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只在吃铁杆庄稼时才爱大清 第226节

  在这件突发事情上,自己把自己择的太干净了,银锭缺口罕见,证据严丝合缝。没有嫌疑,就是最大的嫌疑!

  他强忍惊恐回到自己屋里。

  护军大爷们刚搜过,那半锭银子就躺在地上,缺口处犬牙交错。护军没敢昧下银子,是生怕哪锭银子里头藏着锦衣卫的大印。

  不要说不可能。

  两锭银子放在眼前,谁能说的清楚,哪一锭是大明的?哪一锭是大清的?

  屋外~

  “三公公,你快点啊,总管催的急。”

  三公公抓起桌上的凉茶咕嘟咕嘟一饮而尽,眼里的惊恐逐步褪去,涌上来的是疯狂。

  总管之争,历来如此。

  他心里默念:蒋公保佑奴婢顺利过关,若能灵验,奴婢一生一世拜蒋公。

  ……

  哈欠~

  临出门的蒋青云突然打了个大喷嚏。

  “夫君,路上慢着点,外面天儿冷。”

  “无妨。或是昨夜癫狂,窗户不够严实,稍有透风所至。夫人,我走了。”

  “夫君小心。”

  江南目送他消失在胡同口,然后回去找木匠修缮窗户。

  哈欠~

  蒋青云骑在马背上又打了一个大喷嚏,他心想,肯定是有人在背后诅咒我。也不奇怪,京城里诅咒自己的旗丁没有十万也有八万,没有八万也有七万九千九百九十九。

  无所鸟谓~

  如果诅咒有用的话,史书上的很多人就不应该活过20岁。

  事实却是,他们活的比谁都久。

  无论是生命的长度还是宽度,他们都遥遥领先!

  哪怕几百年后,普通人坟倒嗣绝,这帮混蛋的血脉还是生生不息!香火还是遥遥领先!

  草~

  ……

  “驾~”

  蒋青云一夹马腹,战马瞬间提速,马蹄翻飞,雪雾飞腾。

  半刻钟后

  巍峨的正阳门露出了隐约的轮廓。

  天色漆黑,天降小雪。

  正阳门外,五个营的甲士在此集结已有两刻钟,刀枪如林,白盔白甲,乍一看像是阿q在县城里见过的那些说是为崇祯复仇的革命党。

  ……

  战马嘶鸣,前蹄扬起。

  蒋青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了许多的东西,服从、尊敬、迷茫、恐惧,还有些许的怀疑。

  所谓清旗行动,其实就是任用一批旗人去消灭另外一批旗人,客观评价,这是一件极高难度的任务。

  但,越挑战,越刺激。

  大丈夫生不能九鼎食,死当九鼎烹。

  蒋青云大声吼道:

  “步军统领衙门的弟兄们,你们都是好样的,这几日的行动充分证明了你们的忠诚,证明了你们的能力。”

  “现在,你们挨家挨户的敲门,通知京城四品以上官员、王公大臣,护送他们上朝。”

  “开始行动。”

第223章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午门外空旷的街道逐渐被前来上朝的文武官员站满。

  这是春节之前,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次早朝。

  前来参会的京官们不敢说话,不敢乱动,他们都是被全副武装的士兵们极其友好的从家里请出来的。

  短短数日,京城风云突变。

  旗丁成片死亡,步军统领衙门里的亡魂多的数不清。

  最荒诞的是所有人一致认为蒋青云是得了心思狠毒的小皇帝的授意。

  嗜血、暴虐、固执、癫狂、阴鸷、残忍、伪善、玩弄帝王术,等等标签都贴在了顺治脸上。

  汉臣们心里更多的是畏惧、警惕、蔑视,他们把顺治看成了石虎、司马炎之流。

  满臣们心里更多的是压抑不住的愤怒、厌恶、敌意,许多人在内心深处对皇权产生了蔑视。

  经典误解。

  蒋青云完胜。

  ……

  “时辰已到,百官入朝。”

  总管太监吴良辅亲自拎着响鞭,啪啪啪,甩了几个响亮的鞭花。

  他突然注意到前来上朝的文武百官脸色很差,神情古怪,步伐无力,透着一股子说不出来的邪性,就好像是一群活死人!

  突然间,吴良辅想起了一件大事:宫外的情报怎么没送回来?

  不对啊!

  瞬间,一股寒气从脚踝直冲脑门。

  难道?难道?

  吴良辅额头冒汗,视线模糊,手掌颤抖,他瞪大了眼睛从人群里试图寻找两个人的身影,一个是蒋青云,一个是三公公。

  啊,蒋青云终于来了!

  他来了!他迈着四方步、目光炯炯、昂首阔步的走来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形象在此刻具像化。

  “吴总管?”

  三公公好似鬼魅一般突然出现在吴良辅旁边。

  “哎哟喂,你吓死我了,你真的吓死我了,你,你要干嘛?”

  “总管,刚才宫外有人传来一个口信,说您在钱粮胡同的宅子进了蟊贼,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

  “谁干的?”

  “总管,京城缉盗以前归五城兵马司,现在归步军统领衙门,总管您不如找一下九门提督蒋大人吧,他如果肯出手,区区蟊贼手到擒来。”

  吴良辅一把攥住三公公,露出亲切的微笑。

  “嘿,嘿嘿,三儿啊,咱家一看到你就好像看到了十几岁的自己,像,真像。咱家的年龄大了,过两年大内总管的位置非你莫属。”

  “奴婢才是七品首领太监,不敢觊觎总管宝座。”

  “明年给你提六品,后年提五品,大后年你就四品了。”

  “谢总管。”

  三公公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也不怪吴良辅如此反常,他在钱粮胡同那间宅子存了几十个单个重量三百斤的银冬瓜。

  什么样的蟊贼能在京城里把重达几百斤的银冬瓜盗走?

  答案是很明显的。

  ……

  金銮殿。

  蒋青云背对顺治,环视众人。

  “诸位同僚,诸位王爷,下官的话说完了,所以,你们赞成还是反对?”

  如此问话,十分跋扈。

  顺治也吓了一跳,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孰料~

  朱国治:“赞同。”

  索尼:“挺好。”

  安亲王岳乐:“蒋总宪说的很好,本王赞同。“

  庄亲王硕塞:“本王也没意见。”

  郑亲王济尔哈朗:“本王也意识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和当下的形势不符,改就改吧。”

  范文程:“蒋总宪公忠体国,臣赞同。”

  殿内竟无一丝杂音,全是赞同。

  “臣~蒋青云奏请吾皇立即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

  众大臣随即下跪:“臣等附议。”

  顺治坐直了身子,左看看右看看,哎,哎呀,心想事成的感觉真踏马的爽啊。

  “既然如此,朕顺应民心,内三院按流程速办吧。”

  “遵旨。”

  顺治趁热打铁指定了14名议政员,其中包括蒋青云。

  议政王大臣会议满员27人,其中有14人由皇帝指定。这样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是再过一百年也不必取缔。

  蒋青云:

  “皇上,诸位同僚,下官建议再确定一下廷议和交议的规则。每隔5天召开一次,第一天交议,第二天廷议。”

  众人有气无力:“赞同。”

  顺治沉浸在满足感当中,没有意识到这是很反常的。

  ……

  散朝之后。

首节上一节226/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