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岳丈碰上真岳丈,石守信的目光专注而赤裸,看的李处耘躲闪连连。
得亏这是在龙帐外,石守信还不敢太过放肆,不然他高低得和李处耘说道一番。
随着帐外到达的文武官员越来越多,在礼官的监督下,文武分成两列依序站好,而后便在礼官的引领下进入了宽阔的龙帐中。
虽出征在外,然君臣之分有别。
赵匡胤当下所处的龙帐,地位与开封城内的崇元殿相差无二。
因慕容延钊负责大营的守卫,身为殿前副都点检的石守信,作为当下众臣中身份最高者站在首位进入了帐内。
一进入大帐中,石守信就察觉到赵匡胤的投来的目光。
要说在潜邸诸臣中,是赵普、沈义伦与赵匡胤最为亲近的话,那么在昔日的“义社十兄弟”中,石守信才是与赵匡胤关系最为亲密的人。
石守信几乎与赵匡胤同时投入郭威帐下,当年他们二人还未显达的时候,经常在战场中生死相依。
赵匡胤的目光在石守信身上与案上军报之间流转了一番,石守信就大致明白了赵匡胤的用意。
石守信连对着赵匡胤微微一拜,以示领会。
赵匡胤与石守信的暗中交流,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众臣入帐后,先对着御座上的赵匡胤行了大礼,在赵匡胤示意免礼后,方才依照位次各自入座。
众臣一落座完毕,赵匡胤便将军报交由沈义伦,接过军报后,沈义伦在群臣的注视下展开读了起来:
“臣澶州防御使有事奏闻陛下.”
一听这开头,帐内众臣精神齐齐一振。
在听到鼓声时他们心中都曾猜测过,赵匡胤召集他们的目的。
当听到“澶州防御使”五个字时,稍微有些政治嗅觉的大臣,心中都知道接下来的事会不简单了。
至于石守信,更是暗中做好了一切准备。
“臣奉密诏,提控鹤精锐五千,星夜兼程,身逾太行,直抵壶关城下。”
当沈义伦念到这一句时,帐内的大部分不知这事的大臣脸上都露出惊异之色。
众臣都知道赵德秀随军出征一事,可自赵匡胤来到高平城外后,几次议事中都未见到赵德秀的踪影。
那时许多大臣还以为,赵匡胤是将赵德秀留在了洛阳。
众人心知肚明,赵德秀随军是为了立功。
而以赵德秀的身份,哪怕赵匡胤愿意舍得,赵德秀自身也很可能不愿亲上战场。
在这点原因下,赵匡胤将他留在洛阳,蹭一蹭“拱卫西京”的功勋就是最好安排。
以上是先前绝大部分臣子的内心想法。
正因如此,当他们听到与内心猜测截然相反的事实后,脸上才会不受控制的浮现惊异之色。
特别是随着石守信的一番感慨在帐内传开后:
“磴道盘且峻,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一想起李白写的这两句描绘太行山道险恶无比的诗,臣就为郡侯的胆气钦佩不已。
何人不惜命?更何况郡侯是千乘之尊。
然郡侯却愿意为了国家奋不顾身,这是国家之幸呀!”
当武人念起诗句时,就代表着事情变得不简单了起来。
帐内众臣认真琢磨着李白的诗句。
诗仙的文笔,足以让帐内文臣脑中立体浮现出太行山道的险峻。
至于武臣更不必说。
有不少武臣都曾走过类似的山道,他们心中对太行山道的险峻程度,心中有着更直观的体会。
体会越多,帐内众臣就会对赵德秀的胆气愈发敬佩。
军报内呈现的事实,配上石守信那恰到好处的感慨,让赵德秀“富有胆气,一心为国”的形象,在帐内众臣心中悄然立了起来。
敬佩赵德秀之余,沈义伦亦深深看了石守信一眼。
这人有太庙之姿!
借着石守信烘托起来的气氛,沈义伦把握时机继续念道:
“叛军恃壶关雄险,不修城防,城防多破损之处。
臣登高观敌,又见其旌旗杂乱,军纪不整。当夜乃令上千控鹤为先登,于夜色下奇袭壶关。
控鹤军如黑潮奔涌,奋勇之声响震太行。
臣麾下偏将呼延赞,引钩破城,直驱城内,贼众大骇,溃散无数,遂得以生擒敌将。”
沈义伦念到这处时,眼中已布满喜意。
他方才有猜出赵德秀干了一件漂亮的事,没想到这件事竟是攻下了壶关。
先前惊异的情绪还未退去,帐内众臣又听闻赵德秀竟奇袭拿下了壶关。
许多人脸上流露出震惊之色。
能跟随赵匡胤亲征的哪怕是文臣,都大小知道一些军略,潞州地图他们更是看过多遍。
帐内不少人都知道拿下壶关的重要性。
“好!真是好样的!
