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31节

  贾习和贾逵虽然厌恶外面的嘈杂,却依旧自顾自的说着话,直到院外嘈杂声响到了极致,同时一人高声大呼起来。

  “贾公可在家中?”

  贾公?

  贾习和贾逵面面相觑,这是来找自己的?

  能被称为贾公的,自然只能是贾习,而不可能是贾逵。

  可又有什么人会来找自己这么个老儿的呢?

  贾习从席位上站了起来,贾逵自然紧跟着也起身。

  两个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透过篱笆墙一眼就看见院子外的轩车。

  贾习可是识货的,年轻时也曾经在郡中担任过长吏,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州府征辟贤士的轩车。

  只是不知这轩车为何会来自己家门口。

  难道是来征辟自己的?

  贾习忍不住有些激动了起来,可转念一想,自己都已经年过五十,虽然也攒下了勤恳忠实,爱惜百姓的名声,可这名声又有什么用?

  那州使站在院门外,看见贾习和贾逵之后,冲着他们行了一礼,态度谦和的询问道:“请问尊驾,可是平阳贾氏贾习贾休元。”

  贾习这才确认,对方竟然真是找自己的。

  于是,贾习赶忙和贾逵两人打开院门,将对方迎了进来,这才自我介绍道:“在下正是贾习,不知尊驾是何人也?”

  那州使自我介绍道:“贾公,外臣乃是徐州州牧刘玄德之使,久闻休元公之美名,才干卓著,特领方伯之命,前来征辟先生为文学从事,还请先生莫要推辞。”

  “这……?”

  贾习有些懵了,徐州州牧?

  这里可是司隶啊。

  这征辟未免也太远了吧?

  东汉的征辟一般主要是集中在州内,偶尔也可以征辟邻州。

  可像刘备这样直接跨越了整个豫州,征辟到司隶来的,这还是非常少见的,但越是如此,倒是越显得诚意十足了。

  “将礼物奉上。”

  州使对着身后的州吏们吩咐了一句,随后三四个州吏从后面的牛车之中取出诸多的财货,有金饼,铜钱,绢帛、素罗等等,价值当有五万钱上下,可谓是相当重的征辟之礼了。

  原本准备的礼物只有五千钱,是刘封特地做主,加到了五万钱,毕竟这征辟的可是大汉贤良,父子三代曲线救国,儿子之勇,临阵斩杀高贵乡公,殄灭曹魏,孙女之智,以一己之力祸乱晋廷,摧破大晋,堪称满门忠烈。

  其实客观的说,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汉末家族发展脉络。

  贾逵有德行,有能力,爱护百姓,重视民生,忠诚国家却并非忠汉。

  到了儿子贾充那,依旧有手腕有能力有才干,却自私自利到极致,只求自己飞黄腾达,他人和国家如何,与他何干?

  至于孙女贾南风,这简直是又蠢又坏又烂的典范,德智体全面负分,已经不能算是一个人了。

  不过平心而论,贾逵当真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而且才能卓绝,却始终因为家世、门第以及性格等诸多问题,到死都混不上一个州牧更别说中枢重臣了。

  这也难怪贾充会极端到直接跳反到另外一个尽头。

  倘若曹丕、曹睿父子俩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不要太过用人唯亲,给贾逵一些机会。说不定贾充都能变成国之干城也不一定。

  毕竟历史上可是有过太多先例了。

  日后被司马光的不世巨著资治通鉴中评价为君明则臣贤,君昏则臣佞的裴矩,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

  不过这个时代里,贾逵如果真被刘备征辟去了徐州,贾充也就大概率不会出生了。

  “这……。”

  饶是贾习出身大族,行事清廉,也为这份厚重的辟礼所震惊。

  以贾习观之,这恐怕有往常辟礼的五倍之多了。

  没错,确实是五倍。

  河东乃是司隶,是属于中央直辖的,司隶的士族和河南的士族,构成了大汉权贵阶级的顶层第一档,而且经济繁荣,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交通发达。

  征辟的礼金,往往是其他边缘州郡的一倍甚至是数倍。

  刘封特地增加了十倍的辟礼,到了贾习眼里却只剩下五倍了。

  不过若是拿去幽州、凉州,那这估计能变成几十倍的重礼。

  “贾公,不知您的贤孙贾逵先生可在?”

  州使冷不丁又说出了一句让贾习和贾逵为之惊愕的话来:“方伯之子曾听闻贾逵先生在妻兄家的趣闻,钦佩先生的豁达,更听说先生有从军立功平天下的志向,特意向方伯举荐先生。故此方伯也想请贾逵先生同往。”

  贾习和贾逵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震惊。

  “州使远道而来,还请休息一晚。”

  贾习也不提征辟的事情,只是取出钱来,让周围的邻人和族人帮忙去采办酒肉,招待徐州使节。

  州使也明白,贾习、贾逵他们是还没有下定决心,也不催促,只管休息去了。

  贾逵先忍不住问道:“祖父,这刘徐州的征辟?”

