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他太稳重了 第54节

  武道儒家七品,成了。

  徐永生此刻内视己身,可见自己眉心天阁,当前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内各有一块“智”之龟甲,而第三层中空荡荡。

  胸口人阁,

  而腰椎处地阁中,第一层、第二层各有一枚“仁”之玉璧,第三层空置。

  自身接下来的修行,便是继续温养儒家五常,分别充盈修持新生的第三层三才阁。

  徐永生跟随林成煊出了悬挂众多格致印的厅房,然后去见学宫司业罗毅。

  “几个月以来,难得好消息啊!”罗毅笑叹。

  徐永生行礼:“多有赖学宫各位师长教导。”

  罗毅看看一旁林成煊,再看看徐永生,略微沉吟了片刻后方才说道:

  “原先还考虑,入学一年内便突破八品,今年的年考之后,你直接升到太学就读。

  不曾想你进步速度如此之快,这一年时间尚未到,你都已经七品了。

  这样的天赋和进步,论理说升入国子学都说得通,但此前没有四门学跳过太学直升国子学的先例……”

  距离千秋节大乱四个多月了,新的太学博士已经到任。

  确实不是曹静那样的河洛名门出身了。

  新任太学博士名叫燕德,乃是与韩氏并称的天下名门,放在整个大乾皇朝来看,比起因为女帝坤朝反复而起伏的河洛名门,怕还要更强些。

  尤其燕氏之前才出过柄国多年的老丞相,现在虽然退休了,并不影响燕氏一族。

  徐永生对此倒不介意,他同新到任的燕博士打交道比较少,了解有限,不会立即下结论,可以后续再观察看看。

  只是此前同林成煊相处很好,所以徐永生这时看向一旁林成煊。

  不过林成煊始终沉默不语。

  真按照学宫规矩,徐永生从四门学升太学才合规,林成煊显然无心打破相关规定。

  于是徐永生开口:“学生并无标新立异之心,只是不忍蹉跎时光,升不升学,如何升学,皆由列位师长定夺。”

  “不管升不升学,肯定都不影响你接下来的修行。”罗毅微笑说道:“习武中有碍难处,不仅可以寻七学博士,也可以来寻我。”

  徐永生答道:“是,司业。”

  “关于七品境界,你自己有什么想法?”罗毅这时接着问道:“先前应该跟你讲过,先后顺序不论,但武者到了七品境界,三才阁有三层九阁,儒家五常需要至少各一阁。”

  不遵守行不行?

  也行。

  代价是无法晋升六品武魁。

  当然,另一个大前提是同一层三才阁所选儒家五常必须各不相同。

  “王助教先前已告诫过学生相关道理。”徐永生言道:“学生始终牢记在心。”

  他对自己七品期间三才阁的修炼,早有腹稿:

  第三枚“仁”之玉璧。

  第一组“礼”之编钟。

  以及第二把“义”之古剑。

  关于最后一样,徐永生还曾经考虑过另一个选择,即第三块“智”之龟甲。

  早先定下主仁辅智的大方针,便是最优先五常之仁,然后五常之智,再接下来才是其他。

  所以智在义先,第二块“仁”之玉璧后便是第二块“智”之龟甲。

  不过少数时候也可以根据具体时局微调,整体不违背大方针即可。

  当前徐永生有意第二把“义”之古剑,并非为了满足相应条件的儒家武学浩然刀,而是为了他在典籍厅书阁里新发现的一门武夫绝学。

  其名为《破阵刀》。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门长兵器陌刀法。

  虽然徐永生当前还没有搞到趁手兵器,但不妨碍这门武学符合他的审美,也利于有朝一日他戴上玄黑方相面具后出手,与本人日常练武有更大的差异。

  何况有句老话说得好,一些人,戴上面具才露出真面目……

第82章抢手人才徐永生

  当然,浩然刀和破阵刀的事不急于一时,徐永生还要置办兵器。

  大乾皇朝风气尚武开放不假,但也不是任何事都完全不管。

  民间找刀剑枪棍甚至弓矢不难,可是铠甲、强弩以及陌刀等大型长兵器重兵器就不那么好找了。

  在听罗毅、林成煊再多介绍一些相关情况后,徐永生将自己七品阶段仁、义、礼的修行次序也一起定下。

  首先是第三枚“仁”之玉璧,不仅是因为“仁”之玉璧攒多了利于另外两相的修行可以更快,同样也因为成儒家武者第三次“仁”的相关历练比较费时间:

  要求儒家武者积累完满,成就第三枚“仁”之玉璧后,需开办义塾,也就是开办私塾但不收取分文,为过半蒙童授课满一年时间,辑录《稚子问》百条。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比较费时的历练。

