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田重进等人,像极了面对“奥数难题”的学子们。
尽管刚才思考时,赵德秀将他的“解题步骤”给一一分析了出来。
可下意识的,赵德秀还是省略了一些步骤。
对赵德秀来说有些事无需多言,对田重进等人来说就不一样了。
望着自信的赵德秀,田重进等将领不由想起了高平之战时的赵匡胤。
那一战周军大败在即,是赵匡胤力谏周世宗周军该如何反击,那时赵匡胤说了不少分析,田重进等人亦是没听懂。
可跟着赵匡胤冲,他们就真的莫名其妙反败为胜了。
在沉默了一会后,性格质朴的田重进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先前有情报言及,北汉军与叛军闹过不合。
某以为北汉军当不会轻易相助叛军。”
田重进说的是事实。
先前刘继业是率两万兵马抵达潞州边境,而李筠对北汉军的到来,亦表现的颇为喜悦。
为以示感激,李筠带了许多粮食前去边境犒劳北汉军。
没想到到达边境后,李筠听闻北汉总共就打算派两万兵士相助,李筠登时就表现出不满。
再加上北汉有派监军的传统,刘继业奉刘钧之命想往李筠军中派一监军,这一想法更让李筠差点破口大骂。
最后李筠虽说没骂出口,但两方闹得不欢而散是众所周知的事。
正因有这情报在,之前众人很多都没想到过北汉军的存在。
听到田重进的询问后,赵德秀笑着说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北汉军为利而出兵,若李筠能拿出足够的利,刘继业与他冰释前嫌并非不可能。”
赵德秀也知道,以上的推断暂无更进一步的情报支持。
想了一番后,赵德秀为保险起见对田重进言道:
“让斥候探查的范围继续扩大,不要再局限在潞州一地。
若我所料不错的话,北汉军想来这几日就会有行动。”
纵算心中还有所疑惑,可在得到赵德秀的命令后,田重进还是带着几位下属领命而去。
等田重进等人离开后,赵德秀继续观察着地图,想着是否还有什么疏漏。
而在这时他的身后传来一句笃定:
“臣相信郡侯的判断。”
这声笃定,正是由尚未离去的卢多逊发出。
赵德秀不意卢多逊竟能如此相信他,他转身笑着问道:
“为何?”
“郡侯有天命在身。”
听到卢多逊的回答后,赵德秀想起卢多逊酷爱“占卜之术”,他就不再言语。
个人爱好,随他去。
相比于赵德秀的不在意,卢多逊却信心满满。
他想起了那一夜“多番占卜,龟甲皆碎”的奇异,更想起年初在城内闹得沸沸扬扬的“天有二日”预言。
那时很多人都以为,二日中的一日是柴宗训。
现在看来,天是大宋的天,太阳自然也该是大宋的太阳!
这本书要上封推了,多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明天后天最后冲一次三江,请大家助我,要记得追读。
预计下下周上架,嘎嘎存稿中。
第70章 刘继业之策
潞州西北面,有一石梯山,位于北汉境内。
北汉两万精锐,就驻扎在石梯山下。
因先前与李筠之间产生了不愉快,在监军卢赞的建议下,刘继业无奈之下只能拨兵朝着北汉境内回转。
可在刘继业内心深处还是认为李筠起事,是北汉能够扩大版图的绝佳机会。
由于这想法,刘继业率领两万北汉军,一路上走走停停的,期待着局势发生新的变化。
之所以要选择在石梯山下扎营休整,刘继业便是打算若是局势有新的变化,他可以即刻领兵重新进入潞州境内。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当刘继业要扛不住监军卢赞的压力时,李筠的使者终于赶到了北汉军营外。
听到有李筠使者到来,刘继业喜不自胜。
刘继业一方面将卢赞请至帅帐,待卢赞到来后,刘继业方才命人将李筠使者带进来。
牢记李筠嘱咐的使者一见到刘继业,就连忙将近来潞州局势的险恶变化告知给他。
“还望将军能念在同盟之义上,速派援兵,护我上党!”