  贾习之前并不知道谁是刘徐州,听了州使介绍才知道,原来是刘备去了徐州,接受了陶谦的临终委任,接手为徐州州牧。

  刘备这个人,贾习之前倒是听说过,是大儒卢植的弟子,而且还和颍川陈家关系很好,算得上是颍川陈家的半个故吏。

  其实仔细说起来,陶谦都不算是第一个让位给刘备的人了。

  陈纪当年在平原国,可是十分欣赏刘备的,不但培养提拔刘备,到最后跑路回家的时候,索性直接把平原相的官位都让给了刘备,这才是真正的让位第一人。

  贾习将刘备的出身和经历同贾逵说了一遍,听的贾逵眼睛都亮了。

  尤其是听说刘备身边的心腹爱将都是出身寒门时,贾逵忍不住想起了自己。

  这简直是为自己贴身而造的主公啊。

  只是,徐州实在是太远了。

  其实也正是因为徐州距离太远,刘封担心贾习和贾逵因为留恋乡土而拒绝征辟,才下了如此之多的本钱。

  别看贾习已经老了,可就冲他能够熟练教学贾逵兵书数万言,可想而知他的学识有多厉害。

  事实上,他教出来的贾逵也确实是军事奇才,只可惜曹魏没有给他机遇,发挥他真正的才能。

  况且刘封记得,贾习最早也是208年之后去世的,因此赤壁之战时,所有史料都没有贾逵的身影,大概率就是他去为祖父守孝去了。

  如此一来,贾习也有足足十三年的余热可以发挥,况且有华佗在,说不定还能再延长一些寿命,哪怕就请贾习来当军事教官都是极好的啊。

  因此,刘封才会建议刘备直接爷孙打包一起要了。

  “你当真想去……”

  贾习话只说了一半,就说不下去了,因为贾逵眼睛里的火焰已经回答了他的问题。

  别说贾逵了,就是贾习自己早已经心灰意冷的胸腔也变得有温度起来。

  “好吧,那老夫就陪你过去看看。”

  *********

  此时的江都,袁术的使者长史杨弘亲自前来前线传达袁术的命令。

  按照袁术交代的内容,杨弘先是训斥了孙策一番,严厉批判他不该擅自弃城撤退,而是应该坚守广陵,以待援军。

  不过批评的最后,却是又转为安抚道,只要孙策能够攻下广陵,广陵太守的职位就会交给他。

  孙策冷笑不言,摆明了就是一副不信的态度。

  要知道就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袁术还在跟孙策保证,只要拿下庐江,就封孙策为庐江太守。

  可结果呢,孙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好容易打下来庐江,把江东陆家往死里得罪了,等来的却是袁术又食言了。

  这一次孙策打定主意了,不见兔子不撒鹰,毕竟这时候的孙策可比半年前要硬气多了。

  围攻庐江那会儿,别看孙策是大军统帅,手底下几万大军,可实际上那都是袁术的军队,只是暂时交给他指挥。

  哪怕桥蕤、张勋都对他非常钦佩,心悦诚服的被他指挥,那也是他孙策能力强,魅力高。

  并不是真对桥蕤和张勋有了指挥的权力。

  可呆在厉阳的这半年多,孙策手下的部曲已经膨胀了几倍之多,而且还都是精锐敢战之士,比起舅舅、堂兄是半点也不逊色。

  兵马越多,孙策的底气就越足,同时压力其实也悄悄的变得越来越大,更加迫切的需要一个养兵的地盘。

  广陵的确算是一个相当合适的地盘。

  也正因此,孙策才会星夜赶赴广陵,想要夺得头功。

  可现在情况却是变了。

  广陵不但被徐州军给拿下了,对方来的还是主力精锐。

  接下来要进入的是两军对垒的阶段,这可是比拼的真刀真枪,要付出的也是人命为代价。

  袁术如果不给出真金白银,他孙策就敢阳奉阴违给他袁术看看。

  吴景看看孙策,又看看孙贲。

  别看孙策现在风光的很,可这会儿的孙家族长其实是孙贲。

  不过孙贲的态度,吴景着实看不太懂,他既当了孙家的族长,却事事又对孙策容忍,这怎么看都挺奇怪的。

  倒是孙策这个外甥,现在是越来越能干了,打仗的水平确实是与日俱增,已经超越自己这个舅舅了。

  杨弘私底下跟他说了,这个广陵太守位置本来是为他留着的。

  现在孙策这么咄咄逼人,只能暂时先委任给孙策,让吴景不要介意。

  日后去了江东,丹阳太守的位置还是他的。

  吴景听了之后确实是有些不愉快的,不过这不快并非是冲着孙策,而是冲着袁术。

  吴景只觉得你袁术把我当什么人了?

  你几次三番戏耍伯符,大家又不是瞎子,可都看在眼里的。

  现在拿了我的太守去安抚伯符,然后再到我这里说嘴,你是觉得我吴景就是小肚鸡肠的人,会为了个太守之位而去和嫡亲的外甥争斗?

  当初孙坚娶吴景姐姐的时候,别说吴景不同意了,就是整个吴家都不同意。

  最后还是吴家大姐儿自己拿的主意,可惜她并不是真喜欢上孙坚,也不是她慧眼识人,认出了孙坚是英雄。

  吴家大姐儿只是迫于孙坚所带来的压力,为了保全吴家和弟弟吴景,不得不嫁给了孙坚。

  所幸孙坚对吴氏是真的好,连带着对吴景这个小舅子也是相当看重,一直带在身边,悉心提点,传授战阵技艺。

  吴景从内心里渐渐的开始接受这个姐夫,发展到感激这个姐夫。

  况且跟着这个姐夫之后,他们还找到了袁术这个大靠山,一个个当上了校尉,代理了将军,甚至出任了太守,刺史。

  就在吴景以为孙吴两家会越来越好的时候,姐夫却突然死了。

  吴景当时是真觉得天塌了。

  不过现在来看,伯符倒是越来越有出息了,和姐夫是真的像啊。

  长史杨弘有些头大了,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孙策,可孙策摆明了消极对抗。

首节上一节131/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