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沿着河道走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合适的建造地点。
要想水车动力强劲,需要水流有落差,够深够急,但岩河河道大多较为宽阔平坦,且水流速度整体较为缓慢,虽能带动水车,却不满足陈舟的需求。
至于其它河流,距离农田又太远。
当然,岛屿大大小小的小河流山涧乃至溪流并不在少数,其中还真有几个适合建造水车磨坊的地点。
比如深潭上方,急流而下的山涧,它的流速是绝对够支撑水车工作的。
不过陈舟最终没有选择山涧。
一者因为山涧位于断崖之上,两旁仅有坎坷的山路可供搬运物资,交通运输并不方便。
二者因为山涧受雨季旱季影响较大,雨季水流湍急,却容易肆虐决堤。
一旦山上由高到低的水流量过大,就容易汇聚成洪水冲垮河道两边的一切,水车磨坊建造在这里并不安全。
到了旱季,尤其是四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的长旱季,山涧又会进入类似枯水期的状态,到那时,水车磨坊基本无法再发挥作用,只能用人力加工粮食。
这两个致命缺陷使陈舟不得不放弃山涧,转而选择了更费力气的方法人工水渠。
……
在陈舟的要求下,已经有一定施工经验的土著“施工队”以极高的效率在岩河旁选定的地点挖了条有落差,足够深且宽度适中的水渠出来。
水渠形如一个字母“C”,连接了两处岩河河道。
挖完后,陈舟并未第一时间掘开阻隔水渠与河流之间的土壤,而是选择先搭建磨坊,组装水车。
磨坊的基底为纯石砖加白泥,整堵石墙基底的高度超过1m,确保整个磨坊坚固耐用。
在石墙基底上方,则由木质框架组建,最后在屋顶铺上倾斜45°的木板,用以排水。
整个磨坊的造型较为宽阔,方方正正,简洁到简陋,看起来像个憨憨的矮胖子。
在这个“矮胖子”的体内,便是陈舟早就锻造好零件,直到今天才得以安装的水车了。
磨坊共分两个区域,一个是没入水渠的“水车区”,在下层。
另一个则是利用传动装置研磨谷物的作业区,在磨坊上层。
时间紧迫,陈舟只来得及做出了研磨面粉的磨盘,谷物脱壳还得土著用土砻慢慢加工。
经去壳的小麦从研磨作业区上方的倾倒口放入,进入下方不停转动的磨盘内,连续研磨十几个乃至二十多个小时,便会经面粉收集槽流出,收集到事先放置好的容器内。
水车磨坊的转速并不快,受水流力量的限制,预计每分钟只能推动磨石转15~20圈。
但它胜在持久省心,只要河水还在流动,磨石就一直转动,经过长时间的研磨,它加工出的面粉不比人力磨制的面粉差。
而且陈舟在设计石磨系统时,还参照中式水车磨坊,增添了调节上下磨石间隙的结构,以控制面粉的精细程度,如果想吃些粗糙一点的粮食,只需调整磨石间隙即可。
……
除省力省心之外,这个重要结构全部由金属制成的水车维护也比较简单。
每次加工完粮食后,需要清理掉磨槽之间残留的渣滓,使用一个月或两个月,要往水车轴承上涂抹些许动物油脂,防止其生锈。
如此维护,水车便能维持正常工作状态。
至于天长日久造成的损耗,那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传动齿轮或没入水中的木质齿牙损坏,就只能拆开水车区,对零件进行更换了。
不过水车毕竟刚刚建成,陈舟估计第一次更换零件起码得等到1664年八九月份,如果保养得好的话,可能要到1665年年初。
……
2月27日,水车磨坊在陈舟与众土著的努力下正式宣告竣工。
土著们挤在还未通水的磨坊工作区上层,打量着已经调整好的磨石,脸上均写满不解。
让他们理解铁锹和镐头这种简单的工具并不困难。
但面对各种传动齿轮,轴承和一些简单的机械结构,他们的脑子就有点不够用了。
此刻,陈舟正站在石磨的面粉收集槽旁,他身边站着土著们的“偶像”星期日,还有土著们的老师星期六。
岛上除放牧土著之外的所有人都聚集到了一起,但首领和星期日在此,气氛严肃,即使其他人心中各有问题,却也不敢讨论。
他们只能呆呆地杵在原地,看着陈舟的背影和房间内的一切,仿佛要从中看出花来。
……
陈舟并不打算费尽口舌跟土著们讲解水车的工作原理以及各个零件的作用,他知道那是对牛弹琴。
他认真地检查了一遍上层工作区的各处结构,确定没有问题后带着星期六和星期日通过室内楼梯走向下层。
在此过程中,他小声且尽量细致地跟两人解释着水车的原理。
星期六和星期日提前看过水车的设计图,也把玩过模型,以二人的聪慧劲儿,本就理解了个七七八八,见到实物后,更是很快就领悟了其中的关键。
同二人交代了一番水车的零件如何拆卸,怎样维修,陈舟又带着他们回到了上层,然后宣布掘开隔绝河流和水渠的最后一道“壁垒”,让磨坊正式进入工作阶段。
……
人工挖掘的沟渠足有接近两米深,为了防止河水提前冲垮土壤,在沟渠的最底部还抵住了几块宽大的木板。
三名水性上佳的土著负责完成这项危险的工作。
他们脱掉了鞋子,光着膀子,扎紧裤腰带,带着镐头跳进了沟渠浅浅的积水内。
搬开抵住木板的桩子后,三人用镐头一点点凿开了土墙。
