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贤王 第43节

  好家伙……

  虞世南想过楚王问策可能会有麻烦,但是他想不到,竟是如此之大的麻烦!

  你个小兔崽子……你爹十六岁的时候还知道勤王护驾,您可倒好,如今刚满十岁,都开始搅动天下风云了!

  那可是整个关陇集团啊……

  可以说隋唐两朝,就是这几家世家门阀关起门来推举出话事人而产生的结果。

  如今可倒好……

  虞世南望着眼前的李宽,这竖子可能知道事情很严重,但他并不清楚事情到底严重到何种地步。

  “楚王,”虞世南第一次用一种威严的目光审视着李宽:“老夫且问你,你当真毫无反心?你的一切所作所为,只是想化解这场蝗灾,解救那些灾民?”

  “当然!”李宽瞪大眼睛:“我又不是我爹, 我大哥也不是我大伯,我做个楚王,挺好的啊,当然,”李宽想了想,末尾补充道:“如果能让我当秦始王,那就更好了。”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李宽相信,总有一天老爹会明白他的雄心壮志,让他如愿的。

  当然,再不济等大哥上位,自己届时再试试,也不是不行,对吧?

  “……”虞世南看着眼前这个连孙子兵法都学不进去的丈育王爷,心想可能真的是自己多虑了,毕竟这么个玩意儿,身穿皇袍瞅着都像反贼。

  但……这可是太穆皇后最疼爱的孙儿啊……

  那位给李宽留下来的“遗产”,虞世南仅仅只是通过前些天,窦师纶为了李宽而不惜和裴寂发生冲突一事来看,那份遗产,哪怕暂时只是露出来冰山一角,都已足够庇佑李宽一生无忧了。

  “楚王殿下,”虞世南看向李宽的神情很复杂:“老夫不明白,您已经有了八十万石粮食,加上朝廷筹措的六十八万石,这些足矣让关中百万之巨的灾民撑到明年开春,为何还要……”

  “虞师,”李宽此时的表情是前所未有的郑重:“本王粗略的计算过,这些粮食大约够一百三十万的灾民吃上半年,可眼下受灾的百姓,只有这么多?还有,这些粮食届时派往各地,途中的损耗怎么算?我且不说官员贪墨这事儿,咱们就当这些粮食途中不出现任何损耗:但我想知道,就这么点粮食,能不能做到在这场蝗灾之中,我大唐百姓不饿死一人?! ”

  当李宽的这个问题抛出时,就连虞世南一时之间也不知该如何作答。

  良久,虞世南呼出一口气,语气怅然道:“楚王殿下,您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了。”

  “天真吗?”李宽洒然一笑:“呵……虞师,您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对不对?”

  “古往今来,无论哪朝哪代,都做不到赈灾不死一人啊……”虞世南担心李宽钻了牛角尖,于是他尽量放缓语气,试图劝解这个今日让自己几乎一日三惊的小弟子。

  “虞师,并非本王天真,”李宽摇摇头,随后道:“本王知道,想要在这场蝗灾之中,不让我大唐百姓任何一人饿死,未免是痴人说梦,可如果不抱着这种心态去赈灾,那么饿死的人,只会更多!”

第87章 其实正经不了一点

  “这一点,老夫认同……”虞世南惊讶于弟子的胸怀大义,下意识地点头表示认可,但接着他想到李宽如今的处境,不免有些担忧道:“可事到如今……殿下您都成了过江的泥菩萨了……”

  “这些不重要,”李宽打断了虞世南的话,满脸认真道:“先生,我私底下了解过那些世家门阀为何手中会持有大量的粮食,那些粮食,不是一年两年积累下的,有的甚至是数年积累:他们以几年囤积下来的陈粮换新粮,周而复始,以至于甚至有时候市面上压根都见不到新粮!那些,可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凭什么成了那些世家门阀奴役剥削百姓的手段?

  似眼下这般大灾之年,吃不上饭的老百姓,能抵押手中的田地换些粮食都是条件好的,那些家境贫寒的,将儿女卖给豪绅为奴为婢,承受骨肉分离后,为了活下去,为了有朝一日还能相见,做父母的还要去逃荒……”

  李宽说道这里,语气渐渐变得深沉:“本王想不明白,想不明白啊……看天吃饭,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天在地里刨食儿的老百姓就活该遭受这些吗?可杀死他们的,造成这些惨剧的,是这老天,还是另有其人?!虞师,您说得清吗?!”

