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7节

  刘备相邀,陈登自然一口答应。

  上门之后,在关、张、田、赵作陪下,众人宴饮作乐。

  陈登在宴会中丝毫没有士人的惺惺作态,反而举动随意,酒到杯干,没有半点架子,让一众武将很是心折。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都有些微醺之后,刘备朝着陈登说到:“元龙,今天请你来,是为了让你看一件宝贝。”

  刘备早和刘封沟通过了,曲辕犁这种东西,是瞒不住的,也没有必要瞒。

  与其藏着掖着,以后让本地士人盗版走,不如直接拿出来跟他们分享,用增加产量的方法,来换取他们能够积极的纳税服役。

  刘备本就宠幸陈登,有这好东西,自然是愿意分享给陈登的。

  只是碍于刘封的意见,这东西是刘封弄出来的,要是他蛮横的硬要告诉陈登,那伤了儿子的心可就心疼死他了。

  幸好刘封一口就答应了,没让他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刘封只是叮嘱刘备要拿这个多换点好处,可别被陈元龙忽悠几句就白送出去了。

  就算便宜了陈元龙,好歹也让其他士族豪强多交点税赋。

  刘封最后还着重提醒刘备,郯城县的州府仓库里都穷的可以跑老鼠了。

  现在徐州一穷二白,刘备也觉得日子是真的不好过。

  如果有机会改变一下的话,他也是非常乐意的。

  在黄巾之乱前,徐州一年产量约为两亿石,按照汉代三十税一的田税制度,官府可以征收约七百万石的粮食。

  可黄巾之乱之后,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曹操入徐,更是打的彭城国几乎化为白地。

  徐州总共五个郡国,琅琊郡在臧霸手里。从陶谦时代开始,臧霸的琅琊郡就已经不但不向州府输送钱粮,还反过来要州府补贴军费了。

  广陵郡则在东平寿张人张超张孟高的手里。

  虽然他现在人不在广陵郡内,带着部曲跑去兖州帮着他哥哥张邈造曹操的反了。

  可被张超委任代理郡事的袁绥却态度中立,并没有承认刘备,到目前为止也没主动向刘备示好过。

  至于彭城国,在曹操的兖州军烧杀掳掠下,已经是一片废墟了。

  最后剩下的就只有东海郡和下邳国两个郡国。

  东海郡的西边也被打烂了,根本收不上粮食,北边的几个县则是被陶谦所表的东海郡郡守,徐州的本土军阀,臧霸的盟友昌所占据,而东边的几个县则是糜家的自留地。

  能够收到税赋的,恐怕也只有南边的几个县,以及指望糜家肯给面子,多少交点钱粮了。

  唯一的税收大户就是下邳国,这里经历的战火相对较少,保存比较完好,本身就是徐州人口最多的一个郡国,下辖整整16个县,是彭城国的两倍。

  人口也高达六十多万,原本仅次于没有经历战火的东海郡。

  而现在,则已经是徐州内毫无疑问的第一大郡了,还有着很多的税收潜力。

  陈登正是下邳淮浦人,陈家是下邳士族之首,这已经不是地头蛇了,简直是地头龙的存在。

  只要他肯出面协调,下邳的税赋就不会出任何问题。

  这也是为何刘备刚从陶谦手里接过徐州,就想把州府治所从郯城县迁往下邳县的根本原因了。

  因此,就刘备的本心,也是很希望能够陈登出面,尽量为他说服本地的士族豪强能多交点税的,否则今年州府收来的粮食连本部兵马都养不活,那乐子可就大了。

  对于刘备的请求,陈登二话不说,直接一口应允了下来,根本没提任何条件。

  更让刘备感动的是,陈登不但答应了为刘备去催收下邳的钱粮,还反过来给刘备吃了定心丸。

  “明公不必忧虑,下邳士、民皆忠君爱国之辈,必耽误不了税赋。下官斗胆在此担保,今年下邳秋收,至少可向州府输送三十万石粮食。但请明公放心,此事如有差池,唯登是问。”

