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41节

  数个月前,孙策从袁术那求来自己老爹的部曲,赶到厉阳帮助自己舅父和堂兄的时候,第一次大规模渡江猛攻牛渚,就是其姑姑献的计策。

  当时孙策受困于船只不够大,也不够多,无法运送攻城器械过江,为之而苦恼发愁的时候。孙策的姑姑,也就是徐琨的母亲,向他献策说可以以芦苇捆绑为筏渡江。

  载人者可自行划桨,载攻城器械者可捆绑与船只之后。

  孙策闻言大喜,依姑母之计行事,果然过了大江,只是可惜最终苦战数日,依旧没能攻下牛渚,为樊能、张英所败,不得已又退回了厉阳。

  当时虽然计策不成,可此时却是可以故技重施。

  这便是著名的玉印换兵甲,芦苇渡长江。

  如此一来,最大的两个难题就都解决了。

  一时之间,大帐中有些安静。

  在座的诸人,除了桥蕤外,其他都是孙家自己人。而包括桥蕤在内,在场的所有人都很关心孙策的安全。

  因为大家这一番听下来,不得不承认伯符此计相当用险,可也的确有很大的成功概率。

  以四千精卒袭丹徒,还是太险了。

  “伯符,不妨改变一下计划。”

  孙贲第一个开口,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江都城虽小,但藏匿一两千人还是做得到的。我们可在江都留下六千人,其他人尽皆回去厉阳,然后给牛渚施加压力,逼迫刘繇将抽回丹徒的兵力重新调往牛渚。如此一来,我料丹徒最多只有两三千人,不足为虑。”

  说到这里,孙贲停顿了一下,有些犹疑的补充道:“只是你动手之后,两三天内,只怕是不会有任何增援的。”

  吴景有些反对:“不行,我还是觉得太过危险,伯符身负孙家重望,如何能情赴险地?”

  孙贲看见吴景反对,也不争辩,只是重新沉默了下去。

  孙策沉默不语,倒不是对孙贲有意见,而是在心中权衡孙贲的改良和自己的原本到底哪个更好。

  思考良久,孙策不得不承认,孙贲的建议是正确的,确实是孙贲的改良版更好,成功概率更大,而且对自己也更为安全。

  毕竟一旦失败,在一万人的追捕下逃过大江,和在数千人的追捕下逃跑,自然是后者更容易一些。

  况且改良版,孙贲他们还要冒险过江强攻牛渚,给牛渚防线施加压力,以促成刘繇尽早把精锐调回前线,这也是个危险的活计。

  桥蕤和徐琨则看着孙策,等着他做出决定。

  他们俩对孙策比较服气,徐琨还好一些,曾经跟着孙坚南征北战,眼光格局还大一些,而桥蕤则是干脆的把孙策当主帅看待了。

  “舅父,堂兄所言,正合吾意。”

  孙策站起身,俯视在场众人,俊美的容貌露出一个自信的笑容:“舅父、堂兄、表兄,盛德,我意已决,不必再劝。我孙家于江东世有遗泽,江东士、民皆有归附之意,只要我能成功渡江,占有丹徒,必蜂拥来归。”

  孙策缓缓转身,看着帐外,留给众人一个深邃的背影,和一句淡淡的余声:“我孙家,是时候告诉江东,他回来了。”

第154章 落荒而逃

  江都的袁术军在休整了七八天之后,在徐州军和扬州军的密切监视下,竟然开始退兵了。

  最先走的就是桥蕤部,残存的五六千人开始第一波撤退,同时离开的还有各部的伤员。徐州军还客气一点,只是出动骑兵观察。

  扬州军那是彻底不装了,小船就跟在船队的屁股后面,甚至偶尔还敢靠近观察一下船队的吃水线,以及窥探船上的人员。

  这要放在以往,袁术军哪里受得了这个气。

  可第一批撤退的桥蕤部已经士气全无,死气沉沉的,也就随他去了。

  得是不饶人的扬州军更来劲了,摇着小船,一路尾随,跟着桥蕤部就去了厉阳。

  从这之后,袁术军开始不断撤兵,每次撤走几千人。

  很快,江都这边就只剩下了三四千人。

  这个数字是徐州军和扬州军分析和推测出来的数字,又加以情报辅佐,大致上不会有什么差错。

  而且江都城就那么小,也藏不了什么兵马。

  就算多出来一两千人,又能有什么用?

