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兵法有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虚实的变化仅在一瞬之间,而攻守的异形,同样不过一瞬之间!”
“我军前往关中后,决不能一味采取守势,而是要想办法化守为攻,打袁绍一个措手不及!”
陆议同样分析起这场牵连整个天下,决定将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命运的战事
“方才孔明兄说过,袁绍不会轻易进攻青州,所以青州战场大概率会平安无事。”
“再说中原,袁绍虽然兵力众多,是曹操数倍。但一来曹操善于用兵,不逊于袁绍;二来如今曹操毕竟代表着朝廷,有大义在身,占据人和。”
“所以,即便袁绍率众猛攻,也绝对不可能轻易击败曹操,入主中原。”
“两方势力,极有可能在一些地方拉锯。比如大河南岸的延津、白马,亦或者鸿沟附近的官渡、陈留。”
“曹操必然会利用这些大江大河阻挡袁绍前进的势头,以此维持战场的推进。”
“如此看来,青州、中原、关中三地,将来或许都会陷入守势。”
“可袁绍坐拥河北,其人力、物力都远不是我等能够比拟的。而且因为战事是在北方,我军之损耗必然远胜袁绍……长此以往,就算三面都能守住,最后的胜利也一定会是袁绍!”
刘邈、曹操在战事上本就处于劣势,所以仅仅保持“不败”,是远远不够的。
三处战场,一定要发生什么大事,才能够让攻守异形,从而将袁绍彻底击败。
但是靠曹操,行吗?
如果许攸没有叛变,将来会给曹操来一手仙人指路,告诉曹操乌巢的方向,那刘邈说不定会相信曹操。
但是现在,还是拉倒算了!
而曹操靠不住,那吕布呢?
毫无疑问,吕布更靠不住!
刘邈一方,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
在关中战场打开缺口,转守为攻,从而带乱搅动其他两处战场,让袁绍铩羽而归!
而这,就是陆议的战略!
刘邈要追求的,不该仅仅是守住关中!
刘邈要追求的,是击败袁谭,从关中反推上去,成为破局的神之一手!
所有人都没想到,看着斯斯文文的陆议,其战略竟然这样激进!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即便中原才是此战的主战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破局的关键就一定在中原!
陆议的另辟蹊径,毫无疑问打开了所有人的眼界。
就连刘邈也赞叹道:“伯言当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啊!”
而随着刘邈这么说,众人显然也都知道了刘邈最后的决定。
刘邈站起身来,拔出自己的佩剑。
“既然伯言给了我一个惊喜,那我也要给天下一个惊喜!”
“之前我曾答应奉孝,只要文远率兵前往关中。”
“但现在看来,恐怕是有点保守了……”
刘邈微微一笑
“令周瑜、太史慈为先锋,立即北上,把守关中各处要道!”
“再令黄忠、朱桓、徐晃、张辽等将随我一同前往关中!”
刘邈,已然是决定亲征!
“上次在琅琊,袁绍怂了,没好好打一场。”
“这次,我要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看看他上次被我打了一巴掌的脸好了没有!”
第290章 顾全大局
刘邈已经决定,领兵北上。
可一个是从并州出发,一个是从荆州乃至扬州出发,就注定了袁谭会比刘邈抢先一步抵达河东。
汾水滔滔。
左右皆是良田,北有铜铁,南有盐池。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过一个春秋时期的绝对的霸主晋。
晋国初始,不过侯国,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才改为晋。
相比于周王室,相比于宋、杞、陈、虢、虞这样的公国,晋国的起点并不算太高。
可就是这样的国家,却能够成为那个春秋霸主,并且孕育出韩赵魏这样的大国,是何缘故?
若是不来河东,或许永远不知道这点。
可如今袁谭看着那汾水,看着那土地,心中却已经明白了此事
河东,真乃膏腴之地!
土地、矿产、河流、盐池、山林、渔获。
这里,几乎具备了国家发展的全部资源!
别说袁谭看着热切,就连匈奴单于呼厨泉以及右贤王刘去卑来到河东后都是颇为感慨
“以此为王庭,我等就能够百年不衰了!”
