言有理!”

  二选一的情况下,既然选不出最为合适的凉州平叛主将,那就选出最为合适的并州平叛主将便是!

  董卓曾被袁隗举荐担任并州刺史,虽然只是在担任河东郡太守之时遥领并州刺史的荣官,但多少也对并州内情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董卓成了平定并州匈奴叛乱的首选。

  皇甫嵩平羌胡、董卓平匈奴,目下看来是于大局而言最为合适的选择。

  不过,董卓听闻这一决议后,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谁不想衣锦还乡呢?

  设想身为右将军的他,率领数万大军浩浩荡荡荣归故里,与乡人和旧时结交的羌胡豪帅相见,听他们夸赞“董君雅的儿子真有出息”,那该是何等令人向往的场景!

  但董卓很快便从遗憾的情绪中走出,调整好了心态,因为太子允许他们自主点将!

  眼瞅着这一名名猛将在他眼前晃悠,董卓不禁搓了搓手,脸上露出贪婪的笑容。

  这可远比那些羌胡、匈奴和西域的舞姬一块儿在他面前搔首弄姿、卖弄风情,还要让他心痒难耐。

  董卓有三大好,一好美人,二好骏马,三好猛将!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美人他是不缺的。

  至于骏马,自有凉州羌胡豪帅进献。

  唯独猛将,见过华雄,他便觉得樊稠的武艺算不得什么,见过李,他又觉得华雄略逊一筹。

  而见了吕布,他才真是惊为天人!

  世上竟能有如此骁勇的猛将!

  角抵、骑战、射术样样绝伦,他可真是爱死吕布了!

  “殿下,臣想借调越骑校尉从征!”

  董卓毫不掩饰看向吕布的热切目光,向着太子俯身行礼道。

  刘辩闻言微微一怔。

  先是王允后是董卓,吕布与这两人的缘分确是有些奇妙了,而他若是没记错,丁原现为并州太原郡太守?

  想到这里,刘辩不由面露异色。

  董卓见太子久未回应,以为太子不舍吕布。

  不过想来也是,吕布这般骁将,太子舍不得放人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于是继续恳求道:“殿下,吕校尉乃是并州人,熟悉地利民情,是故臣请向殿下借调吕校尉从征。”

  “准了。”

  刘辩轻轻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同意了董卓的请求,令他欣喜不已,而后又看向皇甫嵩,嘴角微微上扬道:“义真呢?”

  “殿下麾下皆为能征善战的骁将,臣听殿下分派便可,只是……”皇甫嵩微微眯起双眼,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右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胡须,略作迟疑,缓缓道,“殿下,臣想为右将军举荐一人,然此人曾因获罪而便废为庶人。”

  “何人?”

  刘辩微微侧目,目光中带着一丝好奇。

  自阎忠之事后,皇甫嵩虽晋升左将军,封瓦亭侯,食邑一千户,却变得愈发谨小慎微,连乡党都不敢轻易举荐。

  左将军府编制下的属官数目,在有开府之权的官员中也是最少的,而今日皇甫嵩竟要为他口中“因罪贬为庶民”之人举荐?

  “前使匈奴中郎将,臧!”

  刘辩眉头紧蹙,臧此人他亦曾有所耳闻。

  臧为徐州广陵郡射阳县人,孝桓皇帝时,初为徐州从事,辟司徒府,除雍奴令,熹平初拜吴郡太守、扬州刺史,迁使匈奴中郎,议郎,转长水校尉,历任中山、太原太守,后迁使匈奴中郎将。

  臧美姿容,有威仪,于使匈奴中郎将任上令南匈奴夙怀其恩,但就军事而言,臧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臧率南匈奴呼微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

  结果三万骑连檀石槐的主力都未曾见到,便被檀石槐麾下三部大人及各帅众大败,不仅丢了旌旗、符节和辎重,就连部队也几乎是全军覆没,三路大军三万余人最终只逃回百余人。

  战后,夏育、田晏和臧三人皆被下狱,念及三人旧日功勋,最终未曾斩首,但悉数贬为庶人。

  “殿下,昔年臧子秋虽一时兵败,却并非庸弱无能之辈,南匈奴深慕其威德,且其人熟知南匈奴之事,定能为朝廷建功!”

  见皇甫嵩难得如此为他人求情,刘辩自然也不会驳了他的面子,但即便是起复臧,他也不可能复其中郎将之职,只以护匈奴校尉之职从征。

  而后经过一番议论,平叛的事宜终于正式敲定了章程,这或许也是后汉自光武皇帝后朝廷行政效率最高的时刻。

  简而言之,皇甫嵩和董卓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太子的支持下,三公九卿各府衙对二人所请,无有不允!

  以左将军皇甫嵩为主将,左将军府长史梁衍为军长史,太子仆荀为军主簿,太子中庶子荀攸为参军,太子门大夫刘繇为护军司马,太子洗马傅燮为军监,太子舍人韩约为辎重御史,节制屯骑校尉孙坚所部、长水校尉刘备所部,羽林左骑曹仁所部以及步兵校尉高顺所部,征募三辅良家子两万,三河良家子四万,共计六万人,诈称二十万大军入凉州平叛!

  以右将军董卓为主将,右将军府长史李儒为军长史,太子中庶子卫觊为军主簿,太子中庶子审配为参军,太子洗马刘岱为护军司马,太子庶子逢纪为军监,太子舍人陈群为辎重御史,节制越骑校尉吕布所部,羽林右骑夏侯渊所部,征募三河良家子四万,诈称十万,入并州平叛!

