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庭汉裔 第251节

  “要我们罢兵,可以,但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赵逆退位,放弃王爵,令天子重登大宝。”

  “二,杀掉奸贼孙秀,夷灭其三族,不然如何给天下一个交代?”

  “三,即刻解封洛阳,令勤王义军进京面圣。”

  “只要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考虑放赵王一命,让他在金墉城做个终生庶人,也不伤害他的家小。但若是不答应,就不要怪我们没有给过机会了!”

  “这不可能。”不等刘颂回话,东安王司马繇摇首否决道:“小子,你的条件太苛刻了,这几乎是将生死置于尔等刀下,谁人敢信?”

  他敲击桌案道:“陛下的条件已经很宽厚了,你们要听一听吗?”

  说是司马伦的条件,可大家都明白,这肯定是孙秀开出来的。郑琰说:“听一听也无妨,您说说看吧。”

  司马繇说道:“陛下的条件也是三个。”

  “一,封成都王为征北大将军,冀州牧,同时将魏郡、广平、顿丘、阳平四郡,划入冀州内,以后成都王殿下可以在冀州自任官吏,朝廷不再过问。”

  “二,封常山王为平北大将军,并州牧,并将平阳、河东二郡划入并州,待遇与成都王殿下等同。”

  “三,封齐王为征东大将军,扬州牧,废除江州,并入扬州,待遇亦与成都王殿下等同。”

  “如此一来,三位殿下就是名副其实的藩王了。只要罢兵,以后大家泾渭分明,互不相犯。对天下,对百姓,不都是一件好事吗?”

  好丰厚的条件!刘羡闻言,不禁吃了一惊。孙秀这个条件不可谓不大方,毕竟任命州牧,就相当于直接在朝内建立了真正的独立王国,与此前要受朝廷管制,要遵守朝廷法律,接受朝廷官员的诸侯国是全然不同的。

  以刘羡估计,哪怕是义军勤王成功后,诸王也不可能给自己这样的封赏,毕竟这某种意义上是在表现自己割据的野心。可现在,孙秀居然轻而易举地开出来了!

  郑琰闻言也有些意动,但他转目卢志,发现其不为所动,反而露出冷笑之色。

  卢志嘲讽道:“孙秀真当我们是三岁孩儿了,这种条件,也配拿出来谈?诸公真以为,我们出兵南下,是为的一己之私吗?我现在就可以告诉诸公,我们要的不是什么州牧!也不是什么富贵!”

  “那不知卢君到底有何所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卢志豁然拍案,然后立身挺直,一手指天,一手指心,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东安王司马繇,掷地有声地说道:

  “我辈所求,是朗朗青天!是问心无愧!是除恶务尽!最后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除此以外,别无所求!若不成功,誓不罢休!”

  如此慷慨激昂的回答,令刘羡与司马热血沸腾,纷纷击节赞叹道:“好!这正是我辈所求!”

  而面对卢志的言语,四人无不黯然失色,他们不禁扪心自问道:“是自己老了吗?怎么这话语这么熟悉呢?”他们随即恍然,在年轻时西晋立国的时候,他们也曾这样想过,只是时过境迁,他们多已不再相信这种道义与理想了。

  这次简短的和谈就此结束,虽未达成任何成果,但这不代表这次和谈是毫无意义的。对于孙秀来说,他多争取了三日时间以准备防御,但对于河北义军而言,他们也确认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使团返回洛阳的次日,刘羡率两万前锋开进孟津。

  而此时此刻,在河桥北面,孟津渡上,此时已新立起了一座从未见过的关城。关城上幡旗飘飘,皆书有雁书四字“独御鲸鲵”。

  好狂气的四字!刘羡暗自赞叹,正欣赏间,有人簇拥上得城头,对城下笑道:“来的是怀冲吗?”

