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229节

  因此每工作一个半小时,推磨土著就会轮换一次,以保证所有土著都能用体力较为充沛的状态榨取甘蔗汁。

  ……

  土著这边削甘蔗皮,榨甘蔗汁忙的热火朝天,陈舟那边也没闲着。

  他找出了当初拆掉婚纱留下的细纱布料,包在圆形金属圈边缘,做成了一张过滤网。

  装满陶罐的甘蔗汁经过纱布过滤网,除去了渣滓,变得干净澄澈,紧接着就被倒入了铁锅之中。

  旺盛的灶火迅速将甘蔗汁煮沸。

  丰富的糖分使甘蔗汁由稀转稠,在此过程中,陈舟必须持续搅拌锅中的甘蔗汁,防止其焦糊。

  铁锅漆黑的底色映衬下,只能用长勺一点点舀起甘蔗汁才能准确观察糖浆的状态。

  待糖浆从最初的青绿色变为棕红,挂在长勺上滴落时拉出长长的黏丝,火候才能从大转中。

  此时的糖浆已经算是半成品红糖。

  按正常制造红糖的流程讲,此时应该熄灭灶火,然后快速搅拌糖浆直至其出现砂状结晶。

  但陈舟这是柴火灶,不可能说灭火就灭火。

  因此他只能将锅中的稠糖浆全部出,转移到旁边准备好的陶盆内,大力搅拌。

  这一项工作与之前糖在锅内时的搅拌工作相仿,但因糖浆变得粘稠,搅拌起来更加吃力。

  而且此次搅拌速度不能慢,慢了的话糖浆在冷却前就不能产生砂状结晶,导致这收尾工作极为耗费体力。

  铁勺带动粘稠的糖浆,转的陶盆内出现了一个棕红色漩涡。

  蔗糖的原香伴着未冷却糖浆的热气散发出来,扑在陈舟脸上,不用进口,就能让他感受到红糖的甜腻。

  折腾了好一会儿,陈舟终于从盆中看到了一些微小的砂状结晶,顿时来了精神,攥住铁勺的手臂舞动得更加有力了。

  随着砂状结晶越来越多,搅拌糖浆的阻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知道是时候了,陈舟停止搅拌,将陶盆中的糖浆倒在了事先准备好的大块木板上。

  这些木板都是近期超时空切割切出来的,表面分外光滑,且经过了烘干处理。

  糖浆倒在木板上面,自然冷却后便会凝固成块状红糖,敲一敲便能崩解为较为粗糙的砂状红糖。

  除带有甘蔗原香且颜色呈棕红外,味道与白糖并无太大区别。

  若因熬制过度,搅拌时不能起砂,还可放任其凝固成整块硬糖。

  这种硬糖倒也不影响口感,直接含在口中食用也可,做菜时捣碎为砂糖也可,只要变成了糖,怎么用都无所谓。

  ……

  陈舟之所以对蔗糖的制造流程这么熟悉,还得益于现代发达的网络。

  从各种各样的途径,总能了解到一些小段的制造工序,而这些工序稍加推演,便成了蔗糖的完整制造法。

  或许土著们耗费一生都研究不明白怎么把甘蔗变成糖。

  但对来自现代的陈舟来说,这一整套流程十分简单,以至于他第一次动手就成功了。

  ……

  当然,虽然制糖未失败,但对目睹了整个制造过程的陈舟而言,还是能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除了土著们手法不够熟练,压榨甘蔗的时候并没有将其中所有汁液都压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外,甘蔗的出糖率也是个严重缺陷。

  陈舟不知道现代甘蔗出糖率怎么样。

  他只知道,岛上种植的野生甘蔗,大约75斤甘蔗才能产出2斤红糖。

  无论怎么看,这个比例都有些过于惊人了惊人的低。

  他曾经计算过,山涧两旁可供使用的成熟甘蔗面积大约有3亩地,这三亩地产出的甘蔗总重在21000斤左右。

  也就是说,种了一年多的甘蔗,竟然只能生产560斤,至多不超过600斤红糖。

  假如放在现代,除非挂上纯野生甘蔗的噱头,这600斤糖连肥料和人工钱都赚不回来。

  即使是在17世纪,陈舟估计他这个“甘蔗地”的产糖率也远远不如欧洲农场主的专业甘蔗园。

  而产糖率如此之低,根本原因就在于甘蔗品种

  野生甘蔗生长速度慢、外壳厚、果芯细、纤维多、含糖少,并不适合做产糖的原材料。

  但眼下岛上只有这一种适合制糖的植物。

  除了甘蔗外,陈舟唯一能想到的制糖材料就是麦芽,它可以制成麦芽糖浆。

  然而陈舟并不了解麦芽糖浆如何制造,更不舍得消耗珍贵的粮食作物满足口腹之欲。

  因此就算他对甘蔗的产糖率不满,也只能继续使用甘蔗制糖。

  毕竟目前岛上只有十个人,年产600斤红糖在现代不值一提,到了这里,也算是个天文数字了。

  ……

  顺利完成首次制糖,确定自己的思路和制造流程没问题后,陈舟立刻就把异常消耗体力的搅拌糖浆工作交给了土著。

  他早就听说古代职业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这里面两样工作他都体会过了,撑船确实不轻快,打铁消耗体力也很快,今日与搅拌糖浆一比,他发现手工制造红糖完全可以列入第四苦。

  这要是搅拌一天糖浆,就是铁打的汉子恐怕也熬不住。

  作为岛上的“首领”,陈舟可不想辛辛苦苦帮土著们制造巧克力的重要材料。

  他的目标是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折磨。

  “他妈的,没抓土著前我自己干苦力,抓了土著我还干苦力,那我这土著不是白抓了吗?”