袁谭听见两人的议论,多少有些不舒服。
这就好像有陌生的男子夸赞他的妻子水灵一样,充满了觊觎之心。
可将河东当做南匈奴王庭,是袁绍早就许诺南匈奴的事情,即便袁谭心中不快,也只能对二人的议论当做没有听见。
“单于、右贤王。”
“听说那河东太守王邑虽奉命于朝廷,但却并不心向曹操。只要我等稍做恐吓,王邑必然会降。”
“还望诸位约束自己的兵马,不要惹得王邑不快。”
“自然!自然!”
呼厨泉与刘去卑满口答应。
在见识到河东这块土地的富饶后,两人只想着尽快将部族迁徙到河东安置,自然是袁谭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袁谭率领大军来到河东郡治安邑城下,见到戒备森严,立即命人将自己的书信递交给王邑。
“曹操现在,名为汉臣,实为汉贼!”
“之前天子书写衣带血诏,联络董承、刘备等人诛杀曹操,可惜事情败露,只有豫州牧刘备逃到河北,请求大将军袁绍前往许昌,以清君侧!”
“太守您是汉室的忠臣,应该明白自己要守卫的是天子而不是曹操。我素来仰慕您的名节,所以虽然领大军前来,却不愿意伤害您与河东的百姓,还希望您能够深明大义,遵循天子的诏令,而不要成为被曹操蒙骗的汉贼!”
袁谭出身贵族,文采斐然。
这封信落到王邑手中后,王邑也是迟迟犹豫,不知做何决断。
而此时被曹操封为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关中军事的钟繇同样也给王邑写去信件,请求他坚守城邑,等待援军。
不过钟繇忘了一件事。
他在信中为了让王邑安心,特意告诉王邑,说是刘邈的大军将会赶来支援。
这却让王邑吓的不轻!
王邑,为太尉刘宽弟子。
刘宽为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司徒刘崎之子,熹平五年至光和四年间,两度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并在中平二年去世时被追赠车骑将军、特进,谥号“昭烈”!
能够拜这样顶级的大佬为师,王邑出身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
不巧,王邑也是北地豪族出身。
只是后来因为关中残破,王邑转到河东,利用职务之便购买了大量土地农庄,又与当地士人交好,所以王邑才能稳坐河东太守之位。
对王邑来说。
奋斗了这么多年。
好不容易在河东成为地主豪族。
结果你现在告诉我,刘邈那个挨千刀的要来???
谁不知道刘邈在南方干的那些大事?
王邑将来若是落到刘邈手中,岂不是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这些年打拼的家业全都要被刘邈没收?成为别人的嫁衣???
王邑在放下钟繇的信后,几乎没有半点犹豫,立即打开城门,放袁谭大军进入城池。
“太守可为此战首功!”
袁谭见到自己一封书信就让王邑投降,也不免有些得意。
“待回到邺城,父亲一定会重重嘉奖太守!”
王邑听到袁谭的嘉奖,立即欣慰自己没有选错。
自己在河东的田产,应该能够保住了!
可随后,王邑就从随行的匈奴人口中听到了袁绍已经许诺将河东交给南匈奴的消息。
王邑立即色变,急冲冲的去寻找袁谭:“袁公之前,已经答应了匈奴吗?”
袁谭听出王邑口中的焦急,也是赶忙安抚:“不过是让他们在此地设立王庭罢了,太守不必紧张。”
什么叫“不必紧张”?
王邑的脸瞬间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
投降袁绍,本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在河东的田产。
但现在,袁绍竟然已经将河东许诺给了匈奴?
那自己的田产,难道还能保住?
既然保不住,自己那不是白投降了吗?
最令王邑扎心的是,在刘邈那边,好歹还给个均田。
王氏族人众多,就算不能保全所有土地,可估计也能留下个三、四成。
而且王邑了解过,刘邈的均田对世家也不尽是赶尽杀绝。
私有的奴仆、耕牛、妻妾,都能够分得多余土地,这些显然都是为士族准备的利好。
而袁绍这边,却连个屁都没有!
这让王邑如何想?如何做?
有的东西,只有失去了,才会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