  刘羡闻言看去,只见来者眉目俊朗,举止雄豪,美髯轻飘,正是刘琨。

第351章 峰回路转

  在战场上与朋友正式对阵,还是刘羡人生中的第一次。

  虽然早就会想过有这一天,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刘羡仍然极为感慨。他有许多话想问刘琨,但话到嘴边时,又觉得没有必要。不管是为了出人头地,还只是单纯的家族姻亲,又或者其余什么原由,人终究只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对方既然已经决定了走上这条路,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哪怕与自己并不相同,也没有必要质疑对方。

  因此,面对刘琨的招呼,他只是说道:“对啊,越石,来的是我。”

  两人打了这声招呼后,都没有多说什么,各自回到阵中,开始准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刘羡此前已经探得情报,知道赵王军在此地修筑了一座关城。而此时亲眼得见,不难发现,由于修建仓促,这座关城并不大,城内大概能容纳三千人而已。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城的城墙修得较高,大约五丈左右。城墙上又有用木材临时修建的城牒、望楼,墙中留有射箭和戳刺的孔洞,在外围还挖掘了一圈壕沟,引入河水,作为关城的护城河,算得上是防御齐备了。

  “此城虽小,但不好攻克啊!”司马此时经历的战事也不算少了,他很快得出结论道:“此城建立在大河河畔,土地湿软,很难堆积土山,想挖掘地道,又有提防地下暗流,欲要破城,恐怕只能蚁附登城了。可如此一来,我军伤亡恐怕不会太小。”

  刘弘对此表示赞同,不过他仅是稍作思考,便提出了另一个建议:

  “可我们为何要攻克此城呢?殿下,洛阳与我们已不足五十里,只要渡过大河,便可直接奔赴京县。我敢断言,到那时,洛阳必然震动,我们甚至不需要动刀兵,就足以令城门自开,禁军倒戈。那这座关城,又何足为虑呢?”

  “是这样。”司马随即又疑问道:“可以我军现有的船只,尚不足以供大军快速渡河吧?贼军若是在邙山列阵,御我军于滩涂之中,恐怕也很难取胜。根据孙会的情报,洛阳应该还是有三四万人能够调动的。”

  但刘羡已经明白了刘弘的意思,他笑道:殿下,宣城公是说,不需要用船只渡河,我们还是走河桥过去。”

  “可贼军不是在河桥入口筑……”司马话说到这里,眼看不远处的滩涂,终于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我们可以在入口旁再搭一座小浮桥,直接架到河桥上。这样就可以迅速过河了。”

  河桥架设的难点,是如何在深水激流处立桩架设,但在河畔浅滩中架设浮桥,是并没有什么难点的。而一旦能通过河桥,令大量兵力快速过河,哪怕赵王军在邙山列阵,要与义军合战,也无非是复刻汲县之战的结局罢了。

  而对于刘琨固守的新关城,只需要留下数千人提防,以免他断绝后路,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敲定了接下来的战术之后,刘羡遥望河桥,不禁哂笑道:“看来孙秀很有信心啊,他竟然不烧断河桥,是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奇谋吗?”

  “或许是请了什么鬼兵吧?”

  戏谑间,常山军开始了行动。他们不急于攻城,而是于距离关城西十丈处,就地修建营垒。这个距离,几乎是与关城面贴面了,修建起来较为危险,可一旦立营成功,也几乎就将赵王军彻底封锁在了城内。

  城内守卒同样明白这一点,见义军咄咄逼人,当即对立营处乱射。但义军早就做好了准备,士卒们几乎是骚扰一般的修营,士卒们一手举着木,背上一根木桩,到了驻营处,也不贪恋,把背上的木桩打下就走。这样虽说稍微费时一些,可义军到底人多势众,还是弄出了一面过得去的营墙。

  有了营墙后,后续的工程就方便开展了。

  刘琨在城上见状,知道不是办法,当即便决定派军出城斫营。他麾下有三百甲骑,由侄子刘演率领,趁着夜色,从城东门悄悄开了一条缝隙,一众人不打火摸到了河畔的芦苇,经城南绕到了城西。见义军没有防备,他们突然从中杀出,冲入到义军营垒内,看见人就杀,看见栅栏就放火,很是肆意冲撞了一阵。

  不过他们毕竟人少,刘羡派来守夜的人也不少。在杀伤了百来人后,义军后援执火到来,刘演也不敢多待,很快就撤了回来。

  刘羡得知消息后,对此评价道:“还敢出城斫营,看来越石很得军心啊!不过这到底没什么大用。”

