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战役,阵亡骁骑校11人,参领3人。
~
贝勒巴斯哈忍不住问道:
“如此隐匿,将来怎么办?”
“大将军说了,他马上火线提拔一批年轻的旗丁填补军官缺额。”
“不不,我的意思是,这些人明明阵亡了,但我们却不报上去,班师回朝之后,抚恤怎么办?他们的家人闹事怎么办?朝廷万一知道了怎么办?”
“大将军说了,视同阵亡,家属该有的抚恤一分也不会少,银子的事他来想办法。只要诸位大人不乱说,朝廷又怎么会知道呢?”
屋内气氛冷的出奇。
江北又低声说道:
“下官想提醒诸位大人,大将军当时身中奇毒,脑子肯定混乱。说句冒犯的话,在那种情况下,大将军指挥作战即使犯点错也是可以理解的。”
“千余军官的伤亡和划江而治相比,孰轻孰重?”
“况且朝廷已经认可了大将军关于松滋战役的捷报。诸位,何必让大将军难堪,让朝廷难堪,让所有即将升官发财将士难堪,让皇上难堪?”
“事实,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众人互相交换了下眼神。
很显然,江北的这套话术来自蒋青云,谁揭露事实,谁就同时得罪了三方,谁就有大麻烦。
而且,不签字的人未必能活着回到京城。
签!
第200章 忠臣和国师
近日,前线的好消息不断,送捷报的兵部尚书陈之遴腿都要跑断了。
乾清宫。
顺治喜气洋洋,腰杆子挺得笔直。
“蒋青云真乃福将也,朕想不到他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官竟然打败了李定国的主力,还在短短数月内收复三省失地。”
“皇上圣明。”
“天佑大清。”
众人心里酸溜溜的。
范文程心生恐惧,,蒋青云立下如此巨功,回京以后会跋扈到何等地步?简直不敢想呐。
就连都察院左都御史宁完我都有点担忧。
……
“遗憾的是,鳌拜的病情异常严重,朕已令人在玉泉山修建别院,供其好生疗养,希望其早日康复。”
说到这,顺治的眼神黯淡了。
鳌拜疯了,领侍卫内大臣位置空缺,朕该考虑谁呢?
第一人选,蒋青云。
第二人选,索尼。
第三人选,卓布泰。
突然~
吴良辅匆匆进来,耳语了几句。
“什么?”
“主子,是真的。”
顺治深吸一口气,起身缓缓说道:“诸位,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刚刚病亡。”
尼堪阵亡,满达海突然病亡,勒克德浑也是突然病亡,太令人生疑了。
理政三王彻底成为了历史。
京城物议沸腾,阴谋论铺天盖地。
郑亲王济尔哈朗吓的在自己的卧室里饲养了两条猎犬,每顿先把饭食拨些给狗吃,狗若没事,自己再吃。
身为硕果仅存的老一辈亲王,他是真的怕了,他没想到顺治居然狠毒到了这种程度。
他暗下决心,以后绝不让御医登门,宁可病死,也不让人毒死。
……
慈宁宫。
孝庄盯着顺治。
“勒克德浑到底怎么死的?”
“额娘,连你也不相信朕?”
“一年不到,京城里死了俩王爷,勒克德浑他才24岁,满达海也不过31岁,你敢说这是偶然吗?”
“朕可以对天发誓,此事和朕无关。”
“福临,这种事可一可二,绝不可再三。否则,你会引起众怒的!!”
顺治也被气笑了。
“吴良辅,滚进来。”
殿外的吴良辅连忙小碎步溜进来,扑通跪下。
“你告诉太后,朕有没有派你去毒死满达海和勒克德浑?”
“太后,这件事真不是十三衙门干的,就是给奴才八个胆子,奴才也不敢呐。”
殿内空气压抑到了极致。
孝庄背过身,声音冷淡到了极致。
“福临,太宗皇帝一生致力于两件事入关和集权。你继承了皇位,只剩下后面一件事。但是我想提醒你,凡事莫要操之过急,更不能不择手段。旗主们是长在大清这棵树身上的枝干,若是粗暴剥离,大树也会死的。”
顺治回头看了一眼吴良辅。
“出去。”
吴良辅连滚带爬的离开了大殿。
顺治声音很冷淡:
“额娘,去年旗主王爷们联手逼宫,差点~”
“朕承认,朕当时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剁碎了喂狗。如果真是朕毒杀了满达海和勒克德浑,朕就不会遮遮掩掩,朕会大大方方的承认。”
“额娘,你大约是老了,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朕倒是很欣赏蒋青云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事立国之初必须做,如果不做,后面就再也做不成了。”
“福临,你长大了,翅膀硬了,反正是你爱新觉罗氏的江山,你、你、你好自为之吧。”
孝庄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
顺治也憋着一股子火。
“出宫。”
“。”
年轻的皇帝再次莅临了小小的红宫。
舞台上,两片红幕布缓缓拉开,眼前的壮观景象让顺治惊呆了, 16名舞女个个宛如玉雕,笑不露齿,细腻柔美。
刺绣白纱紧身服勾勒出青春的模样。
舞女们一改古代贵妇繁琐发型,统一的扎起了单马尾,妆容也不再厚重,简约而明艳。
衣物覆盖率在5成左右。
透光率在7成左右。
曲乐格外奔放,舞蹈格外激烈,当16名舞女一字排开、胳膊相连、做出整齐划一的向前高踢腿动作时
顺治甚至不愿眨眼。
所有的烦恼一扫空。
顺治不禁感慨:活色生香、酒池肉林。
蒋青云认为:包衣女们已经无法满足皇帝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了,她们已经完成了使命,全部退出了舞台。
业余人士走了,专业人士来了。
红宫变成了“归家院”。
……
半天下来,顺治几乎虚脱,好在今日份煲汤十分滋补,每一口喝下去都能感觉到精气缓缓注入枯竭的丹田。
团长白云上双膝并拢,跪在地毯上,低声问道:
“今儿的曲目是蒋郎中亲自设计的,公子觉得怎么样?”
“胡说,蒋青云在湖北督师!”
“蒋郎中令人送来了好几份书信,妾身去拿与公子过目。”
“是吗?”
顺治放下碗筷,翻阅书信内容,从前线寄来的信件共计5页纸,图文并茂,井井有条,谆谆教诲。
啊~
蒋青云身在前线,竟然还不忘这点小事。他可真是一位文武双全、举世罕见、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忠臣啊。
顺治很认真的琢磨起了待这位大忠臣从前线归来,自己该如何封赏?
二品?
好像低了。
一品?
好像升的太快了,关键是他才20岁,位极人臣,以后如何封赏?
爵位!
封他一个爵位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蒋青云擅杀贝勒屯齐的事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在顺治眼里,这帮妄图抓住兵权的八旗贵胄实在可恶。
回到紫禁城的顺治当即手书一封令人送于前线,一来彰显君臣关系亲切,二来告知朝廷册封吴三桂、尚可喜就藩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