  刘备大喜,感动的忍不住走到陈登跟前,握着对方的手:“元龙,这叫我如何感激是好。”

  徐州和平时候,官府每年可入七百万石粮食,但扣除州郡县乡亭各级官员的工资,执政的开销后,真正能够结余下来,输入中央的,其实不过才一百五十万左右。

  以现在徐州的情况,下邳国能供给州府二十万石粮食,就已经是对他刘备忠心耿耿了。

  没想到陈元龙居然敢打下包票,要供三十万石给州府,这让刘备喜出望外。

  就只凭这三十万石粮食,刘备就足以养兵了,这意味着他徐州州牧的位置算是真正坐稳了。

  这让他如何不对陈登感激涕零。

  “明公何以言谢,此事本就是下官分内之事,当不得明公如此嘉奖。”

  陈登慷慨激昂:“下邳士、民皆视明公如父母,才会如此竭尽全力,报效州府,可见下邳士、民对明公的一片殷殷厚望。”

  “前日里,登曾向明公建言,劝说明公可将州府迁往下邳,如此可省去输送之靡费,又能得下邳士、民死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不知明公考虑的如何了?”

  陈登固然是徐州的名士,但他更是下邳人,当然更希望刘备能把州治迁往下邳。

  毕竟下邳在徐州一直都是千年老二,东海郡才是州府所在,东海的名门大族才是徐州的翘楚。

  陈家能和东海郡士族抗衡,完全是因为陈家出了一任名太尉陈球,不但学识渊博,更牺牲在铲除阉宦的第一线上。

  在东汉,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这给陈家加了太多的分数。

第29章 元龙,备给你看一件宝贝

  在东汉,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这给陈家加了太多的分数。

  陈和陈球的几个儿子,都不约而同的升到了郡国太守国相这种两千石的实权位置上,肯定是享受到了陈球的遗泽。

  另一方面,东海郡眼下也确实不如下邳国安全。

  这里西边已经是一片白地,北边又有背靠割据郡县,手握重兵的臧霸和昌,这都是敌友不明的势力。

  下邳国相比起来,确实要安全上许多。

  当然最重要的,却是陈登意识到时代变了。

  虽然汉廷尤在,但陈登却敏锐的察觉到时代已经进入了乱世。

  乱世之中,兵强马壮者才能自保。

  如果是和平时期,陈登姑且不说,其他徐州本地的士人们自然是希望刘备这种边疆武夫有多远滚多远,生怕他们骚扰乡里,洗劫地方。

  可现在,得对武夫换一个态度了。

  陈登以及下邳士族并没有强壮的兵马,那么他们势必要拉拢武人以自保。

  这也是源于此时的士族还不清楚自身所具备的巨大能量,他们完全不清楚以他们的钱粮底蕴和号召力,可以轻而易举的拉起来一支庞大的军队。

  所以,刘备、吕布、孙坚这样的边疆武人,才有机会参与到东汉末年这场绚烂的群雄争霸中来。

  而眼下,刘备就是陈登以及陈家、糜家等徐州士人选中的合作对象。

  因为刘备不但比较能打,而且还有仁厚的名声。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仁厚就意味着不会对地方敲髓吸骨,也因为着不会做没底线的事情。

  既然这样,那陈登自然更希望刘备能带着他的兵马直接驻扎到他家里去。

  同刘备比起来,曹操眼下的名声可就臭大街了。

  曹操的兖州之变,原因非常复杂,有曹操本人和兖州本地士族的分歧,也有兖州连年征战,士族朝不保夕的恐惧,更有曹操提拔颍川士人和宗族来压制兖州本地士族过大的权柄所产生的矛盾。

  可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曹操对兖州地方的盘剥过度。

  曹操对兖州的盘剥是非常沉重的,这并不是说曹操掠夺民财是为了自己享受奢侈的生活,而是因为他要活下去,他想要带着兖州士民在这乱世活下去,更想要能壮大自己。

  大家看史料能发现,从曹操192年下半年接手兖州开始,就连年战争,而且打的还都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大战。

