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84节

  臧霸就算再跋扈,也没有明着对抗州府,举兵造反啊。

  徐刚刚还为刘备安定地方,恢复生产而感到高兴,现在就已经有些恼火了。

  在徐看来,刘备既然能筹集到开战的粮食,为何不先将钱粮用来恢复民生呢?

  再退一步,哪怕只是积蓄着以备荒年,也要比穷兵黩武强上百倍。

  臧霸不服,可以礼教之,贸然动兵,打赢了折损钱粮,打输了那对徐州又是一场兵火之灾啊。

  “那开阳那边战况如何了?”

  徐忍不住打断了古姜和吴征对刘封的吹捧,直接问起了主战场的情况。

  可惜的是,襄贲还在郯城的西边,中间还有条河流阻断,更别说这二三十里地根本毫无人烟了,消息哪有那么容易传递过来。

  再加上古姜和吴征地位低微,自然是一问三不知了。

  徐有些焦急起来,但表面上还是压住了急色,只是给了亲随一个眼神。

  亲随赶忙凑了过来。

  徐小声吩咐道:“去,让他们不许喝酒,吃饱喝足之后,我们立刻出发。”

  那亲随愣神了下,原本不是说好了今天不走了,好好休息一下的吗?

  怎么又要出发了?

  亲随本能的低声反问道:“府君,我们去往何处?”

  迎来的是徐有些气急的回答:“回郯城。”

  很快,徐一行人就吃饱喝足,然后浑然忘了刚才说要留宿的要求,留下整整八百钱,让古姜和吴征分给村民,然后就又掉头离开了。

  古姜和吴征无奈,只能按照东西的价值开始分钱。

  拿的最多的是古姜,他把县中长吏金睿赏给他媳妇的五斤腊肉全部贡献了出来,还搭上了半坛子水酒。

  虽然徐后来说了不许喝酒,可实际上众亲随和护卫的士族早就已经喝上了。这条命令最后也只是起到了让他们没有喝醉了的效果。

  其他村民拿出来了一些冬日野菜,腌菜之类的吃食,还有一些劣质水酒,也都分到了一些钱,顿时欢天喜地的散去。

  只剩下古姜和吴征后,两人面面相觑。

  记得刚才府君的态度,之前还是挺高兴的,可最后却突然冷了脸子。

  应该就是因为方伯平叛的缘故。

  古姜看看吴征,又看了看自己家,咬牙低声问道:“吴哥,您看这事……”

  吴征犹豫了片刻,也一咬牙:“这事你看着办,我喝多了,乏的慌,且先去睡了!”

  古姜很是感激:“吴哥,那我去了。”

  吴征摆了摆手,径自离开。

第112章 刘晔解困

  此后,古姜直接去了襄贲县,找到金睿后,将村子遇到府君,以及府君问话等一系列的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金睿闻言大惊,也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个亲信,让他赶紧去郯城报信。

  金睿特地吩咐亲信,去了郯城先找公子,如果找不到公子,就去找使君。

  不看见公子或使君,绝不许泄露此事。

  那亲信是得过金睿救命之恩的,自然一口答应下来,保证宁死也不会泄露机密,随后就往郯城赶去。

  虽然徐等人有坐骑,但徐本人坐的是牛车,虽然稳重,但速度却很慢。

  再加上大队人马行进速度慢,又要绕道过桥,所以反而被金睿亲信抄小路给反超了。

  金睿亲信后发先至,第二天一早,就进了郯城。

  此时,刘封早已离开郯城,带着昌赶往开阳前线了。

  找不到刘封的金睿亲信,只能求见刘备。

  门卫询问金睿亲信来意,可他却不能说,叫来傅士仁之后,也只肯说是有重要的事情要禀报刘使君。

  这要是承平年代,傅士仁恐怕早就把这人打出去了。

  但现在,傅士仁倒是多生了个心眼,进去跟刘备报告了此事。

  刘备听了之后,倒是挤出了时间,让人传他进来。

  看见刘备之后,金睿亲信也不拖沓,直接竹筒倒豆子,把金睿交代的事情全部细细说了一遍。

  刘备这才知道,徐要回来了。

  对于徐,刘备也是相当头疼。

  这人名气大,资格老,又素来有清廉能吏之名,更是徐州有数的名宦。

  就连陈登在徐的面前,都得自称晚辈。

  也就是陈登他爹和两个叔叔,能够稳压徐一头了。

  徐当时被罢免,是准备回海西养老的,结果途径郯城,被陶谦给极力挽留,更拜其为东海国相,治理自己所在的东海郡。

  实话实说,陶谦对徐与其说是器重,不如说是酬功。

  两人之前是有过多次合作的,徐也是坚定不移的支持陶谦。

  不论是二次讨董,还是联合反凉,徐都是陶谦的支持者,这种铁杆不重赏,以后谁还会支持你?

