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绝对车感 第231节

  “蒙扎吗?也是梅奔的优势赛道。”

  “要这么想,是梅奔的优势赛道,也是威廉姆斯的优势赛道。”

  “哈哈哈,那我还是更希望摩纳哥这种赛道更好,吴轼之前在那的极限一圈太遗憾了。”

  “噢,是的,在那种引擎、空动都不那么影响的赛道,吴轼展现出的控车优势会非常大。”

  两人说着说着,比赛来到第28圈。

  超过吴轼后,罗斯伯格就在拼命拉速度。

  只不过依然给吴轼吃到了最后的DRS。

  直到第29圈,两人的距离才拉开到一秒之外。

  而这个时候,吴轼的中性胎已经跑了18圈,罗斯伯格的也跑了17圈。

  高烈度飞驰,这套中性胎的速度已经降下来。

  当轮胎性能损失显著后,不管是罗斯伯格还是汉密尔顿,弯中显然都不如之前快了。

  吴轼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唯一多的优势是,能够更加充分利用破烂的旧胎。

  很多车手,在轮胎进入衰竭后,节奏都会受到影响。

  毕竟抓地力变化一圈一个样,他们最好的做法是控制速度,不去触碰极限。

  “尼科罗斯伯格没有很快带开你,现在你们的秒差是1.6秒。”乔纳森说道。

  “我只能排在第三了吗?”吴轼直接问道。

  罗斯伯格不带开距离,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追回去。

  “我们正在考虑,你现在的轮胎还能够坚持多久?”乔纳森问道。

  “至少5圈,你们需要我坚持多久?”吴轼反问。

  5圈之后,这套胎就变成了经历23圈折磨的废品。

  开还是能开,只是速度会下降得很快。

  当然,最主要的是,那时候的爆胎风险非常大,吴轼也不能在维持速度的情况下完全控制爆胎风险。

  而无法维持速度,爆不爆胎的后果几乎一样。

  简短对话之后,策略组们开始计算最后的可能。

  假设罗斯伯格30圈换上新软胎,两人一圈的秒差会是多少?

  最后的结论是至少1-2秒。

  出场圈不够稳定。

  再假设吴轼换上新软胎,能够拉多少秒差?

  差不多也是这个答案。

  策略组意识到,吴轼必然需要先进站才有一丝可能。

  利用新软胎尽可能的拉开差距。

  先出来一圈,就有多跑一圈的优势。

  只是吴轼进站,罗斯伯格肯定立即就会进站。

  到时候新黄大战,不又是前面新白的情况了吗?

  场上的变数在哪里?

  此时汉密尔顿依然领先,和第二名罗斯伯格的秒差达到了4秒。

  吴轼第三,和罗斯伯格秒差1.6秒,预计再过一圈就会多拉到2秒,和汉密尔顿秒差5.6秒。

  维特尔依靠一停策略,此时已经来到了第四,只是落后汉密尔顿高达28.5秒。

  也就是说,哪怕第三名的吴轼此时进站,出来后也是在维特尔前面。

  这些车手已经不再构成对前三名争夺的影响。

  此时第14的纳斯尔与汉密尔顿的秒差95.7秒。

  是唯一一辆可能会阻碍到换胎后前三人的慢车。

  可一辆慢车,影响不到大局,毕竟坐在里面的又不是拉导、科导这些人。

  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可规划来规划去,一切徒劳。

  在车里的吴轼,没有和乔纳森讨论多久,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他扭动了下方向盘上的不知名按钮。

  这个旋转刻度,意味着他要在这圈进站。

  而此时29圈刚刚过去大半,换上新黄,那就是要跑14圈的节奏了。

  罗斯伯格会跟吗?

  交给梅奔去考虑吧,他要在出场圈就拉出一段优势来!

  拉出冷胎最极限的一圈来!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不管几秒,总归能够阻挡几圈。

  因为是隐秘的紧急进站,所以车队都是到最后关头才开始准备轮胎。

  乔纳森让身边的工程师去盯着,别搞错轮胎了。

  “吴轼要进站了!”

