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78节

  对于初投之将,设宴款待,进一步慰劳其心是常理。

  待赵德秀令毕,身后的曹彬站出来有所建议道:

  “上党乃李筠根本。

  今李守节虽降,难保城内未有死忠李筠者,城中之人不可尽信。

  上党愿臣服大宋者,皆在城外。

  城内士卒,一时无主。

  若城内有一二居心叵测之辈,趁城中空虚时鼓噪士卒,上党城的局势难免会有反复。

  郡侯可派人先率精兵入城,持其管,稳定局势。”

  先前曹彬被赵德秀留在后方,为他补全疑兵之计的步骤。

  在赵德秀率军从伏牛山回返后,曹彬就回到了赵德秀身边复命。

  曹彬的话,赵德秀深以为然。

  上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心无大错。

  “卿所言甚是。”

  在肯定了曹彬的建议后,赵德秀转身对田重进说道:

  “田将军,就由你领兵一千进入城中。

  先行控制住城内武库,粮仓。”

  要想防止城内的局势有所反复,最先要控制住的就是这两处地方。

  得到赵德秀的命令后,田重进抱拳领命而去。

  当田重进离开后,赵德秀眼含笑意的看向曹彬。

  曹彬说的,旁人未必就想不到。

  然以往曹彬是每问必答,不问就不答的态度。

  有此态度的曹彬,今日竟会主动建言,赵德秀感到很开心。

  这代表着曹彬已在心中,慢慢将自己当做澶州军内的一员。

  看了曹彬好一会后,想着打铁要趁热的赵德秀主动说道:

  “澶州防御副使一职,君有意乎?”

  防御副使,顾名思义是防御使在军务上的副手。

  是防御使无暇亲征时,统帅军队出征的最高指挥官。

  能用这一职招揽曹彬,足以证明赵德秀对曹彬的看重。

  另外曹彬晓通军略,心思缜密,是一位优秀的统帅之才。

  让曹彬担任澶州防御副使,是一项很恰当的安排。

  听到赵德秀的询问后,一向谨慎的曹彬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

  “彬愿为郡侯效力。”

  曹彬会不再犹豫,根本原因在于在他的观察下,他认为赵德秀是一位值得投效的明主。

  至于直接原因:以曹彬近来对赵德秀的了解,报给朝廷的军报中,是定然会有他的名字的。

  既都避不开了,那还为什么要避呢?

  时也命也。

  就让他跟着太原郡侯,在天下好好闯上一闯!

  待宴席结束,宾主尽欢后,赵德秀带着些许酒意回到了帅帐内。

  不喜饮酒的吕端,早已在帐内等着赵德秀。

  见到赵德秀后,吕端欲起身行礼,然赵德秀却摆摆手让他坐下。

  “吾之前要你筹办的事,准备的如何了?”

  听到赵德秀的询问后,吕端拱手答道:

  “已暗中招揽百余位孤儿,待回到汴京后,臣就会寻儒士教导他们读书习字。”

  吕端的禀报,让赵德秀满意的点了点头。

  早在数个月前,赵德秀就想组建一支自己的情报队伍。

  而自出征以来,这一想法就愈发强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法中永恒不变的真理。

  赵德秀虽是穿越者,然在来到潞州前,赵华、刘继恩、卢赞等人名,他前世一个都没听过。

  要想在当世取得更大的成就,单靠后世散碎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若能拥有一批精悍的情报人员,不止能当做斥候用,还能当做间谍用。

  历史上明军抗倭援朝时,锦衣卫在那一战中就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由于身份所限,当下赵德秀组建情报队伍,规模无法太大。

  可这一点,倒并无大问题。

  组建一支高效的情报队伍,与组建一支强军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

  要先将骨干培养出来,构成一个基本的组织框架。

  等组织框架建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添加新鲜血肉。

  由点及面,终成大器。

  在赵德秀心中,他这一支情报队伍的引领者,最佳人选不是吕端,而是闾丘仲卿。

  只是当下闾丘仲卿尚在北汉,有些事便先让吕端代劳了。

  在了解了情报队伍组建的进度后,赵德秀对吕端说道:

  “还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做。”

  听闻这话,吕端有所猜测:

  “郡侯,是想让臣再送一次军报?”

  以卢多逊的才思,最多两日新的军报就能写好。

  吕端的猜测,让赵德秀笑了笑。

  “猜中了一半。”

  赵德秀的这句话,配合上他那神秘的笑容,让吕端挺了挺身体。

  功劳来了!

  犹记得当日赵德秀让卢多逊前往伏牛山时,亦是对卢多逊这么笑的。

  大宋建隆元年六月下旬。

  在即将迈入七月的关头,泽州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近段时日不知为何,宋军一改对峙态势,对高平城发起了数次猛攻。

  那猛烈的攻势,一波接着一波,让李筠叫苦连天。

  好在高平城高池厚,加上与城外李军大营形成掎角之势,这才让李筠得以顺利抵抗住宋军的数次猛攻。

  今日的猛攻刚刚结束。

  领兵回营的石守信,一踏入营垒中就见到慕容延钊向他走过来。

  慕容延钊在身前站定后,石守信摘下头盔,露出了前几日被流矢划破的脸颊。

  石守信能成为殿前副都点检,靠的可不仅是深通上意。

  早在周太祖时期,石守信就以勇猛善战闻名于中原。

  自赵匡胤下达进攻命令后,石守信便自告奋勇,亲率大军数次发起冲锋。

  “他奶奶的,这乌龟壳可真硬!”

  在好兄弟面前,石守信直接骂出了口。

  慕容延钊能理解石守信的心情。

  高平,是泽州诸县中城防最坚固的一座。

  因高平坐落于丹水中游,是河东至中原最重要的一条粮道,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刘入侵中原时,优先要夺取的,便是这座城。

  理解完石守信后,慕容延钊开口说道:“不如明日换王全斌领兵,你好好休息一日。”

  王全斌是近年来禁军中,声名颇盛的一名将领。

  慕容延钊本是一番好意,不料石守信听完后,满脸不乐意。

  “换他作甚,他就懂得巴结”

  意识到那人身份不同于常人,石守信连忙止住了后半句话。

  砸巴了几下嘴巴后,石守信转而愤慨道:

  “都怪那贼子刘钧。

  我军讨灭叛逆,他非要派刘继业横插一脚。

  要不是有他那数万汉军来援,郡侯早有可能拿下上党。”

  旁人不知赵匡胤为何改变战术,石守信还能不知道吗?

  在得知刘继业率军南下的消息后,赵匡胤认为赵德秀拿下上党,已是不大可能的事。

  这一点判断下,赵匡胤命大军猛攻,实属正常选择。

  相较于石守信的愤慨,慕容延钊倒显得镇定许多。

  “郡侯虽有军略天赋,然到底年纪尚轻。

  郡侯能为我们拖住北汉援兵,已实属不易。

  尽管这段时日猛攻未取得进展,然再坚固的城,终有破碎的那一日。

  我军实力在叛军之上,攻下高平是迟早的事。”

  慕容延钊的判断,石守信是认同的。

  然石守信还是有些不甘心:

  “要是郡侯能拿下上党,那该多好。”

  在诸多赵匡胤的禁军兄弟中,石守信对赵德秀的支持是最毫不掩饰的。

  这一态度,源于石守信对赵匡胤的了解,还源于赵德秀与石保兴的交情。

首节上一节78/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