  演义里十八路诸侯讨董,是把陶谦等人算上的。

  可正史里,陶谦不但不是那个老哭包,还相当能打,野心更是大的没边。

  袁绍他们组织的第一次讨董,陶谦根本不屑参加,等他们拉胯了之后,他才单独又搞了个二次讨董,声势竟然丝毫不比袁绍、袁术那次的差。

  当时除了陶谦所在的徐州五郡外,还有豫州的汝南郡、沛国、鲁国、颍川郡、陈国、梁国、扬州的庐江郡、吴郡,青州北海国、兖州泰山郡,任城国,整整十六个郡国,声势如日中天。

  共同推举平灭黄巾军三大名将之一的朱为太师,要迎回献帝,重建朝廷。

  所以徐会如此支持陶谦,并非他是陶谦的嫡系,私臣,而是他认可了陶谦迎回献帝的主张,他忠诚的是大汉这个朝廷。

  这就决定了陶谦不可能给徐东海郡国的实权。

  陶谦虽然拜了徐为东海国相,却始终不肯放权,利用郡中长史、功曹等人架空了徐,让他毫无实权。

  可这并不影响徐在徐州的声望变得更高了。

  眼下刘备虽然身为徐州州牧,却也拿徐毫无办法,只能以礼相待。

  甚至因为陶谦的离世,还让徐拿回了不少东海国相的权力,刘备也是无可奈何。

  现在徐听说了开战的消息,就立刻要赶回郯城,这摆明了是要回来兴师问罪。

  可偏偏刘备不但拿对方没什么办法,还有求于对方。

  徐可是广陵大族,海西翘楚,家中素有两千石,在家乡地方上声誉极高。

  如果有徐的全力支持,刘备甚至可以兵不血刃的收复广陵。

  而如果徐抵制刘备,那整个广陵都可能反抗刘备。

  算算脚程,最迟今天下午就能见到徐,刘备的脑壳有点疼了。

  刘备赶忙将糜竺请了过来,详谈此事,希望糜竺能有解决的办法。

  可糜竺素来就无急智,这一时之间如何想的出办法。

  结果就是主臣二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就在刘备和糜竺大眼瞪小眼,束手无策的时候,近侍突然来报,说先前前往淮南成征辟刘晔的使节回来了。

  刘备同糜竺俱是一惊,前者开口问道:“那刘晔可曾应辟?”

  那近侍赶忙讨好的回答道:“回禀方伯,能蒙方伯相召,何等荣耀,刘晔先生自然是应辟了。”

  刘备闻言大喜,当即起身道:“刘晔先生现在何处?我要亲迎之。”

  刘备想起来自己曾听刘封说过,这刘晔足智多谋,且擅奇策,后来鲁子敬来了之后,也盛赞刘晔乃是宗室子弟,有王佐之才。

  眼下徐公问罪在即,刘晔却喜从天降,如何让刘备不欣喜若狂。

  “在正门外。”

  “我当亲迎之!”

  刘备说完之后,立刻着履奔行,朝着正门而去。

  此时刘晔早已经下了轩车,站在车架旁等候。

  却看见一个手长过膝,耳朵奇大,面容憨然可亲的大汉朝着自己奔了过来。

  饶是以刘晔的腹黑狡黠,一时之间也看的目瞪口呆。

  这是何人,竟敢在州府之中如此妄为?

  没等刘晔反应过来,这大汉已经冲到跟前,一把抓住了自己的双手。

  “子扬,你可让我等的好苦啊。”

  刘备抓着刘晔的双手来回安抚摇晃,借此表达自己的亲近之心和渴贤之意。

  “轩车早早出发,可却迟迟不见子扬身影,备寝食难安,担心子扬可会因备驽钝而不愿赐教。”

  刘备言辞恳切,态度真诚,饶是以刘晔的早慧成熟,都忍不住心生愧疚了。

  这刘玄德竟得人如此。

  刘晔实在是想不到对方竟如此重视自己,他忍不住低头想要回礼。

  这不低头还好,一低头就正巧看见刘备光着一只脚丫子,再一看,原来是刚才鞋履没有穿好,在跨越门槛的时候,一只鞋子给踹飞出去了。

  可刘备却是丝毫不觉得,冰天雪地的站在州府门外,只是一个劲的拉着刘晔的手叙说着期待之情。

  刘晔真的有被感动到了。

  刘晔这人,自视甚高,自恃才智超人,打小就不怎么看得起别人。

  能被他视为朋友的,也只有鲁肃和周瑜两人,可见其傲气。

  但也正是如此,自傲之人有时候就更容易上当,因为他们自信,对自己的判断格外相信。

  就像现在,刘晔虽只是初见,却断定刘备确实情真意切,被他所感动了。

  那刘备是在演戏吗?

  既是也不是。

  刘备确实因为刘封和鲁肃的推荐,对刘晔非常期待。

  而且刘备这个人,对有才能的人是非常能容忍的。

  这一点,刘备和曹操真就是精神上的兄弟。

  曹操对郭嘉有多好,刘备对陈登、法正就有多好。

  而郭嘉、陈登、法正都有相同的特征,足智多谋,不重礼法,快意恩仇。

首节上一节84/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