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只在吃铁杆庄稼时才爱大清 第143节

  在前排观礼的吏部文选司郎中姬正望着蒋青云离去的背影,暗想,还是冯尚书慧眼如炬啊,早早的主动示好,双方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关系。

  猛然间~

  姬正有些怀疑上司是不是早就看出来蒋氏集团要做大清的“阉党”?

  当然,人没阉,但做事的逻辑颇为相似。

  姬正甚至觉得以如今蒋青云的跋扈,若是谦逊些可称五百岁,若大胆些,直接称一千岁也不是不可以。

  “姬郎中,咱们走吧?”

  “好。”

  众人失魂落魄的离开了菜市口。

  ……

  动物界有一个定律:

  一头最为雄壮的猛兽若是想稳住自己的种群内部的王者地位,就要尽可能避免受伤。

  如果,它总是被年轻的同类挑战,即使次次胜利,也会留下伤口,伤口一旦累积,地位不稳。

  所以,要抓住时机用足够多的血肉震慑同类,树立一个不可撼动的强者形象,避免被轮番挑战,疲于奔命。

  蒋青云认为:

  王安石变法不够老辣,张居正改革隐患很大,王莽新政过于离谱,商鞅之法过于邪性。

  纵观历史,一场被精心包装成“维新变法”的“革命”要想成功,需要有序的组织,顺应人心的纲领,忠诚精锐的军队,合适的土壤环境,和钢铁一般坚定的元首。

  难度很大!

  但再难,也值得尝试。

  ……

  继菜市口屠官之后,蒋青云马不停蹄的布置抄家工作,300余户全部破家,无一幸免。

  抄家工作是个肥缺,也是最混乱的一环,唯一可取的笨办法就是互相监督。蒋青云的办法是,由监察御史、大理寺正、顺天府经历、兵马司指挥,联合指挥混编的兵丁们抄家。

  允许合理漂没,汉兵10两,满兵15两,低级军官20两。

  更高的,按照品级不同事后送上家门。

  按理说,抄家用不上骁骑营。

  但是蒋青云为了笼络人心,故意从两黄旗骁骑营借驭马和大车,这就给了分润的机会。

  两黄旗旗丁,眉开眼笑,赶一趟车就小赚了半年的饷银。

  ……

  户部银库。

  一车车赃银转运至此,等待入库,场面蔚为壮观。

  突然~

  一辆马车飞奔而来。

  帘子掀开,一脑袋大脖子粗的胖子在俩名随从的搀扶下,很费劲的走下马车。

  “本官是一等伯李巴颜,奉旨接任管库大臣直管户部三库。蒋副宪,还请您多多关照。”

  李永芳生了9个儿子,他是其中一个,刑部尚书李率泰是他亲哥。李巴颜自打入关之后,身体每况日下,一直在家里赋闲。

  “臣遵旨。”

  “来人呐,通知右侍郎周绍准备交割。”

  蒋青云很淡定,这应该是顺治对自己的制衡手段,绝对的信任是不可能的。

  “皇上对你们李家真是荣宠有加啊。”

  李巴颜苦笑,拉过一张椅子坐下。

  “蒋副宪,我也不瞒你。是太后他老人家提名,皇上照准,才有了我这管库大臣的官职。”

  “听你的口气,好像不大愿意?”

  “是我这身子骨经不起折腾啊。”

  蒋青云认真打量一番,见其脸色灰黯无光,汗出如油,确实很不健康。

  “改天,我给你介绍一个老中医!”

  “谢谢啊~”

第140章 只讲医学,不讲政治

  周绍闻讯赶来,后面的随从手里捧着一大摞账册。

  “李大人,速速交割?”

  “户部三库所有账册都在这里。当然,在交割之前,您要先确定数目无误,然后签字。签了字,咱们这个交割程序就算完成了。”

  银库、颜料库、缎带库,统称三库,亦可称为国库。

  李巴颜一愣,连忙摆手:

  “不急不急,容我几个月,我得清点完确定无误才敢签字。对了,周侍郎,你们清点过了吗?”

  周绍一笑:

  “我也是刚刚接手户部,千头万绪,压根来不及清点。您看这库房的封条还没撕下呢。这样吧,10日,10日之后,必须按期交割。我会留几个人现场监督。”

  “10日太短了。”

  “尽量抓紧吧。”

  ……

  蒋青云接过话茬:

  “户部掌管天下财赋,田赋、军饷、旗饷,户部停摆,影响天下。户部再不开门,内城的旗丁、四九城的官吏、还有南方的将士会把咱们撕成碎片的。李大人,时间紧任务重,克服一下吧。”

  “告辞了。”

  蒋青云扬长而去。

  周绍微笑颔首,也跟着走了。

  李巴颜一急,哮喘的更厉害了。

  “你们还愣着干什么,赶紧清点啊。”

  “。”

  银库大门缓缓打开的一瞬间,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金山银海,这得清点到猴年马月啊?

  李巴颜一边喘,一边吩咐:“备轿,去刑部找我哥。”

  ……

  户部后堂。

  蒋、周俩人一改刚才的火烧眉毛,慢悠悠的喝起了茶。

  公务嘛,就是这样,说起来很急,做起来其实也没那么急。

  “三弟,我是真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最精华的三库被人截胡了。”

  周绍很遗憾。

  “没事,李巴颜就是个病秧子,咱们可以拖死他。”

  “能吗?”

  “能。户部的事务流程培训推进工作,就拜托你了。”

  “我先挑出一件具体的事试点?旗饷?还是夏税?”

  “旗饷!”

  ……

  户部的隔壁就是礼部。

  当蒋青云背着手,一脸严肃的走进礼部衙门时,那门子点头哈腰谄媚的就差当场喊爹了。

  “本官问你,吴过吴主事在哪儿?”

  “回副宪大人,吴主事这会应该是在会同四译馆给人看病。”

  “看什么病?”

  “咱们吴主事医术精湛,心又善,礼部的大人们天天排着队求他诊脉开方。”

  蒋青云哭笑不得。

  到了会同四译馆一看,嚯,乌泱泱的人围着一张桌子,奉承不绝于耳。

  “您真神医也。”

  “依我看,吴大人就是当世扁鹊。”

  “小吴大人的医术就这么高,那令尊吴院使的医术得高到什么程度啊?。”

  “那还用问,高过泰山!”

  蒋青云听的眼角直抽搐,于是重重的咳嗽两声,众人回头,见是“官屠”来了,立马作鸟兽散。

  待只剩下俩人。

  “叔父,你怎么来了?”

  “吴过,你务必记住在衙门里头称职务。你不是我贤侄,我也不是你叔父。”

  “副宪,这不是~左右无人嘛。”

  “习惯会成自然,你爹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

  蒋青云坐下,很自然的伸出手腕。

  “叔父近日思虑过重,导致心火重、胃气不适,或有夜寐不宁?但无妨,休整几日即可,无需吃药。”

  “你给他们看病收钱吗?”

  “不要钱。”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的道理,你知道吗?”

  “知道。就是手痒,举手之劳~”

  吴过露出两排牙齿,笑容灿烂。

  ……

  “你的医术是谁教的?”

  “我外祖是直隶有名的大夫,他给人看病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遇到典型的病例,也会让我诊脉。久而久之,见的病例多了,自然就会了。”

首节上一节143/2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