  虞世南看着眼前义愤填膺的李宽,老人的心中没来由的生出一股久违的热血,这位从南北朝走到隋唐的老人,见惯了这世上太多的人心险恶,也见惯了太多的权利斗阵,在他心中,仅存的一丝信念就是想办法让这已经稍稍好上几分的世道,维持原状,不要回到从前那样的黑暗岁月。

  但他没想到,自己当初只是因为“不想大唐生出一个杨广”,抱着这种念头而收下的弟子,会给自己带来这样的震撼。

  是的,杀死那些老百姓的不是上苍。

  那么是谁呢?

  虞世南的眼中,渐起锋芒!

  “殿下,您打算怎么做?”

  “我要想办法逼这些人吐出更多的粮食!”李宽脸上,神情坚定:“先前小泰说他想到了一个消灭蝗虫同时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就是将蝗虫化为口粮,当然,他的想法是用油炸,这多多少少带着‘何不食肉糜’的味道了。”

  “殿下,此举未尝不可啊。”虞世南却是起了兴致:“不能油炸,其他方式不也行么,比如用火炙烤……”

  “虞师!”李宽直接打断了虞世南的话:“本王且问你,凭什么蝗灾来了,老百姓就非得要去吃蝗虫?蝗灾的发生是他们的过错吗?

  本王不是说人在性命面前,还要顾全生而为人尊严,本王的意思是:粮食不是没有,只是在那些不配拥有它们的人手里,而本王作为大唐亲王,不将它们弄到手分发给老百姓,害的老百姓跑去吃蝗虫,那是本王无能!

  难道虞师觉得,本王是那无能之辈吗?!”

  “……老夫自是觉得殿下有非常之才,较之那陈胜吴广,也是不逞多让。”虞世南看着刚刚还一脸低声下气找自己问策的某位大爷,要不是这小子这番话说得让自己都忍不住想要拍手称赞,他早就大耳刮子抽上去了。

  只是小兔崽子,谁教你这么礼贤下士的?

  得亏你小子生在皇家啊,这若是生在乡野,那就是妥妥的大野龙蛇, 你别说“失期”“斩”不“斩”了,老夫估计“王侯将相宁有总呼?”这句震古烁今的经典台词,怕是从你少年时起,就一直憋在心里,只待龙蛇起陆的那一天,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一道,带给这天下苍生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以及让你名传千古的一次大起义!

  但是眼下,为了顾全自己全家上下的性命,以及楚王殿下的这双腿,虞世南是万万不能让这小子玩什么大起义的。

  当然,先前李宽伪造的“单翎”身份,却并非不能用。

  虞世南深吸一口气,忽然拿起书案上的孙子兵法,将今日教给李宽的那一篇《谋攻篇》开头的那几段指给李宽:“念!”

  李宽看了虞世南一眼,照着老师的指示,大声念道“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注)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虞师,念完了。”此时的李宽,有一种知识从他的脑子穿过的畅快感觉。

  “……”虞世南此刻只能是在心中反复念叨:这竖子就是个丈育,这竖子就是个丈育,且不可生气,且不可生气……

  但不生气?

  怎么可能!

  怒从心头起的虞世南,卷起手中的课本,直接在李宽的脑袋上敲了三下:“嘭!嘭!嘭!”

  “楚王殿下,动动你的脑子,别担心这玩意儿用了就会报废!”虞世南有时候真的搞不懂,明明这孩子有些时候机敏得不像话,可有时候却又跟榆木脑袋一般,始终不开窍。

  但愿这回,他能开窍吧……

  -------------------------------------

  虞世南在敲了李宽三下脑袋后,便直接告辞离开了,并且他表示近来身体不适,这几日就不进宫教学了。

  而李宽,还在思索着这老头敲自己脑袋三下,是不是暗示自己半夜三更翻虞府院墙去找他。

  但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摆在李宽面前:虞府在哪儿,他不知道呀!

  果然,难得正经那么一回的楚王殿下,实际上却正经不了一点。

  况且李宽虽说能够“随意”(主要是撒泼打滚的手段无人能及)出宫,可留宿宫外……

  这是欺母后手中的藤条不利么?

  还是说老爹李二的束带不够劲?