  曹操接手兖州的契机就是兖州刺史刘岱惨败,身死道消,而那一场战役,就是刘岱输给了进入兖州掠夺的百万黄巾军。

  因此,在曹操当上兖州牧之后,首当其冲的就要与兖州百万级别的黄巾军大战一场。

  好容易打赢了,还没喘口气,又迎来了陶谦联军的偷袭。

  艰难的打退了陶谦、刘备、单经,结果屁股都没坐热,袁术又来了。

  等到曹操辛苦的击败袁术,把他赶跑,还没来得及追击扩大优势,隔壁徐州的陶谦又觉得自己行了,再一次组织贼寇联军,带着阙宣、臧霸就想要找曹操报仇雪恨。

  这短短的两年里,曹操光五万人以上的大战就打了四五场,这所需要的钱粮补给早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幸好这是在兖州境内的本土作战,不需要太长的补给线。

  否则曹操就是把兖州搜刮到天高三尺也凑不齐足够的钱粮。

  可即便如此,需要的钱粮也是极为恐怖的数量了,而这笔海量的钱粮唯一的出处就是兖州赋税。

  刘封个人认为,正是这沉重的赋税压迫,才是真正导致兖州士人受不了曹操的根本原因。

  毕竟兖州的政治斗争,才处于刚开始,荀到兖州都没满两年,更别说其他颍川士人了。

  因此,兖州的政治斗争,远远没到本地人需要掀桌子的地步。

  真正让本地人掀桌子的,是曹操不断的洗劫他们的钱粮,割他们肉。

  这可是切肤之痛,没有长远远见的士族怎么可能忍的了?

  事实上能忍耐两年多才在曹操二度征伐徐州的时候跳反,已经是兖州人顾全大局,对得起他曹孟德了。

  同样,有了曹操在兖州这样现成的例子,徐州士人挑选合作军阀,就很看重仁德了。

  这也让刘备脱颖而出,捡了这么一个大漏。

  而徐州士人也确实没看错刘备,刘备虽然第二年就丢了徐州,可他主政的那一年,轻徭薄赋,不惹事,也不怕事,完美的让徐州士人感到非常满意。

  这个时代的士族,普遍都是守户之犬。

  什么样的军阀最让本地士族满意?

  那就是别惹事,太太平平的,轻徭薄赋,尽量用最少的钱维持基本的防御力量。

  想要让他们帮你打出去,扩大地盘?

  那也不是不行,但你得先给士人们好处,给了好处,他们再投资你。

  即便如此,一旦出师不利,这些士族说不定就立刻怂了,翻脸撤回投资都不奇怪。

  因此,在徐州士族们眼里听话懂事又仁厚的刘备,丢掉了徐州之后,依旧在徐州声望极高,轻易就能聚众万人,让吕布晚上睡觉都睡不好了。

  眼下,陈登早就说服了下邳士人。

  他们一致公认,为了刘备那好几千既能打,又仁厚的兵马,下邳的士绅豪强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钱粮。

  可刘备的反应却有些不对劲,他先是沉默了一下,随后缓缓摇了摇头。

  在陈元龙有些不解和失望的眼神中,刘备解释道:“元龙,此事重大,东海郡也不稳定,如果此时将州治迁往下邳,恐失东海士人之心啊。此事容我细细思量,还请元龙再多给我一些时间。”

  陈元龙虽然有些失望,但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况且刘备的话说的也很实在,这时候将州治迁走,东海士族肯定要骂娘的,要知道昌可就在北边虎视眈眈呢。

  于是陈登决定暂时偃旗息鼓,打算另找一个好时机再劝刘备一次试试。

  刘备虽然推诿成功,但却莫名的有了一种理亏的感觉,赶忙转移话题起来。

  “元龙,备给看一件好宝贝。”

第30章 刘家当大兴

首节上一节17/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