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17节

  “徐州军确实没来。”

  吴洋咽了口口水:“可州府那边来了个使节,要见您。”

  “什么?”

  温城脸上的肥肉颤了颤,这时候派使节来,还能有什么事。

  不就是要劝降吗?

  温城颤颤巍巍的问起吴洋的意见:“广义,你如何看此事?”

  吴洋吴广义摇了摇头:“城中不过县卒六十人,青壮也仅一两千,就算动员起来,如何能挡州军一击。”

  温城有些犹犹豫豫道:“那广义你的意思是……降了?”

  吴洋哪里肯背这种锅,当即摇头道:“洋乃是县尊下吏,自然以县尊为马首是瞻。”

  他可是高邮县人,万一降了之后,徐州军烧杀掳掠,那他还怎么在本地待下去?

  反正温城是个流官,迟早是要走的,这锅他不背谁背。

  吴洋紧盯着温城,言之凿凿道:“县尊当早做决定,以洋观之,县中气氛很是紧张,若是有人到时候先开了城门,县尊可是要被刘使君问责的。”

  这话一方面是在逼迫温城担负起责任来,另外一方面也是暗示了自己的态度。

  吴洋本人还是倾向于投降的。

  毕竟真打起来,死伤的都是父老乡亲,打烂的也是高邮地界。

  高邮距离广陵颇远,本就比较独立,如何肯替广陵人当炮灰。

  温城被吴洋逼到了死角,退伍可退,只能暂施缓兵之计道:“还是先请使节进来吧。”

  于是吴洋出外,将刘晔请了进来。

  刘晔刚一进堂中,就先声夺人。

  “县尊是要抵抗州府,反叛朝廷吗?”

  温城赶忙摇头:“尊使何出此言?”

  刘晔冷笑着逼问道:“倘若不是反叛朝廷,我且问你,现如今刘使君官居何职?”

  “自然是徐州牧。”

  温城这点还是承认的,毕竟是前任州牧陶公所举,其实本地大部分人还是都认可刘备州牧身份的。

  “既知刘使君为州牧,那广陵如何不从州中之令?”

  刘晔几乎走到了温城的跟前,居高临下的望着他:“我且问你,汝县去岁支赋税,可曾输送州府?”

  “这……”

  温城心头一凉,那肯定没有啊,去年曹操都打到郯城外了,我这输送钱粮,那不是输送给曹兖州的了。

  可明着说没送也不行,于是温城眼珠子一转,直接甩锅给了袁绥。

  “长史不曾有令,我等自然是先输送至广陵郡治,然后一并送往郯城。至于为何郯城没有收到,尊使得去询问袁长史了。”

  温城越说越顺,说到后面索性开始表起了忠心:“本官对州府向来忠心耿耿,陶使君在时,本官还曾得州府考核第三。刘使君既继承陶公之志,本官定然全力支持。”

  听到这话,刘晔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下来,点点头,夸奖道:“县尊能如此想,实在是功莫大焉。”

  刘晔心里却是暗赞刘备敏锐,竟能准确的察觉到广陵南北的差异。

  南方如何还未可知,但广陵北方的诸县,确实要更亲近于州府。

  毕竟和刘备比起来,袁绥更是名不正言不顺,谁又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去帮袁绥抵抗数万虎贲?

  到时候损失的是地方自己,得利的是广陵。

  就算有县官想要抵抗,当地的士、民恐怕也不会让他如意的。

  先前刘备是个弱势方伯,别说广陵、琅琊这些形同藩属的郡国了,就是刘备所在的东海国里,不一样有曹豹、许耽、曹宏、田冉、王煜这些不受刘备控制的力量?

  那大家自然愿意听广陵的,毕竟可以少交不少税赋,又有广陵顶雷,这是何等好事。

  可现在不一样了,刘使君已经展现过自己的武力了。

  广陵北部这些个县令,没有谁认为自己能比骑都尉臧霸还能打,兵马更多。

  这时候传檄而定,何等顺理成章。

  温城倒是想中立,可高邮县的重要位置,如何允许你中立?

  这也是太过愚蠢,竟然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楚。

  刘晔顺势提出了要求:“既如此,县尊赶紧向州府递送文书,请州府派兵来驻吧。”

  “派兵来驻!?”

  温城和吴洋同时叫喊了起来。

  “自然是派兵来驻。”

  刘晔一副你们大惊小怪的模样,指着温城和吴洋道:“你们二人好生奇怪,使君即将南下,讨平不臣,高邮县地处要隘,南北交接,不在此处驻,还能去哪?”

  吴洋满是大汗,焦急的问道:“那高邮莫非会成战场?”

  “你在胡说八道什么。”

  刘晔呵斥道:“高邮南下广陵,尚有数百余里,如何会是战场。”

  吴洋、温城一听,顿时觉得有理,只觉得刘晔训斥的好。

  刘晔最后威胁道:“县尊,使君派我来,也是为了避免良善受到蒙蔽,大军到时,焉有安卵?只望县尊、主簿能尽早想清楚,到底是想做州府的忠吏,还是做外州的走狗。”

  “当然是州府忠吏!”