  算了算了……

  李宽决定,遇事不决,可问……

  好像这个调调不对。

  那就遇事不决,量子……

  这个调调也不对。

  那就抱着虞师给自己指出的救赎之道,开始参禅吧!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大殿之中,难得在今日夫子离去后,还能坐得住的楚王殿下,盘膝于案前,一脸虔诚地开始诵读起《谋攻篇》来。

  而此时,以探望太上皇的名义进宫的萧,却是将有些不愿意见他的李恪拉到某个角落,低声警告道:“蜀王殿下,切记无论如何,都不要答应屈突通跟您提出的任何要求,不管对方提出什么条件,您都不要答应,切记……切记啊……”

第88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于萧的警告,李恪还是很重视的。

  于是转头,他便找到了李宽,将事情一五一十的告知了对方。

  而李宽对这件事的反应,却很平淡。

  “萧公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既然特意进宫提点你,那么我想,他的忠告,你还是要听取的。”李宽看着面露忧愁之色的弟弟,忽然重重一巴掌拍在对方肩头:“只是小恪,二哥这回却需要你冒一次奇险,去见一见屈突通为你引荐之人。”

  “二哥……”李恪其实压根就不想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来,可既然李宽开了口,他自是不会拒绝:“你说吧,要我具体怎么做?”

  “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见你的,会是五姓七望之中的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三家,你无须做什么,只要见一见他们,做出一副深受感动的样子,然后回宫就是。”李宽说完这些,接着又补充道:“记住啊,任何许诺都不要有,哪怕带有一丁点暗示的话语都不行,明白吗?”

  “哦……听着自家二哥的谆谆教导,蜀王殿下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末了,他忽然开口道:“这事儿我是不是还得保密?”

  “这不是废话么。”李宽顺手扒拉了一下弟弟的脑袋:“事以密成知不知道?再者说了,这事儿的性质如同谋反,你小子……”

  “啊?!”后知后觉反应过来的李恪顿时提高了音量:“二哥,这……”

  “你放心,”李宽当即开始对李恪打起包票:“有二哥珠玉在前,你这回犯的事都不够咱爹解束带的,况且此事你是受我指使,万一回头东窗事发,二哥会担下这份罪责的。”

  “二哥,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李恪板着脸,生平头一回训斥起了李宽:“你我兄弟,自是有难同当!”

  “哈哈,不错!好弟弟!”李宽闻言哈哈大笑道:“二哥果然没看错你!”

  -------------------------------------

  就像李宽没有看错李恪,眼下躲在家中写遗书的虞世南也没看错李宽。

  他在书上指给李宽那段话,其实已经将整件事的解决办法给指明了。

  简单来说,就四个字:上兵伐谋。

  既然不知道敌人打算做什么,那就先试探。

  等试探出结果,再做决断。

  当日午时,李恪便借着探望萧的名义出了皇宫,但实际上,他仅仅只是在萧府中待了一小会儿,便匆匆告辞,随后在一处酒楼内见到了屈突通,以及五姓七望的三位家主。

  这次谈话时间颇长,直到黄昏时分,李恪才回到宫中。

  而他回宫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匆匆找到李宽,等他脸色苍白的叙述完谈话内容后,李宽情不自禁地眯起眼睛,心中的杀意,开始不断翻滚。

  事情当真如李宽事先猜测的那般:五姓七望分成两拨人马,一拨联合关陇八大家支持自己,而另一拨也是最有实力的几家,却跑去支持李恪。

  但事实上,五姓七望除了赵郡李氏,其余人还共同埋下了“单翎”这么一枚暗棋。

  这是想干什么?

  李宽将自己的视角上升到纵观全局的高度,然后他发现,五姓七望这几家王八蛋,当真是下得一手好棋。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这三家,明里联合关陇八大家对自己示好。

  背地里,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却跑去支持李恪。

  设想一下,当蝗灾彻底爆发,以朝廷目前所筹集到的粮食,肯定是不够灾民们吃的,届时,得到八十万石粮草,以及在这之前自筹超过一百万朵石粮草,欲为父报仇同时也为建功立业的“单翎”就会借机在关中起势。

  如此一来,大唐便会不得不调派军队前往平乱,朝中也开始变得人心惶惶。

  而在这样的当口,自己这个“狂妄自负”的楚王殿下,届时一定会在先前裴府中见到的那些家主们的开始举旗造反。

  李宽甚至可以想象,只要此事一出,长安必乱,同时,这大唐江山也注定风雨飘摇了。

  毕竟李二陛下造反,好歹还能说是事出有因。

  而自己这个楚王造反,那就纯属吃饱了撑得没事干。

  况且此等皇家丑闻再次爆出,“小李二”学着“大李二”的样子把玄武门之变当成了过家家。

  可想而知,皇家的声誉在民间会折损到什么程度。

  而等到那时,关陇集团的老爷们,就会从幕后站在台前,开始红脸白脸轮番登场。

首节上一节43/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