  确实没什么大用,河畔土地湿润,纵火难以形成大的火灾,对营垒的破坏有限。将伤员送到后方后,义军次日有条不紊地搭建望楼,已经可以和城内的射手进行互射了。

  同时也可以看到,义军已经在河畔搭建了一段新的浮桥,大概只需要两日时间,就能把这段小浮桥嫁接到河桥之上。

  刘琨对义军的意图也心知肚明,可同时又毫无办法:这是来时就可以预料到的景象,如果不烧断河桥,人数处于全面劣势的赵王军,是断难阻止敌军过河的。他实在不理解,为何孙秀说,他有一妙策,能使义军不能渡河。

  令刘琨可以安慰自己的是,若是敌军就此渡过大河,那他的军事压力就此大减,责任就转嫁到洛阳城内了。

  可令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是,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就在义军仍然在紧锣密鼓地搭建营垒与浮桥时,忽然有人发现,大河的上游出现了一些船只,这些船只上悬挂着征北军司的玄武旗,船身上则似乎拉着什么货物,用布帛盖着。

  义军将士颇有些奇怪:若是漕运的话,己方的船只不应该是从下游转运的吗?怎会出现在上游?可若不是漕运,这船只又是从何处来的,有什么意图呢?

  他们的疑问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只见近百艘船只上,陆陆续续开始冒出浓烟,继而升起炽热的烈焰,将船只燃烧吞噬,直往下游河桥方向而去。

  面对上游河中的滚滚浓烟,立于大河北岸的义军将士终于醒悟过来:船上放的是干柴!那些挂着征北军司幡旗的船只,实际上是孙秀派来的火船!

  可这时醒悟也晚了,随着第一艘火船撞击到河桥之上,第二艘、第三艘……火船接踵而至,就如同一条条艳红的鲤鱼,生生撞在了堤坝上。鲜血般的火光,接连不断地泼洒在河桥上,一点迅速染红一片。即使硝烟弥漫,也盖不住其中正发烧发亮的乔木,似乎是什么魂魄的骨头,吱吱呀呀地发出开裂的声音。

  义军们看着这一幕,无不顿脚大呼,声音激荡在大河之上回响。诸葛延、李盛、上官巳、刘佑等人都赶了过来,可却对此无计可施。而关城中的赵王军将士,对此也措不及防,他们眼睁睁看着这条沟通南北的大桥剧烈燃烧,也不敢出城去救,只能注视着河面上倒映着的末日画面。

  大火越烧越旺,这座由开国名将主持建成的第一奇迹,终于支撑不住。随着轰然一声,河桥的中段径直开裂,大段燃烧着的黑木落在水流上,继而破损,激发出炽热的水蒸气。在激流中的浮桥豁然向南北裂开,固定用的木桩、浮舟、绳索,失控地飘向两岸,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燃烧、断裂、破碎……

  半个时辰之后,耀目的火光已经熄灭了,落入到刘羡与司马眼前的,是彻底毁坏的河桥。大河两岸到处漂浮着还冒着黑烟的碎木,百余艘火船也搁浅在芦苇丛中,散发出呛人的灰烬味道,周遭的芦苇也被烧毁了不少,真是一片狼藉。最再看大河中央,那些用来定位浮桥的木桩已经尽数损毁,只剩下滔滔的波涛河水之声不绝于耳。

  直到此时,刘羡方才明白孙秀的用意,为此不禁咬牙切齿:“这只猴子!合着他不烧河桥,是想嫁祸给我军!”

  而在孟津关城上的刘琨也脸色铁青:“难怪要我过河!原来是这般打算!”

  原来,孙秀口头说是为了政治影响着想,不愿烧毁河桥,可实际上,他早就打定了烧毁河桥的打算,只是没有告知刘琨等外人罢了。因此,他先诓骗刘琨过河修城,等后续义军一到,就放挂着征北军司旗帜的火船来烧毁河桥。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嫁祸给义军,宣称说,义军是为了破城而主动烧毁河桥,以此来损害义军的政治声望。二来,也将刘琨逼上绝路,河桥既断,北岸孟津关城的重要性,便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步。只要他在这里坚守,义军根本不能贸然渡河。而孙秀仅需在邙山列阵,再给孟津关城输送粮草物资,便能维持对北岸的防御。

  哪怕孟津关城失守,义军也还是要解决渡河作战这一难题。大河可不是清水,不是骑着马能强行泅水渡过的。坐船过来,禁军只要防御严明,就能半渡而击。换言之,孙秀这一招,还真是牢牢将主动权拿在了手里,称得上一记高招。

  刘羡见状,也犯了难,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光靠他们能处理的了。他便修书野王,给卢志通报此事。

  卢志回信极快,他回说道:“君且攻拔关城,渡河一事,我自有主张,稍作准备后,便前来与君汇合!”

