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制造炮弹所需的TNT或硝化甘油混合炸药岛上都没有足够储备,为了开设制造炸药的生产线,这段时间陈舟也带人外出了几趟,在岛上寻找原料。
奈何这里只是一座岛屿,与资源丰富的大陆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想在岛上建造一条火炮生产线根本不现实。
除非他真能开辟新航线,与17世纪的海上大国建立贸易关系,进口物资……
……
先进火炮的研发仍在进行中。
不过对于岛民而言,无论是蒸汽动力船还是火炮,亦或是海上贸易都是遥远且陌生的词汇,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生活上。
特别在进入雨季后,无论是新加入岛屿的岛民还是已经在岛上生活两年多的老资历,都开始为节日做起准备。
在陈舟以及星期日星期六等人的推动下,每年的三个节日变得越来越隆重并逐渐产生了“节假日”这一概念。
1665年8月1日,首领生日过去不久,9月30日即将到来。
尽管还未进入节日,岛上却已经提前陷入了一片热闹的氛围中。
……
尚在雨季,捕捞船只敢在下小雨且海波平静时在近海徘徊,目前他们使用的是藤编匠编织的渔网,只有在为首领准备食材时才会潜水捕捞。
渔网能捕捉到成群结队的鱼,应对水底的海参、龙虾、螃蟹等海生物便有些无力了,想吃到格外鲜美特别的食物,总要承担风险付出努力。
不过自从岛上土著越来越多后,陈舟品尝过的海鲜也越来越多,近来他已经有些厌倦海产品的味道。
再加上进入雨季,暗波汹涌,潜水捕捞丧命的风险上升,他便下令禁止了危险的潜水捕捞行为,准备等到旱季再重新开放。
然而潜水捕捞行为难以严格监管,龙虾海参海胆等海货作为“首领钟爱”的美食在岛上深受欢迎。
与其它跟首领沾边的事物一样,这些海产品被端上陈舟的餐桌后,价格也水涨船高。
岛上所有自诩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将龙虾等海鲜弄上自己的餐桌,在临近节日时更是如此。
除了所有人共同参与的祭祀和海滩宴会外,节日当晚,居住在工厂下方的“上等人”之间还会设家宴,招待交好的朋友和有身份的工匠,增进感情。
这种盛大的节日使用的饮食总不能与平常相同,珍稀的食材平常就价格不菲,到了节日前后价格更是会成倍飙升。
老资历们家底殷实,自然不在乎这点花销。
新加入岛屿的岛民日子过得比较拮据,有的人甚至连身完整的衣服都没混上
陈舟从船上搬下的衣物早就分发一空,现在岛上人口总数已经过百,他根本没有那么多可供岛民消耗的衣物。
尽管工厂一层已经在生产羊绒布料,但那点可怜的产量供应老资历们都捉襟见肘,更别提岛上的新成员了。
目前新岛民身上的衣物大多为羊皮或是兔皮缝制,在炎热的岛屿穿上这种衣服,自是闷热无比,而且也不美观。
……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
往常在部落中生活,所有人都光着腚,坦诚相见,土著们并不把有没有衣服当回事。
来到岛上后,上过学,掌握了汉语,逐渐有了对廉耻的认知,在老岛民的教导下,新岛民们也渐渐懂得了什么叫人际关系,什么叫人情世故,也就慢慢珍惜起脸面来。
岛上的居民身份地位有着明显的区别。
日子过得最好的那一批人,住在首领旁边,有独栋房屋,家中有厨房有厕所,工作体面,下了班可以发展一下自己的爱好,或是与朋友吃顿饭,下盘棋。
他们穿的衣服是水手服,有的人甚至穿更简洁体面的工装服。
他们的外衣下面还有内衣内裤,脚上的鞋子也有鞋面鞋底,看着就板正。
日子过得稍差的人,虽没有独栋房屋,却也穿着得体,就算脚上的鞋是木质的,也不影响他们与人交流时满脸自信的神采。
最差劲的就是最新被抓到岛上的这批人了。