  温城还没来得及说话,吴洋先说了。

  反正他已经铁了心准备站在州府一边了,至少他是看懂了,如果州府出兵,广陵是根本没有余力来救高邮的。

  既然如此,那高邮反正,义无反顾,况且按照东汉体制,州牧已经有权力任免治下县令了,服从州牧,温城也是顺理成章。

  温城看吴洋都已经投了,也不再挣扎,当着刘晔的面就写下了文书,用上县章大印,派人立刻急送州府。

  刘晔看似咄咄逼人,可实际上对于温城、吴洋这样首鼠两端,并没有坚定信念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时候,他们反而会倒向看起来最强势的一方。

  刘晔正是利用了这个心态,直接快刀斩乱麻,解决了高邮县城问题。

  类似刘晔的情况在广陵北部各个县城上演,如预料之中的那样,北部的县城在各路使者或安抚,或利诱,或威逼之下,都表态愿意服从州府的命令。

  南部的县城反馈来的信息却截然相反,大部分的县城都两头哄,都在暗示只要广陵问题解决了,他们自然望风景从。

  刘备坐镇郯城,不断的收到刘晔、简雍、孙乾送回来的消息。

  此时徐州郯城,已经开始动员军队。

  南下广陵之战,刘备将会亲自挂帅。

  按照先前商量好的战略,刘备开始调兵遣将。

  由关羽率领本部人马绕道下邳国,前往东城,威胁庐江腹地和寿春,牵制袁术的部分兵马。

  此一路,关羽任主帅,调鲁肃任参军,并兼任东城县令,原东城县令暂调郯城另用。

  同时,曹豹领下邳国郡兵镇下邳城,另抽调两千下邳国由关羽指挥,一同进驻东城。

  第二路以赵云为先锋,田豫为次锋,分别进驻高邮县和平安县。

  刘备亲领中军,任刘晔为参军(暂缺未归),除本部部曲外,还有张飞所部、臧霸所部,刘封所部、牵招所部共一万七千人,随时整装待发,直扑广陵。

  以糜竺代理州务,徐、简雍、孙乾为辅,都五千东海郡兵,坐镇郯城,专责运送粮秣军械,支援前线,为预备队。

  曹豹都三千下邳郡兵,坐镇下邳,专责输送偏师粮秣军械。

  刘备命刘封所部与太史慈、周泰两部合并,以徐盛为主帅,太史慈为副帅,刘封为参军,作为先锋,沿水路先发,直驱广陵城下,接应刘晔。

  此次动兵,共计六个军,四个别部,共计三万一千人。

  五月中旬,田豫入驻平安县,接任平安县令。

  三日后,赵云入驻高邮县,接任高邮县令。

  又一日后,关羽进驻东城,窥视寿春东面门户阴陵县,同时威胁合肥以及全椒县、阜陵。

  徐州军的战略全面拉开,尤其是关羽所部,更像是一把利刃,直接捅进了袁术的腰眼里,牵制了对方大量的兵力。

  袁术一方也做出应对,遣大将桥蕤为主帅,张勋为副帅,统兵两万人,增兵厉阳。

  另遣大将雷薄,引本部人马四千人,进驻阴陵县,监视关羽。

  五月二十日,刘备在郯城誓师,督军南下,水路并进。

  仅仅七天,赶在六月前,徐州军先锋已达高邮县城。

  此时,广陵城中,也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阎象与刘晔同时来使。

  前者是受了袁术的命令,而后者则是得到了刘备的首肯。

  双方都来力争广陵这个点。

  原本阎象应该毫无悬念的得到广陵城的支持,可没想到,刘晔竟然成功说服了广陵豪强李章,以至于局势变幻莫测起来。

  李章乃是广陵第一大豪强,家中有部曲两千人,其弟李洛出任广陵功曹,在广陵的士族中很有声望,还同刘晔的父亲刘陶为好友。

  刘晔进了广陵城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去见袁绥,而是先去了李洛府上。

  听到刘晔来了,李洛很是吃惊,他并不知道刘晔已经应辟徐州,以为是故友之子前来拜访。

  他虽然不知道刘晔为何在这战乱关头来广陵,可总不好不见,也存了教训对方,让对方赶紧回家的心思,命下人将他带了上来。

  李洛刚一见到刘晔,还没来得及教训对方,刘晔却直接走到他身前一脸急切道:“世叔大祸将要临头,为何还不自知?”

  李洛登时大惊,也忘了刚刚要出口的训斥之言,赶忙问道:“贤侄何出此言?我自广陵城中安坐,哪有什么大祸临头?”

  刘晔抢上前道:“后将军昔日在南阳所做之事,莫非叔父不知道?”

  李洛恍然大悟,可随后又徒然一惊。

  被刘晔这么一提醒,袁术前几年在南阳干的那些破事,可就全想起来了。

  袁术在南阳各种搜刮,掠夺豪强,洗劫富户,硬生生把一个天下第一大郡,号为一郡抵一州的南阳郡变成了人间地狱。

  短短的三年间,南阳郡的人口竟然直接膝盖斩,从两百四十多万一下子缩水到六十万,州县残破,良田荒芜,遍地白骨。

  据说南阳那边的狼群已经成群结队,吃人肉吃的眼睛都红了。

  李洛昔日也曾拿这些消息说笑,指点袁术无治政之才,那是因为遭殃的是南阳郡。

  若是这种情况要发生在广陵,那么李洛可就心慌胆寒起来了。

  李洛磕磕绊绊的辩解起来:“后将军自入寿春之后,安抚地方,鼓励桑农,应该不至于重演南阳之事吧?”

  刘晔却是冷笑道:“世叔广陵城内金帛满仓,广陵城外田连阡陌,这一份家业,莫非要赌在后将军一念之间吗?”

  李洛脸色变幻,刘晔这话可算是说中他内心最担忧的事情了。

  作为广陵第一豪强,自然也是第一富户。

  袁术劣迹斑斑,就算不再骚扰地方了,可他在寿春可是没少逼迫富户交钱啊。

首节上一节117/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