当河水一股股从土墙逐渐塌陷的根部缺口中窜出,三人赶忙将镐头扔到沟渠上方,然后抓住其他土著甩下来的麻绳,蹬住渠壁,利落地爬出了沟渠。
他们的心里虽然惊慌,但土墙坍塌的速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快。
过了足有四五分钟,那些小的缺口才一点点连接在一起,形成碗口大的漏洞。
随即,越来越多的泥土被河水冲出,漂荡在沟渠内部。
紧接着,漏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并引发连锁反应,带动上方的土墙垮塌。
待上方土墙出现一道明显的缺口后,憋了五天的水流顿时以不可阻挡之势灌流进沟渠内。
黄褐相间的土块在激流中翻滚。
缺口转眼就被水流没过,岸上的人根本看不到土墙还剩多高,只能看见沟渠内的水位迅速涨起。
土著们沿着沟渠奔跑,只见在水流的冲击下,那个庞大且精巧的立式水轮盘开始缓缓转动。
仿佛一头死去的怪物复活,整座水车磨坊瞬间充满了活力,像动物一样呼吸了起来。
水声悦耳,咬合在一起的传动结构带动了工作区内的磨石。
……
当土著们再次进入磨坊上层的工作区时,惊讶地看到,那块要四个人齐心协力才能搬起的巨大磨石竟然自己运动了起来。
而此刻,站在磨石前方的首领和星期日星期六,竟然一点都不感到震惊或惶恐,反而各个面带喜意,谈笑风生,对这事丝毫未觉稀奇。
第200章 制糖
土著无法理解整日转动的水车磨坊,就像他们无法理解枪械莫测的威能和可怕的攻击距离一样。
但对他们来说,懂的太多并没有什么意义,学习也不是一件能让人感到快乐的事。
他们只需要知道,这个古怪且时刻发出响动的机器能帮他们干活,将大麦、小麦或是可可豆研磨成粉末就够了。
……
“C”形人工水渠的两端被掘开后,分流出的河水昼夜不停地沿着水渠流动。
土著们在星期日和星期六的教导下,掌握了水车磨坊的使用方法这很简单。
待收割储存的粮食晾干后,他们就可以利用水车磨坊加工粮食了。
在此之前磨坊也没闲着,岛上众人消耗的巧克力数量不少,陈舟让土著们采集了装满一辆板车的可可豆,烘干后放到了磨坊中研磨。
为了研磨出口感更细腻的巧克力,陈舟特意调窄了上下磨石之间的间隙,并命令土著们要反复加工三次,每次加工时长不得低于24小时。
这批“精加工”的巧克力将成为陈舟的私人特供。
至于土著,普通程序研磨出的巧克力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甜美香纯了,或许更细腻的口感他们还适应不了。
……
制造大批巧克力产生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糖的紧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舟特意去看了看山涧两旁的甘蔗地。
经过足足一年多的种植扩张,甘蔗地已经密密麻麻地铺满了被砍伐腾空的林地,放眼望去尽是一片紫黑。
最接近山涧的老甘蔗,已经从手腕粗长到了碗口粗细,又高又壮。
外围新栽培的甘蔗也很茁壮
这里有人照料,播撒肥料,周边遮挡阳光的大树还被砍伐一空,生长环境远比它们原本扎根的河谷平原优渥。
那些老甘蔗外壳已木质化,太过坚硬,内部纤维也很粗,早就不太适合制糖了。
稍靠外围,长得较为高大的甘蔗粗细倒是正合适,汁液饱满,含糖量高,正该用它们榨糖。
……
巡视一圈,陈舟对跟在他身边的星期六交代了任务。
“最中间那些特别粗壮的甘蔗要全部砍倒,土著可以自己食用,如果不愿意食用的话,给牛羊当饲料也行,但是不能多喂。”
甘蔗的纤维成分丰富,但是未经碱化处理的甘蔗不太适合做饲料,每次只能给牛羊吃一点点,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肠胃炎。
“从中间到最外围这一圈成熟的甘蔗,全部砍倒,然后送到窑洞院内。
最外围未长大的甘蔗要保留。
圈内的甘蔗收割后,要赶紧补种甘蔗幼苗,防止下一年产量下降。”
糖不仅是一种调料,在食物工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制造蜜饯、糖果、果汁、糕点、罐头等食物都离不开它。
陈舟真心希望甘蔗地的面积能越来越大,让他早日实现红糖自由。
……
3月2日,所有被砍伐的甘蔗都送进了陈舟的小院。
为了安置它们,陈舟特意在院内搭建了一个巨大的防雨棚。
随后,声势浩大的制糖工作开始了。
……
四名较为细心的土著得到特许,进入窑洞小院,开始对甘蔗进行预处理。
他们认真地跟着星期六一步一步做,先是将甘蔗外皮削去,然后再把去皮的甘蔗切成10cm左右的小段。
随后他们会将甘蔗段儿用清水洗净,然后放进小石磨中榨汁。
整个流程非常枯燥漫长,但没有什么难度。
负责推磨的土著工作量最大,不仅要不断拿起甘蔗,还要持续推动石磨,更换接甘蔗汁的容器。
即使土著耐力出众,也经不住这种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