第135章 我们恨透了特权,只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里

  出征名单敲定,刘辩紧绷的神色终于稍缓,微微舒了口气,抬手轻抚下颌,神色温和却也不失威严道:“诸卿今日辛劳,孤已令中厨备下了朝食,且用罢后再离宫吧。”

  卢植轻抚须髯,与旁人不同,他早就习惯了太子赐膳食了,就连和太子同食的次数也不计其数,太子府群臣亦然。

  但其余朝臣却是不知,只觉太子仁厚。

  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遇到紧急军情深夜被召入宫议事也是常理,但太子能想到朝食的事情,却是能表明太子对臣子们的宽厚和关照。

  看着朝臣们纷纷谢恩,刘辩嘴角轻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这才转身朝着永安宫而去,准备先回去补个觉。

  然而躺在卧榻上,刘辩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双眼怔怔地盯着床顶帷幔,双手不自觉地攥紧被角,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也许是首次将麾下战力最为强劲的北军五校悉数派出去,就连羽林左右骑也一并从征,这让他心头莫名地有些不安,好似失去了重要的倚仗。

  但转念一想,宫中仍有太子府卫士三千人,虎贲禁卫三千人,南宫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北宫卫士四百七十人,左右都候卫士共七百九十九人,七宫门司马卫士共六百三十九人。

  仅仅卫戍宫中的兵马便有八千五百人之众,再加之执金吾所部七百二十人,三千城门校尉部,以及河南尹所属三千郡国兵,雒阳城内仍有忠于自己的一万五千余众。

  然而他的太子府属臣却是几乎被掏空了,除了典韦、许褚二人外,唯有太子家令田丰,太子仓令刘翊,以及钟繇胞弟、太子食官令钟演,太子舍人陈宫,太子厩长董璜,太子门大夫王朗这六人尚且留在太子府中。

  若只是维持十天半月,这六人勉强操劳一番,或许还能维持太子府运转,可时间一长,定然难以为继。

  锦被一掀,这觉他也是真没心思睡了。

  在宫女的服侍下重新换上一身常服的刘辩行至偏殿,看向值守的陈宫道:“公台,去吏曹那儿要一份今年春季的孝廉名单副本。”

  如今太子府群臣大多聚集在左将军府和右将军府商议军机,太子率更令沮授与太子庶子华歆这几日也在卫将军府上,辅弼卫将军朱苗应对接下来泰山郡平叛之事。

  也就是说目下,掌策问的太子中庶子、庶子、舍人之中,唯剩下陈宫这位太子舍人。

  若是换了寻常人,免不得要觉得不自在,或是倍感压力,然而陈宫却不是寻常人,对于独自侍奉太子左右反倒是颇为享受,脸上也露出了一抹难掩的兴奋之色。

  独掌策问于人君之侧,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其余人出去一遭,固然得以封侯拜将,但再封侯拜将也比不得太子器重!

  “唯!”

  陈宫俯身行了一礼,脚步轻快地向着尚书台一路小跑而去,不多时便带着两名内侍取来了今年春季的孝廉名单。

  每年举孝廉时间并无明确要求,中原诸郡每二十万人举一人,边郡每十万人举一人,太守按照各郡的名额可随时举荐孝廉。

  举荐后将奏疏送至尚书台,由三公与尚书台复核,并最终由天子策问考核,而考核时间大约为每季末,一次性对当季孝廉进行统一考核。

  只不过这些考核逐渐流于形式,就连天子这一关……嘿,三公九卿都能公开售卖,区区一个孝廉算什么东西?

  但这种情况随着刘辩掌权而改善,你们士人不是公然批评卖官鬻爵吗?

  怎么,难道孝廉就不需要策问考核以防止徇私舞弊吗?

  孤这个太子代替天子对孝廉问策考核,你们有意见?

  不过他也没有做得太过,毕竟他也明白举孝廉早已沦为后汉官场上人情往来的利益输送。

  因此去岁四月至八月的孝廉,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便不去追究,保留其孝廉的名号,按制令其入三署为郎或尚书台为郎。

  但若是连经典都不识,只有所谓“孝名”的孝廉,那不好意思,绣衣使者会亲自探查“孝名”真伪。

  若是孝子贤孙,刘辩也不治其罪,发还原籍令其研学经典。

  若是所谓的“举孝廉,父别居”,呵呵,以不孝罪论处,直接流放交州,纳入不常赦名单,并且永不录用。

  再追查其是否行贿,若是行贿证据确凿,其人加行贿之罪,太守及所在县的县令除渎职罪外加受贿罪论处。

  去岁在处置了一批地方太守、县令以及“孝廉”后,今年各地太守县令也都识相了,至少不敢举荐那些不识经典的“豚犬子”为孝廉了。

  “殿下,如今名单上的人已悉数抵达雒阳,暂居驿馆之中。”

  陈宫将孝廉名册递给太子,在太子阅览名册之时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另外两箱竹简。

  里面是在春季被举荐的这批孝廉的出身、履历等信息,由各地郡府和绣衣使者分别送来,尚未进行整理,陈宫将之按照州籍进行整理。

  刘辩不动声色地用余光瞥向陈宫,显然陈宫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能够单独负责太子策问之事保持着极高的积极性。

  毕竟即便后续将有新人进入太子府,也不会威胁到陈宫这位老人的地位,哪怕他也仅仅比那些新人早来一两个月,并且只是个太子舍人。

  “汝南郡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许靖,字文休;丹阳郡朱治,字君理;乐安郡国渊,字子尼;下邳郡陈登,字元龙;陈留郡路粹,字文蔚;陈留郡阮,字元瑜;北地郡傅巽,字公悌……”

  刘辩阅览着春季孝廉的名册,直接以朱笔在这份名册的副本上圈了几个有些眼熟的名字,口中轻声念叨着。

  即便是从一份孝廉的名册上,也能瞧出许多端倪。

  光和七年春季的孝廉质量,确实远胜于光和六年。

首节上一节76/1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