  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主意,但刘羡对此还是颇为信任的。他回头召集常山军诸将道:“看来世上还是没有这么一帆风顺的事情,孙秀既然烧毁了河桥,让我们攻打关城,那我们就打打看。诸君不要畏惧伤亡,只要我们准备得当,夺城并不算什么难事!”

  这么说着,常山军便在关城外大肆伐木,营造了云梯、尖头木驴、弩机、钩车、运兵车等多种攻城器械。在刘羡的劝说下,司马更是在军士中动员说,此次能够在攻城战事中立下先登功劳的,赏金一百,升官三级。前五十名登城的,也赏金二十,升官一级,这令军中士气旺盛。

  准备了五日后,两万军队正式合围关城,拖运来的器械将城池团团围住,只等刘羡军令一发,就一拥而上,登城厮杀。

  孰料此时,关城城门突然开了,只见数名将士身穿白衣,手牵羊羔,朝义军屡屡拱手行礼。

  一旁的义军将士有些不明所以,他们没见过这种装扮,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但刘羡、李盛等熟读史书的人已经明白过来了,继而面露喜色:这是守军想要投降才会有的装扮!

  果然,对方在行礼之后,高声道:“请诸君勿要攻城!我军愿降!我军愿降!”

  短暂的寂静过后,义军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这才是他们参军之时想见到的场景:大军所到之处,一箭不发,一刀不动,敌军便望风而降,俯首帖耳。在经历了两次残酷的黄桥之战后,他们已经不再做此梦想了,没想到在这里竟然得到了满足!于是将士们肆意地狂欢高呼,就像是孩子一般。

  为首的将领正是刘琨,他走过兴高采烈的人群,来到刘羡与司马面前,向其献上孙秀赐予的印玺与使节后,拜倒在地:“将士无辜,所有罪责都是我一人所为,还请殿下不要为难他们。”

  司马哈哈一笑,下马扶起刘琨道:“久闻刘越石光彩照人,俊豪不凡,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随后又说:“君既开城从我,何罪之有?我倒要问将军,前些日子还决意守城,怎么今日就愿意反正了呢?”

  刘琨苦涩答道:“孙秀先诓我渡河筑城,后烧毁河桥,陷我军于孤身之绝境。所恃者,无非是有我家小在手,可以威胁我罢了。”

  “可他如此烧毁河桥,军中士气已经丧尽了,就算我有吹枯嘘生的本领,也难以令大家回心转意,没了三军用命,又怎么守城呢?。”

  事实确实如此,孙秀自以为嫁祸义军是一招妙手,可其余人也不是傻子。至少守城的士卒都看出来了,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而当士卒们发现自己受到了上司的欺骗,又怎能实心为其卖命呢?

  刘琨又对刘羡说:“见你是军中主帅,我军将士更无战意,他们素知你不杀俘虐俘,都来向我请命,说不如向你投降。”

  “人心啊人心。”刘羡默念了两遍后,先是唏嘘,随后展颜笑道:“孙秀自以为看穿了人心,想用威逼利诱来让人死命,最终也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越石你放心,我们有孙会在手,放出消息过去,不怕他敢动手!”

  本以为要进行一场苦战,没想到最后胜利到来的这么轻易。随着孟津关城的得手,义军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已经只剩下一个到底该如何渡河?