  ……

  土著们自从来到岛上后,帮助陈舟分担过许多繁重的体力工作。

  但就在这众多重体力活中,搅拌糖浆仍旧能脱颖而出,成为每一名土著都不想去干的活。

  别说搅拌一整天糖浆这种工作没人能一口气干一整天。

  就是一口气干上两三个小时,都能把人累的两只胳膊酸痛难耐,抬不起来。

  要知道,他们要搅拌的可不是一小盆糖浆,而是一大锅糖浆,且在熬制过程中不能停手。

  待糖浆粘稠后,搅拌起来简直和水泥没多大区别,没干几天活儿,土著就用弯了好几个铁勺。

  ……

  负责管理此项工作的星期六很快就观察到了土著们低迷的工作情绪。

  他注意到土著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以斑马为首的势力在小团体中最为强大,尤其是斑马本人。

  这家伙仗着自己汉语说得好,与“天神”、自己和星期日关系较为亲近,竟然逃避工作,总是命令其他土著替他干活。

  他自己倒好,选起了那些轻快的工作,不仅能早早完工回家,还能趁其他土著不在偷着做点好吃的,给自己开小灶。

  星期六意识到,斑马的这种行为就是传说中的“贪污腐败”,或者说是“以权谋私”。

  在陈舟给他私下传授的课程里,这种现象往往代表着一个势力要从鼎盛走向衰落,是危险的信号。

  ……

  星期六本想立即将这件性质严重的事报告给陈舟。

  刚迈出屋门,他突然想起了“天神”曾经交代给他的话

  岛上的琐事不能总指望一个人,他和星期日必须尽快成长到独当一面,能独立处理这些事情的程度,他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才能做好“左膀右臂”。

  未来岛上可能会有很多人,几十人、上百人。

  乃至是他想象不到,超过群岛所有部落人口相加总数的天文数字。

  到那时,需要他处理的事务不仅会更多,还会涉及更多利益,复杂十倍百倍,他总不能还找别人帮忙。

  按“天神”的说法,每个出色的管理者都是从少数人开始,一点点积累经验,后续才能掌管更多人的。

  今天只是七个土著之间发生的事情,他就要去找“天神”帮忙,是否太让人失望呢?

  ……

  思虑再三,星期六最终决定先自己处理这件事。

  若实在想不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他再汇报给“天神”,让“天神”定夺。

  细细分析,星期六感觉斑马的行为似乎还没到影响整个势力稳定的程度,不应对其采取过激的惩罚方式。

  毕竟斑马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投奔他们的土著,平日行事也极有眼力见,与土著们的关系还算不错。

  分派给他的活儿他也尽心尽力,完成的非常出色。

  假如因为这点小事就严厉处罚他,非但不能让被命令的土著解气,反而有可能使他们心生畏惧,觉得领导者喜怒无常,影响忠诚度。

  再往细想,星期六认为土著们之所以不爱干繁重的搅拌糖浆活,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奖励都一样,搅拌糖浆却要付出更多体力,弄得胳膊酸痛,浑身不舒坦,弊端太大。

  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活,显然不会有人愿意干。

  尤其是其他土著都干着较为轻快的活时,自己却在闷头搅拌糖浆。

  这一产生对比,搅拌糖浆的土著心里难免不平衡。

  若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提高搅拌糖浆土著的收益,使他的收益对得起他付出的劳动,他心里平衡,乐于干活后,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201章 星期六的处理

  又是一天辛苦的搅糖工作结束,沉默寡言的库鲁离开了窑洞。

  他很想揉揉自己发酸发涨的肩膀,但他的双臂疼得利害,根本抬不起来手。

  院内望塔上投下了微弱的灯光,整齐码放的甘蔗堆拉长了阴影,仿佛一头择人而噬的可怕怪物。

  库鲁望了望高耸的甘蔗堆,想到这一天的工作,见它仍没有明显的缩小,轻叹了口气。

  谁叫他和同伴的关系处得最差,最不讨人喜欢,跟星期六老师和星期日又走的不近呢。

  每天搅糖,最累的活儿总有他一份,他却也不好推脱。

  无论怎么说,这里的生活都比在部落时舒坦多了,晚上回家还能吃上一顿热乎饭菜。

  只是凡事就怕对比,与那些不用搅糖的同伴比起来,库鲁多少还是觉得心里难受。

  尤其是最近几天,他的胳膊越来越疼了,搅拌起糖浆不再那么有力,再这样下去,制造的糖块不合格,恐怕要被责备了。

  想到这里,库鲁的心情更加低落。

  他唯一能庆幸的是,负责监督制糖工作的人是温和的星期六老师,而不是星期日那个动不动就发脾气用鞭子抽人的家伙,就算做不好工作,他也不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

  推开木门,最后一个离开小院的库鲁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

  那声音来自于锻造室。

  近几天首领始终待在锻造室中,从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就在那里,一直到太阳下山。

  今天首领工作时间更是格外长,看锻造室窗户透出的橘黄光芒,就能知道里面必定火光冲天,炎热无比。

首节上一节229/28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