  相关儒家历练各有玄机,倒不是随着层数增多,便越来越费时。

  例如

  论时间后者无疑比前者短得多,但却不好说是更加简单。

  毕竟,代人守门,便可能面对别人闯门的可能,挡不挡得住是件很难讲的事……

  不过回到徐永生眼下情况,第三层“仁”的历练肯定比第一层“礼”和第二层“义”消耗时间。

  哪怕第一组“礼”之编钟的历练正好是要求主持一场完整十个以上稚童拜师礼无疏漏,依礼而行。

  虽说一个是十人一个是百人,但双方正好连在一起,先给稚童开蒙,再给蒙童授课。

  而对徐永生来说,早就有辅助第一层“礼”修炼的紫铜爵,再有三枚“仁”之玉璧,很快便可以修成第一组“礼”之编钟。

  主持相关开蒙礼,则可以拜托学宫,预先进行组织安排。

  有一说一,上百蒙童也不是那么随便就好找的。

  对很多人来说,相较于一年授课时间,凑人头才是大难点。

  这样一来,次序也就很明显了。

  第三枚“仁”之玉璧后,是第一组“礼”之编钟,最后第二把“义”之古剑。

  有学宫帮忙安排,于徐永生而言自然是省了大力气,因此他将自己的安排如实相告。

  “先修持第三枚‘仁’之玉璧的话……”罗毅听后,微微点头,当即提笔写了张条子,交给徐永生和林成煊。

  “谢过司业。”徐永生看了下,乃是特批从典簿厅调取一种名为襄德玉的宝物供他使用。

  入学宫一年,平日里典籍厅书阁中的书看了不少,徐永生现在很多事都有数了。

  例如,辅助儒家武者加速积累温养五常之仁的宝物,绝大部分都以玉为名。

  辅助修炼第一层“仁”的草青玉,辅助修炼第二层“仁”的瑞年玉,也包括现在辅助第三层“仁”的襄德玉。

  而类似银红血之类多半与各种奇金有关的灵物,则是辅助加速积累温养五常之义。

  儒家修行相关多年积累下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但也同样因为多年消耗,所以很多东西日渐稀少,尤其是民间难得一见。

  东都学宫这里倒是有不少积累,是个标准的大户。

  有关神秘书册内容,以及三尖两刃刀兵神兵图带来的文武双全战斗力增幅,徐永生尽量保守秘密,而对于自身修为进步速度,他没有跟罗毅、林成煊、王阐他们隐瞒,学宫待遇和资源正是原因之一,同神秘书册的谛听图配合,互相促进,一步快之后好争取步步快。

  从学宫得到襄德玉后,徐永生继续专心修炼。

  临近年考前,他当面见到新的太学博士燕德。

  见面地点干脆就在罗毅办公的房内。

  “难得俊杰啊。”燕德笑容满面,先褒奖徐永生一番:“太学里毫无疑问的尖子,只有国子学那边才有少数可相提并论者。”

  他转而望向罗毅:“司业,规章宜立不宜废,这个麒麟儿你可一定要留给我们太学,至少一年,不能现在就拔到国子学去!”

  他又转头看向徐永生,笑道:“当然,怎么都不会耽搁你修行,私底下咱们破例无妨。”

  罗毅手掌摩挲桌上玉镇纸:“玉璋兄把正反话都说完了,让我还说什么好?

  你要是这么说的话,我有一言。”

  燕德燕玉璋转头看过来:“哦?”

  罗毅冲着博士厅林成煊公房的方向点了点:“四门学的温明兄教导下,此子可以跳过太学直升国子学。

  如今入了玉璋兄的太学,同是一年时间,玉璋兄能不能让他索性明年出师毕业,连升国子学都直接免了?”

  “燕某自然是要感谢四门学那边林兄先打磨好这块璞玉,不过司业这是在激将?”

  燕德燕玉璋笑道:“听你之前提过,他要修第三枚‘仁’之玉璧了,修成之后相关历练就也要一年时间……”

  罗毅眨眨眼:“真要是相差不远,明年年初再宽限你几个月又如何?”

  听了罗毅的话,燕德笑得颇为豪迈:“就算司业没有此说,燕某也绝不会耽误了这块璞玉,但既然司业有此形制,那大家一起凑个趣又何妨呢?”

  罗毅微笑着连连点头。

  罗毅和燕德交谈之际,徐永生立在一旁安静不语,仿佛二人交谈的对象不是他。

  二人谈话结束后,从罗毅那边出来,徐永生跟着太学博士燕德前往其公房。

  燕德问了徐永生几个问题后,满意点头:“四门学林兄给你打的基础相当好,你这几日继续按照他的教材修行,我接下来会根据你的情况,再比照国子学那边专门给你制定一套方略。”

  徐永生应道:“是,博士。”

  然后他告辞离开燕德的公房。

  燕德看着被徐永生顺手带上的房门,没有挪开视线,面上露出饶有兴趣的神情:

  “上乘,还是入圣?”

  徐永生如往常一般,回到自己的学舍住处。

  生活习惯和修行步调如往日一般,不受任何影响。

  很快,年考来临。

  不过,这项决定不少学生前途的考试,对如今的徐永生而言就是走个过场。

  即将步入自己第二个学年的徐永生,参考修为境界,九年制学宫,他大约处在“七年级”甚至“八年级”的位置上……

  但对一些老生来说,则是噩梦般的难关。

  尤其是往年成绩便不佳的,连续年考不过,便将被退学。

  这一点,即便是对各家名门子弟,也卡得非常严格。

  “都通过了,还好。”刘德长松一口气。

  学宫在武夫三骨堂和儒家三才阁这方面的进度要求是一样的。

首节上一节54/7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