第352章 卢志重修河桥

  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黄河及其支流遍布整个北中国,拥有如此漫长的河段,其适合渡河的地点自然也数不胜数。但放在洛阳所处的黄河中游河段,其渡河地点并不像后世那般便捷。

  毕竟此处的黄河受秦岭与太行山夹逼,在洛阳时地势豁然放宽,使得水流较急,仍然有大段不适合渡河的流段。尤其是河阴一带(今小浪底风景区),两岸青山崇壁,在这个梅雨涨潮季节,湍流拍岸不断,其险要并不逊色于天门夷陵一带。只有在稍东端的邙山北面,才有一些合适渡河的渡口,如小平津、孟津等等……

  但这些渡口并不多,直到北邙山的最东端,也就是洛水、黄河与邙山的交界处后,才是大片大片可以随意往来的渡口,可这里也坐落着一座著名的关城,即成皋关,因周穆王曾在此牢虎,又名虎牢关。

  因此,在这次讨伐赵王的战事中,若河北义军想要顺利进军洛阳,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在禁军眼下公然渡河,在邙山之间打一仗,要么就只能绕道成皋,等与河南义军汇合之后,并力进攻虎牢关。

  而从政治上考虑,河北义军在河北已经取得了一次大胜,河南义军却仍无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河北义军率先入洛的可能性是远高于河南义军的,若是两军汇合,就算是获胜也是同时入洛,那岂不是把大好的机会白白浪费了吗?所以实际上,河北义军只有渡河这一条考量,并无其余选择。

  但正如前文所说,贸然渡河,风险极大,无论是刘羡还是刘弘,都不敢做出必胜的保证。即使得到了孟津城,大军也踌躇不前。好在卢志此前已经立下承诺,由他来解决此事,所以常山军也乐得休闲几日,来看看这位河北卧龙有什么样的手段。

  刘琨投降三日后,卢志轻骑赶到孟津关城内,他登上孟津城楼,眼见河桥被毁的惨状后,倍感唏嘘,对随行的刘羡说道:“想不到啊,当年杜武库耗时半载方才建成的国家巨观,居然会在这一战毁于一旦。”

  同行的赵骧则说:“人生百年,如草木历春秋,何有不老客?无论什么建筑都一样,没有不坏的栋梁,也没有不倒的石碑。河桥也不过是匆匆岁月中必然的一个过客罢了。”

  众人闻言,都不禁莞尔,卢志笑道:“秀龙真是看淡生死啊!不过我们身为当世人,却不能轻言兴衰。前人筚路蓝缕,方才有了今日赤县之兴盛,我们身为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遗愿,将九州变得更加兴盛啊!”

  刘羡问道:“那不知子道打算如何让我们如何过河?”

  卢志回答道:“我早料到孙秀会烧毁河桥,因此,出发时就在汲郡收集船只,又督造有一批,如今已有六百余艘船只,不日就将送抵此处。”

  “六百余艘?”刘羡闻言大喜,如此数目的船只,大大超乎了他的预期。他之所以对渡河有悲观预期,是在河内郡内没有搜得多少船只,大概已经被孙秀提前征调走了。但若是有六百余艘船只,一次性便可送近万名士卒渡河作战,这足以改善渡河艰难的劣势了。

  谁知卢志接着道:“我打算用这六百艘船只,重建河桥,以表我等重整社稷的决心。”

  众人无不露出讶异神色,初听这句话,他们几乎都以为卢志在开玩笑,但见卢志神色郑重,不似戏言,他们也不禁考虑起此事的可行性来。但众人实不觉有何必要,相觑片刻后,哪怕名望高如刘弘,此时也不禁疑问道:“我记得当年杜预修建河桥,我记得耗资近万金,勘测三月,铸造两月,搭桥两月,子道想在此时重建河桥,不觉得太过了吗?”

  卢志沉静回答说:“有前人留的遗泽在,我们想要恢复河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举。”

  原来,当年杜预修建河桥时,多有考量。为了确保浮桥经得起凌汛冲击,向司马炎禀告之后,征集了数千斤铁石,浇筑成了八座铁柱,其基座为牛型。而后将其置于舟上,凿孔沉入大河河底。如此一来,铁柱经激流而不倒,也就可以作为锚点,系住浮桥了。

  而今河桥烧断,许多木桩也随之烧毁,但铁柱仍在。有铁柱在,最难的部分便已解决。

  卢志早年当过尚书郎,负责过对河桥的维护。因此,也看过记录河桥营建的文表。即使时隔多年,他也记忆犹新。他对众人笃定道:“请诸给我五日,我便能重修河桥!”

  “五日?军中无戏言啊!”司马说笑道。

首节上一节251/3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