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64节

  刘钧的优柔寡断,让段恒气的差点将手中笏板折断。

  “两害相权取其轻,我军人数到底占优,宋军定不敢轻举妄动!”

  临阵换将是大忌,当年赵王迁撤换李牧时,会没想到这一点吗?

  明知而为,不是在于赵王迁愚笨,是在于那时赵王迁认为,不撤换李牧给他带来的危险更大。

  战国时还讲究存亡继绝,当世一旦兵变,屠城都是常见的事。

  谁敢冒这一风险!

  况且在身为文人的段恒看来,兵力的优势大于一切,难不成宋军还敢贸然从城内冲出来不成?

  在段恒的厉声劝谏下,刘钧心中有所依托,再无任何犹豫。

  “快拟旨,拟旨!

  命太原尹为石州节度使,持天子节前去抚慰诸军。

  刘继业罢职,缚于军中,回到太原后再行定夺。”

  稍稍恢复些冷静的刘钧,大概说出了圣旨中的内容。

  刘钧口中的太原尹名刘继恩,是刘钧的养子。

  太原城中并非无宿将,可情势发展到这一步,刘钧哪里还敢再将兵权交到异姓手中。

  一听刘钧是让刘继恩去执掌兵权,赵华几个箭步上前,取出御案上的毛笔在空白圣旨上飞速书写起来。

  旁人看赵华这么急切,都只会以为赵华是忧心国事所致。

  当以平生最快的速度写完圣旨后,赵华将墨迹还未干的圣旨放到刘钧身前。

  “速速盖印!”

  赵华紧盯着刘钧,心中万分期待着。

  在段恒与赵华两位权臣的迫切注视下,刘钧拿出玉玺朝着圣旨重重按了下去。

  当玉玺落印那一刻,段恒与赵华齐齐松了口气。

  段恒是在放松,终于有可能在兵变未发生前得以阻止。

  刘继业统率的两万精兵,并不是他的嫡系部队,大多是河东本土子弟。

  只要刘继业不先发制人,形成裹挟之势,圣旨到的那一日,刘继恩接掌兵权并不难。

  至于赵华放松的是:

  “算一算,十日之期还未到。

  万幸!”

  离开皇宫回到府中后,面对着闾丘仲卿的询问,赵华大大的吐了一番苦水。

  “刘钧非愚笨之人,加之有段恒从中阻扰,此番入宫真是险象环生。”

  诉完苦水后,赵华便开始邀功。

  “刘钧虽被说动,然他本欲派冯进珂南下,亏得是老夫在一旁力荐刘继恩,刘钧方才采纳。”

  一番诉苦,一番邀功,闾丘仲卿心知赵华的话不可全信。

  然闾丘仲卿对这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刘继恩这人。

  “赵公为郡侯付出,我定会如实回奏。

  就是不知刘继恩这人,才干如何?”

  见闾丘仲卿问到关键处,赵华抚须笑道:

  “既为郡侯效力,我岂会荐举有能之辈?

  刘继恩轻率无备,少恩寡义,易图耳!”

  听闻此言,闾丘仲卿不由得与赵华相视对笑起来。

  易图,那便图!

  刘继恩接到圣旨及天子节杖后,毫不犹豫的从太原城内启程。

  身为刘钧的独子,哪怕刘继恩当下还未达成“亲王京尹”的成就,可刘继恩心中早将自身当成了大汉的储君。

  既是储君,刘继恩当然不能容忍有人伤害到大汉的社稷。

  一向被刘钧斥为平庸的刘继恩,在主观能动性的鼓舞下,自从太原出发后一路星夜兼程,充分发挥了“不辞辛劳”的优良作风。

  不过数日,刘继恩就来到了壶关城外的汉军大营中。

  初听闻刘继恩到来,刘继业是相当意外的,相反的是卢赞心中则充满了喜悦。

  不知刘继恩所来何事的刘继业,连亲自带人来到营外迎接。

  岂知刘继恩一见刘继业,就高捧手中圣旨怒斥道:

  “枉先帝对你恩重如山,你竟意图叛国?”

  刘继恩此话一出,卢赞差点没跳起来。

  纵使是要削刘继业兵权,哪有这么唐突的?