为了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也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与众不同”,他们甘愿铤而走险。
在田地中学习耕种的人没有机会。
出海从事捕捞工作的岛民却能冒着生命危险,在雨季下水捕捞海产品,换取糖块,为自己购入一双鞋子,一件更美观的衣物,或是更大胆些,弄一辆自行车。
……
为了更合理地分配人力,初登岛时,陈禄便调查统计了土著擅长的工作。
能参与捕捞工作的岛民水性都很不错,即使在群岛之中也是受到认可的捕捞者,潜水时间长,下手又快又准,捕捞技术上佳。
若在旱季下海,他们几乎不会承担任何风险。
但雨季潜水,有些时候风险就不是人力能控制的了。
俗话说夜路走多终会见鬼,违背禁令的“捕捞”行为未持续多久,岛上便发生了一起惨痛的事故
足足三名水性极好的新岛民,在潜水捕捞后失踪。
失踪后大约一天,人们在沙滩另一侧发现了他们的尸体,调查显示这三人均为溺亡。
带三人出海的老资历极力隐瞒事情的前后经过,只说三人在捕捞过程中不慎跌入海中,当时起了风浪,无法施救,才引发了事故。
然而他的说辞中前后矛盾处实在太多,负责调查此事的警卫队队员根本不相信他的供述,直接将他带到了审讯室。
面对各类刑具,承受不住心中的压力,这名从“非法捕捞”行为中获利颇多的老资历很快就竹筒倒豆子般,将事情的起因经过讲了出来。
……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不为填饱肚子发愁后,总有其他想得到的东西,或是衣物,或是美食,或是房屋……”
工厂二楼办公室,灯光下,陈舟看着递交上来的调查报告,不禁有些感慨。
只是为了几块红糖,就甘愿冒着丧命的风险,违背禁令下海捕捞,看来世上的人类都一样,逃不出人性的怪圈。
自岛屿势力逐渐成型,这还是头一次出现如此重大的事故。
三名新岛民的死亡给节日笼上了一层阴郁的色调,“禁潜令”的措辞变得更加严厉了。
与新版“禁潜令”同步进行的还有对私下交易珍稀海产品的大调查,许多有过前科的老资历都被揪了出来。
对他们的惩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即使老资历们“颇有家资”,经过这轮罚款后也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也无法恢复从前那副出手阔绰的模样了。
请假
整理大纲,明天开始还清请假欠的字数。
第234章 钢骨巨船
劳动力的增长就如田地中的肥料,催生着岛屿上的一切。
学校中进进出出的学生越来越多,新来到岛屿的土著们渐渐融入这里,像曾经的老资历们一样,满怀激情地讨论着下棋,讨论着那些难以理解的古诗和数学公式。
以行刑广场为中心,造型相仿,内部却有不同的小木屋一栋栋拔地而起。
茂盛的原始森林中出现了许多条被踩踏得寸草不生的道路。
羊群规模越来越庞大,山那边管理着整座岛屿最大羊群的老牧人牛洋时常赶着牛车穿过森林,将成桶的酵奶酪和鲜奶运往港口码头或是工厂。
除了牛车外,牛洋还找斑马为他定制了一架“羊车”,为羊车提供动力的是五头劁过的公羊,自幼接受训练,使唤起来得心应手。
与一众脚蹬自行车比,无论是庞大的牛车还是相对小巧的羊车都显得更加拉风。
可惜,即使其他人羡慕,却也无法拥有这样的特权。
岛上目前共有四头牛,除了专职繁衍牛犊的种公种母外,另外两头牛都有自己的任务,或是负责拉车,或是负责耕地,就算别人给再多糖块,牛洋都不可能将它们租借出去。
况且,牛洋只是负责帮助首领管理牛群羊群,他并没有权力那样做。
……
与岛民生活一起成长的,还有造船厂中那艘庞然大物。
在焊接时电光的明灭中,在滑轮组上下的输送之下,在工人汗水的浇灌与陈舟智慧的哺育中,它生出了坚硬的骨骼与蕴藏无穷力量的肌肉。
工厂一侧,锻造室内炉火常红,雨季或旱季都无法影响船体构件的铸造。