  三万人都打不过人家徐州军一万人,难道指望着一两千人反杀徐州军,这不纯纯奢谈吗?

  在看见袁术真的撤兵之后,长江沿岸重回和平,重心也从江都、丹徒一线转回了厉阳、牛渚一线。

  刘繇在众多谋士的建议下,也开始将前线抽调的精锐遣回牛渚防线,以防止袁术偷袭牛渚。

  果然正如同刘繇等人预料的那样,厉阳的袁术军果然没有老实多久,偷偷的发动了一波大型攻势,出动了整整两万人,偷袭牛渚。

  好在牛渚防线依旧坚固,樊能、张英诸将也未有麻痹大意,成功的打退了袁术军的偷袭。

  刘繇庆幸不已,同时开始抽调丹徒的兵力增援牛渚,毕竟对岸的援军很可能有两万五千到三万五千人之多,牛渚才区区一万人,兵力差距之大,让人实在难以安心。

  援兵到达之后,牛渚防线也稳定了下来,对岸的袁术军眼见牛渚防线固若金汤,无机可乘,也就重新消停了起来。

  乍一看,仿佛整个江东都重归平静,各方势力转而要休养生息了。

  徐州军内部,也因为江都的问题而开过一次会议。

  要不要利用暗道的事情,夺回江都。

  老实说哪怕是刘封在这个问题上,也依旧有些摇摆不定。

  目前来看,袁术军是有放弃广陵的意思了,否则不可能只留下几千人,大军直接回家了。

  这几千人守个江都,只能是谨守有余,进取不足。

  既然不能进取,那保留这么个江都小城,又有什么意义?

  江都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立足点,在广陵打开一个缺口,进而图谋广陵城市,乃至于广陵郡,退则稳住堂邑诸县。

  现在袁术军一退,堂邑等县纷纷给徐州军送来贺表,俨然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

  广陵城下一战,徐州军以少敌多,背靠城池主动出击,一战击溃袁术军一部的战绩此时已经充分发酵。

  袁术军主力撤军的消息无疑更是证明了前一个消息的真实性。

  这样一来,除了江都以外,堂邑、舆县、海陵三县可就彻底慌了。

  前面骑墙有多爽,这一刻心里就有多慌,更别说他们前面在骑墙中更偏向袁术军一些了。

  堂邑三县赶忙派出使节,来广陵县城探探徐州军口风。

  刘封直接表示不计前嫌,虽然这些县城当初观望骑墙,没有直接站边徐州军,但刘封表示这也是能理解的。

  只要今后服从州府,老实纳粮,徐州军可以既往不咎。

  于是,这几个县搜刮县仓,凑了十一万钱,六百石粮,还有几十口猪羊给广陵城送了过来,让刘封全部犒赏给了徐州军。

  对于江都,众人都想要收复,一来可以统一州境,二来也能形成完整的防御纵深。

  否则,广陵出城二十里,就是敌人家的地盘,这怎么看都不安全。

  可真要动手,大家又有些不甘心。

  袁术大军都撤走了,现在去动江都,攻城既麻烦又危险,更重要的是,还容易把袁术军又给吸引回来,这不是给扬州军做挡箭牌了吗。

  更重要的是,袁术军只留下了三两千人,怎么看都不像是死守江都的样子。

  说不定再过段时间,对方甚至会主动放弃了江都。

  毕竟对于袁术一方来说,江都也是孤悬于外,陷入重围之中的孤城。

  若是军力占优,那自然是开疆拓土的桥头堡,可现在被徐州军花式吊打,那可就摇身一变,成了自寻死路的绝地了。

  商量到最后,还是觉得先稳一手,暂时不去碰江都了,反正有暗道在,且等等北边消息,也不知自己家老父打的咋样了。

  况且袁术说不定还真就放弃江都了,那徐州军可不就赚到了吗?