今壶关已落在我军手中,我军兵锋可直抵上党。
若郡侯能再拿下上党,那高平城外的叛军将不战自溃。
这真是天赐英才,护佑我大宋社稷呀!”
身为被赵匡胤寄予厚望的生死兄弟,石守信从未让他失望过。
有些事放在心里想有何用?
赵德秀的英才之姿,要说出来人尽皆知,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石守信语气兴奋,并一针见血指出赵德秀攻取壶关的重要性。
石守信的话语中,亦赤裸裸的显露出对赵德秀的赞美之情。
若是在其他时候,石守信再怎么夸赵德秀,都不会有多大效果。
可当下是在军中。
军中年龄、身份、资历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战功!
石守信赞誉赵德秀的每句话,都是基于事实出发,乱世军中“能者为王”。
谁人会有异议,谁人又敢有异议?
在石守信的带领下,许多大臣坐不住了。
他们喜于宋军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亦为赵德秀展现出的胆气军略感到钦佩与震惊。
才十六岁就有这表现,那未来呢?
大宋的未来越来越可观了!
石守信话音落下后,许多大臣纷纷惊喜地俯身拍笏道:
“臣等为陛下贺!”
众多响亮祝贺声汇聚在一起,震得庄严的龙帐都在微微颤动。
听到帐内此起彼伏的祝贺声浪,赵匡胤再无须隐藏内心的喜意。
一道畅快的大笑声从赵匡胤口中发出,经久不停。
“当为大宋贺!”
第68章 今赐天子剑
过了良久后,帐内的庆贺声才渐渐停息下来。
待庆贺声停歇后,一阵讨论声在帐内响起。
众臣开始讨论起,对赵德秀的封赏问题。
唐末以来凡是英明的统治者,都对“有功必赏”四个字看的很重。
前面已论过赵德秀的功,当下自然该讨论封赏一事。
而当世对将领的封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权、地位、钱财”。
钱财方面的封赏倒是好说,壶关的府库任赵德秀自行处置即可。
至于实权方面,大多还得看赵匡胤的圣心独裁,众臣们能讨论的唯有“地位”方面。
赵德秀目前的官位是澶州防御使,爵位是太原郡侯。
经过一番讨论后,众臣大多认为可以将澶州防御使升为澶州节度使。
当这一建议渐渐成为主流时,一个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人正是沈义伦。
沈义伦认为应当对赵德秀的爵位进行升赏。
有这番建议,沈义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防御使升为节度使,看起来地位上升,可其他方面对赵德秀的益处不大。
赵德秀的澶州防御使,因“拥立首功”,在昔日的封赏诏书中,赵匡胤明文写着“开府建牙于澶州”这七个字。
这七个字足以让赵德秀,现在就实际上拥有着大多数节度使的权力。
将赵德秀升为节度使,除去俸禄增加一些外,旁的对他再无任何好处。
而要是在爵位上对赵德秀进行封赏,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近几月来随着中枢的稳定,朝野上下多有建言“广封宗室”的。
这一建言对大宋的社稷有巩固之效,赵匡胤不久后一定会采纳。
“广封宗室”这一国策是大势,沈义伦不会妄图抵挡。
可沈义伦认为“广封宗室”的同时,应适当提高赵德秀的位分,让赵德秀的爵位始终是“宗室之首。”
这样一来,赵德秀在大宋皇室的特殊地位将会一直显露人前,这才是对他有益的事。
沈义伦提出建议后,石守信忍不住懊恼拍腿他刚刚怎么没想到呢?
而沈义伦的建议,正好说到了赵匡胤心坎中。
可赵匡胤并未着急下决定。
赵匡胤伸出手,止住了帐内愈演愈烈的讨论声:“叛贼未灭,何意先讨论封赏一事?”
身为天子,赵匡胤此话一出,帐内的讨论声戛然而止。
见帐内恢复安静后,赵匡胤接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