第81章 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

  若说卢赞听完刘继恩所言是担忧的话,那刘继业则是一脸震惊了。

  刘继业自问对大汉忠心耿耿,缘何会突然落上一个“叛国”罪名?

  要不是前来传旨的是刘继恩,刘继业势必要怀疑圣旨是否是伪造的。

  震惊的同时,刘继业想起了近来在营中的些许险恶流言。

  在先前刘继业就意识到,赵德秀在使离间计。

  然那时刘继业并未太过担心,原因在于五代中哪位将领出征不被主上所疑的?

  刘钧性格优柔,前线的些许揣度并不会致使他下定决心临阵换将。

  除非是朝中有变!

  认知到这一点后,刘继业勉强先安定住情绪,抬头看向刘继恩言道:

  “臣自始至终对陛下从未有二心,朝中有人在陷害臣,臣自请上书申辩。”

  刘继业出身将门世家,政治敏感度是有的。

  可惜的是,刘继业并未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刘继业的话让刘继恩冷笑起来:

  “有人陷害?

  太原满城风雨,皆是对你的弹劾。

  数位臣公所为,有可能是陷害,当下是满朝文武皆异口同声。

  难不成我大汉独你一人是忠臣不成?”

  北汉建立的基础,是得到了河东利益集团的拥护,而刘继业出身麟州,是刘留下用来制衡河东本土势力的关键人物。

  这便是河东本土势力,在听闻刘继业有可能反叛后,会那么急切想罢免他的原因。

  也许在刘钧心中,他并不想贸然撤换刘继业。

  然当刘钧不能再守护河东的利益时,刘不是没有其他子嗣在世!

  刘继恩的话让刘继业呆立当场。

  刘继业从未想过,不知不觉间他竟已面临着千夫所指的境地。

  一种悲怆的情绪,出现在刘继业心中。

  趁刘继业悲怆之际,刘继恩示意左右上前拿下刘继业。

  察觉到刘继恩的意图后,刘继业的众多亲卫下意识抽出长刀护卫在他身前。

  这一应激的保护行为,如一缕火苗般,瞬间点燃了场间本就压抑的气氛。

  刘继业的亲卫们一抽刀,原本环绕在他身边的诸多将率亦快速做出了反应。

  大多将率都选择站在刘继恩一边,拔出腰间刀刃对向刘继业。

  在刘继恩鲁莽的行为下,片刻后场中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气氛渐渐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见刘继业的“反迹”再不隐藏,刘继恩又气又惧。

  “枉我昔日以兄长敬你,你竟对我拔刀相向?”

  在刘继恩指责刘继业时,卢赞意识到事态可能要失控,他连忙劝阻刘继业道:

  “朝野上下非议汹汹,陛下为安定社稷计,方才暂时解去将军兵权。

  待我军回到太原,将军若觉得冤枉,大可当面向陛下申辩。

  一切还有回转余地,将军不要一时冲动,犯下大错。”

  卢赞的话语中,充满了安抚的意味。

  卢赞是怀疑刘继业,但他并不想在军中闹出火并之事。

  刘继恩与卢赞的话,让刘继业想起刘在世时对他的无比信任。

  往日恩情历历在目,然一对比当下刘继恩脸上那浓郁的质疑之色,刘继业心中悲怆的情绪就愈发浓厚。

  悲怆之余,刘继业黯然下令道:

  “全部放下兵器。”

  这一声命令,是刘继业对他的亲卫及支持他的将率下达的。

  听到刘继业的命令,挡在他身前的人都表示不解。

  “将军.”

  未等这名将率多说什么,刘继业再次下令道:

  “敌人就在壶关!”

  到了这一步,刘继业岂能不知朝中之变,有可能是赵德秀的手笔?

  而以赵德秀的机敏,一旦汉军发生内讧,他不可能会错失这绝佳时机。

  况且刘继业也知道,两万汉军大多是河东子弟兵,当代表河东本土势力意志的圣旨到达后,他们是不会支持自己的。

  贸然火拼,人数压制下自身唯有死路一条。

  还不如像卢赞所说的那般,听从圣旨交出兵权,等回到太原申辩一番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若无明确罪证在手,河东本土势力再猖獗,亦不敢直接杀害有功之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刘继业做出了维护大局的举动。

  在刘继业的严令下,守卫他的人无奈地放下了手中兵器。

首节上一节64/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