沉重且漆黑的金属零件一件件从简易车床上制造成型,然后被运往造船厂,在耀眼的电焊光芒中完成进一步组装。
虽然岛民们通常称呼这艘大船为“铁骨巨船”,可要是较真一点说,这艘船应该叫“钢骨巨船”。
现代钢材勾勒出整艘船内部的框架,它的每一处关键承重部位都由陈舟和他最信任的几个老工人亲手焊接,在特殊部位,甚至使用了铆钉和角钢加固,以确保整艘船能够抵御海上的风浪以及敌人的炮火。
在“钢骨”的重重保护下,船舱底部赫然矗立着一套巨大的复合式蒸汽机。
这台蒸汽机使用了多级膨胀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热效率。
其锅炉也不是18世纪末期那种笨重的铸铁锅炉,而是具备高压蒸汽技术的新式锅炉。
如果说18世纪的蒸汽船还不够成熟,太过笨重,灵活性欠佳且续航能力弱的话,那陈舟设计的这艘以19世纪成熟蒸汽船为蓝本的“钢骨巨船”完全称得上是“三体科技”,对同时代的木质风帆船可实现全方面的碾压。
至于这艘船的推进技术,陈舟从最开始就没想过使用明轮。
明轮船的推进技术本就比较笨拙臃肿,而且船体两侧的明轮又会成为非常明显的打击目标,除了这两个缺点外,明轮的维修保养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同时具备这么多缺陷,在推进效率方面,明轮却比不上更加隐蔽的螺旋桨。
综合考量,作为一个现代人,陈舟完全不可能放弃螺旋桨而选择明轮作为船只的推进方式。
其实从理论上讲,陈舟设计的这艘“钢骨巨船”完全可以使用纯蒸汽动力,彻底放弃风帆,成为17世纪海上的第一艘无风帆怪胎。
但是陈舟偏偏没有放弃鸡肋的风帆,反而给这艘船安装了三根巨大的桅杆,在船只尾部还装了三角帆。
放在传统的多桅帆船上,这些复杂的风帆对船上水手的操船技能熟练度是个不小的考验。
一旦打起海战,需要船只灵活调转方向,或远离或追击时,水手稍有纰漏,战机便转瞬即逝。
目前岛上参与水手技能训练的岛民虽然水性都不错,但与合格的水手却有不小的差距
毕竟他们从前只驾驶过独木舟,从没操纵过复杂的风帆舰船,在毫无经验的前提下,即使给他们一艘顶级的多桅帆船,他们也无法操纵它往返于浩瀚汪洋之间。
这也是陈舟执意要制造一艘蒸汽动力舰船的原因。
他根本训练不出来一批合格的水手。
17世纪纵横海上的西班牙人、荷兰人或英国人在驾驭帆船方面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在同样的领域跟他们较量,陈舟觉得自己毫无胜算。
不过换成蒸汽动力舰船就不一样了,在这个陌生的领域,他亲手设计并制造的船只会让那些自诩海上无敌的家伙们大吃一惊的。
当然,未交战之前,敌人总不可能一照面就了解蒸汽船的优势劣势。
因此陈舟便给这艘“不需要船帆”的船安装了船帆。
那些屹立在甲板上的粗大桅杆,除了在山穷水尽,燃料消耗一空时为船只提供后备动力外,更多还是起到误导敌人的作用。
当西班牙武装商船靠近这艘钢骨巨船,射出链弹摧毁桅杆和索具,准备将这头“待宰羔羊”按在砧板上蹂躏时,澎湃的蒸汽动力将带给他们一个毕生难忘的教训。
而这个教训,就是陈舟执意要往船上安装桅杆的根本原因,他很想看到那些海上强盗露出一副“活见鬼”的神态。
就像几年前抓到的那个西班牙人,那家伙看到手电筒只是按一下那么简单就能发出强光时的表情真的很精彩。
……
由于薄铁皮不够多,陈舟企图用铁甲包裹木质船壳的计划最终还是夭折了。
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核心动力室,他选取了稍微“妥协”一点的做法,将历次奖励送来的铁皮全部利用上,包裹住了动力室和船头船尾。
17世纪的炮弹穿透力极差,对木质船身具备较强威胁,但只需一层薄薄的金属板,就能削减其八九成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