  转播镜头给到威廉姆斯P房里,并同步给了托托一个特写。

  罗斯伯格领先吴轼,会被要求同步进站吗?

  等了大概5秒钟,梅奔没有TR传出。

  他们已经失去了决策机会,默认不再进站,因为此时再准备,已经来不及了。

  呼!

  片刻后,吴轼驶入维修区。

  “罗斯伯格在一停的时候比吴轼晚一圈,所以在二停也晚一圈也是合适的策略。”兵哥说道。

  “合适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好,如果吴轼出来会快很多呢?那么不是又要罗斯伯格去追了?”飞哥反驳。

  “那你需要去考虑,新黄胎能不能跑完剩下的比赛。”

  兵哥摇摇头,点出飞哥忽视的点:

  “通过刚刚白胎的较量,我们已经看出,罗斯伯格在轮胎新一圈的情况下,跑到后面已经无法轻松带开吴轼。

  “如果两者的黄胎同一圈换上,那么等到比赛要结尾的时候,罗斯伯格是不是会面临轮胎方面的问题?”

  飞哥笑着反问道:“那这么说,他们两人的争夺悬念还将持续到比赛结束吗?”

  “我可没这么说。”兵哥摆摆手,才回应道:

  “白胎的较量,是因为汉密尔顿的DRS,最后这套黄胎的较量,还会是这样吗?”

  两人虽然大致已经觉得吴轼只能第三了,可终究是自己国家的车手,在比赛结果正式出来前,谁都不想承认结果已经定下。

  咔嗤!

  2.8秒。

  59号威廉姆斯轮胎换好,哧溜一下驶入快速通道。

  新黄胎的感觉非常好。

  吴轼驶入赛道,大直道上肆无忌惮加速。

  “这圈的速度非常关键。”

  所有还在关注第二名争夺战的人都知道。

  现在的问题摆在梅奔这边。

  只凭借前两个计时段和部分小计时段的数据,他们能下定决心让罗斯伯格在30圈尾进站吗?

  滋滋。

  梅奔的TR响起:“尼科,轮胎的感觉怎么样?吴轼已经换上了新软胎。”

  滋滋。

  过了会,罗斯伯格在15号弯后的直道说道:

  “我感觉还可以跑。”

  “OK,我们将在下一圈进站。”

  罗斯伯格掐断TR,也没有理会为什么要在这圈能进站的时候说下圈进站。

  直到他看见汉密尔顿先进去了。

  心头一喜,这是车队腾出位置,让他全力Push?

  然而他冲过终点线十来秒钟,梅奔TR响起:

  “你需要全力Push,吴轼上圈比你快2.6秒。”

  “WHAT?为什么刚刚不让我进站?!为什么要我在外面多跑一圈?!”

  “抱歉。”

第249章 爆胎了!

  威廉姆斯这边看到梅奔先召回了汉密尔顿,顿时大喜过望。

  出场圈能够快上2.6秒,那么下圈快上3秒,下下圈快上3.5秒都有可能!

  因为在出场前几圈轮胎的状况是不断变好的,而车手对新轮胎的适应性也是在逐渐提高的。

  只是威廉姆斯不知道的是,吴轼的适应期远比其余车手短暂。

  所以要快上3.5秒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梅奔的无线电真有意思,这不是折腾罗斯伯格吗?”

  “对呀,这种事情为什么要说出来?”

  梅奔在TR里告诉罗斯伯格坏消息的操作令人无语。

  虽然,从车队运营和策略上来说,告知车手情况是必要的。

  梅奔异常的决策在解说们看来,是能够理解的。

  在进站前,吴轼和汉密尔顿秒差不到6秒。

  而吴轼一圈能够追回两秒左右,如果汉密尔顿晚两圈进站,出来后说不定就落在了吴轼身后。

首节上一节231/2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