使者声情并茂,言辞恳切。
然刘继业并未被使者区区几句话打动。
“你我两军之间,难道仅仅是同盟之义吗?”
尽管使者言语间多有隐晦,可刘继业是一时名将,一下就从使者的言语中得出了准确的判断潞州的局势相当危急。
若非如此,以李筠那先前骄纵的模样,两者几乎闹翻后又怎么会再派使者前来伏低求援?
五代乱世中,趁火打劫是优良品德。
今李筠有难,若他刘继业不为国家尽力争取一番,怎能对的起先帝的信任?
听到刘继业的话后,使者面露苦色。
他听出了刘继业话语中的含义。
可一想到潞州局势危险,使者顾不得其他:
“明公有言,若将军能助我军击退宋军,待宋军退却那日,明公定会携土称臣!”
使者的“携土称臣”四个字,让刘继业忍不住大笑起来。
他要是的就是这一句话。
那一日卢赞会与李筠发生争吵,关键在于李筠只是想引北汉军为同盟,并非是想成为北汉的臣子。
得知李筠的态度后,卢赞当即表示反对。
刘钧让他率全国大半精锐前来,为的是李筠手中的战略要地,要的又不是“乐于助人”的美名。
见李筠愿意称臣后,刘继业将目光看向卢赞,似在询问。
迎着刘继业询问的目光,卢赞思索一番后点了点头。
见卢赞首肯,刘继业大喜,他让人先将使者带下去。
待使者离开后,卢赞吐出了心中尚存的一层隐忧:
“若来日李筠毁约,我军当如何自处?”
卢赞的担忧很有道理。
五代乱世,毁约那是家常便饭。
见卢赞担忧这一点,刘继业不免觉得卢赞这一文人,太过杞人忧天。
“今李筠主力皆在泽州。
而李筠若想我军保障后路,则定会下令潞州各县配合我军。
在这情势下,在我军击破宋军后,携大胜再一举分兵夺取诸县便是。”
刘继业的想法让卢赞面露赞许之色。
心中再无疑惑后,卢赞又问刘继业道:“将军打算如何获胜?”
卢赞身为文人,本身对征战一事是不在意的。
可卢赞不关心,不代表他背后的刘钧不关心。
刘继业亦知卢赞是在为刘钧询问,他没有迟疑,说出了心中的看法。
“方才听使者言,宋军有探查粮道之举动。
宋军此举,是为攻上党之必救,好将上党守军给引出城外聚而歼之。
然虚实之事,宋军能行,我军未尝不可。
我之必救,即敌之必攻,我打算派人联络李守节,让他假意派出运粮队伍。
宋军听闻上党城内有粮队驶出,定会率军袭之。
这便是我军的致胜之机。
我会亲率一支精兵,昼夜兼程赶至上党城外,隐于伏牛山外。
伏牛山地势险峻,便于设伏,待运粮队伍将宋军引至山道外时,我鼓噪而出,宋军必乱,遂可破也!”
早在先前在太平驿时,刘继业就曾驾马去过附近的伏牛山探查,对那处的地势颇为熟悉。
听完刘继业的方略后,卢赞记在了心中。
片刻后,卢赞又问道:
“赵德秀非不知兵之人,我军奇袭之策,能奏效否?”
卢赞对赵德秀的了解,来自于方才李筠使者的讲述。
见卢赞问起这一点,刘继业自信说道:
“先前我军高调北还,潞州人尽皆知。
后我又率军驻扎山下,有山林掩护,敌军不派斥候进入国境详加探查,不会得知我军尚在边境处。
以上两点,皆是我故意所为,为的就是若潞州有朝一日局势突变,我军可得“攻其不备”之效。”
解释完后,刘继业知卢赞不擅长军略,他又举出实例道:
“当年朱温趁李克用病重时,派精兵攻打潞州。
那时梁军兵锋正盛,围困潞州日久,眼看潞州旦夕可下。
可梁军中虽不乏良将,却尽皆是谋一域者,皆着眼于当下。
诸多梁将都认为李存勖新君继位,必不会来救,从而不派斥候探查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