  就在各方都以为天下太平了之后的一天晚上,江都城城门突然打开,人衔枚,马裹蹄,从水门中推出来大量的芦苇筏子,上面站着战马的,绑在小船后跟着,上面站着士卒的,则自己划桨。

  数千人马,悄无声息的从江都出发,横渡大江。

  丑时时分,在对岸的丹徒城内,也有一伙豪侠聚拢在一起,要干一票大事。

  这些人聚集在紧靠着丹徒北门的城门附近的民房内,各个身材健硕,神情凶狠,都是乡间的恶少年或游侠儿,此时被一个魁梧壮汉聚拢在此处。

  此时天色远没有发亮,可这些豪侠却都已经起床,一个个神情兴奋,一边吃着昨天晚上就准备下来的冷饭,一边却又压低着声音小声讨论。而在他们的身边,则摆放着各自的武器,显然等天亮之后,要干的大事可不是什么正经事情。

  随着天色渐渐明亮起来,丹徒城的城门缓缓打开。

  里面的人要出城办事,外面的农人则要入城出售蔬菜瓜果。

  这看起来像是平静如常的一天之始。

  远处突然来了一支商队,引起了守城郡卒的注意。

  不过这些郡卒倒不是有了什么警惕,而是眼睛发光,只觉得是今日有了好生发。

  城门关卡并不像后世电视剧里那样,就直接设置在城门口,这一旦出了变故,城门哪里来得及有反应。

  毕竟悬门这种东西,只有重镇才有设置,丹徒这小地方,虽然靠海,却连护城河都没有,自然不可能会有悬门了。

  因此,城门关卡是设置在距离城门一百米处,所有人员要经过这里的检查,才能进城门。

  商队靠近之后,老老实实的停下脚步,排起队来。

  老郡卒看着深邃的车辙,眼睛里越发明亮起来。

  就在商队快要接近关卡的时候,最前面的一辆马车突然失控,马匹猛的发狂起来,朝着关卡猛冲而过,直朝着城门而去。

  车上马车夫一边拉着缰绳,一边大喊快让开。

  商队一看,赶忙疾驰出两个骑士,一左一右,分别绕行,想要抄到马车前方帮助车夫一起控住疯马。

  城门前的郡卒顿时一哄而散,让开到城门两边。

  一个月就这么一口饱饭,谁敢不要命了去阻挡发疯了的车马。

  却不想车子竟然在城门洞里停了下来,那两个骑手反手抄弓,竟然朝着城门边的郡卒们射击起来。

  城门内的几个郡卒猝不及防之下,全部中箭倒地,毫无反抗之力。

  城门两边的郡卒们则赶忙寻找掩体,一边大声示警。

  “敌袭!是敌人!”

  “快关城门!”

  扬州军的其他郡卒们这才反应了过来,原来来的不是商队,是敌人。

  一边大喊提醒战友,一边想要抱团逃回城内,关闭城门。

  那两个骑士刚一发作,城内城外都同时发动。

  远处扬起大量的尘土,显然是有敌人来援,商队的人马也纷纷抽出藏匿在车上的兵刃,杀散关卡的郡卒后,直扑城门。

  城里本来涌出许多郡卒,想要增援城外,同时把城门洞内的那辆马车给抬走,好关闭城门。

  可就在这时候,城内县是各处着火,让郡卒慌乱迷茫,以为敌军已经进城。

  同时,城门口又突然杀出了几十个豪侠,这些人里应外合,将城外的商队给迎了进来,一百多人就依托着城门进行防守,根本不是区区几百名郡卒所能攻破的。

  等到远处的大军赶到时,郡卒一哄而散,至此,丹徒县成功易手。

  见如此轻而易举的拿下了丹徒,孙策顿时大喜过望。

  他一扫在广陵所受的闷气,豪情大涨道:“给厉阳去信,让他们火速赶来增援,我要拿下曲阿,活捉刘繇。”

首节上一节141/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