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及国家方面来说,赵德秀都希望赵德昭能快些成长起来。
这天下很大,有些地方不以亲王之尊是压不住的。
留下这句话后,赵德秀便将呼延赞唤来,朝着府内的议事厅走去。
待赵德秀来到议事厅处内时,他看到了魏仁浦几人早已等候着。
有了府邸的最大好处,便是在于赵德秀自此以后有了自己的“崇元殿”。
赵德秀先是挥手止住了几人行礼,而后直接走到上座坐下。
“我已写了一封奏疏报送给政事堂,想来最多几日,你们的官身就会下来了。”
防御使,是节度使的前身。
虽说防御使的权力地位还不如节度使,但成为澶州防御使后,赵德秀已有资格拥有属官。
各幕府属官,直接从属于本幕府将帅,中央朝廷一般无法直接调动。
更重要的是,一人有时可身兼幕府属官及朝廷官职两重身份,这让许多幕府属官相当熟悉朝廷政务。
赵匡胤称帝后,便是将他的整个幕府直接融入朝廷中枢内,以极快的速度掌握了朝政。
赵德秀是个仁孝的人,“子承父业”这一优良传统,他不敢有所怠慢。
“卢卿,任掌书记。
吕卿,任推官。
呼延兄,任教练使。”
赵德秀一一说出了对各人的任命。
掌书记一职,掌管文书整理,公文起草,相当于防御使的贴身秘书。
这一职非机警者及心腹不可担任,卢多逊对能成为赵德秀的掌书记相当满意。
推官地位略低于掌书记,主要职责是司法监督,亦可以出谋划策,这一职交给吕端恰到好处。
至于教练使顾名思义,承担着两百澶州军的训练要务。
现在赵德秀麾下就呼延赞这一将才,教练使也只能由他来担任。
在说完对各人的安排后,一个疑惑渐渐在众人心中浮现。
判官一职,不应该是魏公的吗?
判官是防御使众属官中,权力地位最高的,总领军政要务,等于是防御使的丞相。
之前卢多逊等人都以为,判官这一职由魏仁浦担任,实在是最合适的。
在几人疑惑时,赵德秀开口解释道:
“陛下这次亲征,我会跟随在身边,陛下离京后会让魏公暂代参知政事一职。”
此言一出,卢多逊等人渐渐了然陛下还是关爱郡侯的。
唯有魏仁浦皱了皱眉头,他看出了赵匡胤这安排的另一深意。
“陛下知我素善军略,这次亲征是对郡侯的考教,他不想我在郡侯身边出谋划策。”
魏仁浦一语道破了帝王之心,他的话让卢多逊等人面露担忧。
战场凶险,赵德秀以往无战功在身,若无魏仁浦辅弼,赵德秀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看到众属官的担忧神色后,赵德秀笑着对魏仁浦说道:
“魏公勿忧,来日班师回朝时你且上城楼看。
若弟子真表现不佳,就骑驴车归来向你致歉。”
赵德秀的话,让魏仁浦几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驴因耐力高,驴车是当世军中常用的辎重车,可驴耐力高不代表速度快,真要逃命了,驴哪能跑的过马呢?
况且身为皇子,却乘驴车归来,哪位皇室成员能做的出来?
魏仁浦几人都听出了,这是性格豁达的赵德秀在故意开玩笑。
而赵德秀这么做,是想活跃气氛驱散他们的担忧。
见几人不再那么担忧后,赵德秀才坚定地说道:
“你们有担忧很正常。
可你们想过没,你们都会下意识地担忧,我若再不立战功,来日众将又如何服我?”
赵德秀话引起了下座几人的思考。
最先是向来直来直往的呼延赞发话了:
“两百人就两百人,这一仗我陪殿下去打!”
呼延赞还以为,魏仁浦几人是在担忧澶州军人数太少。
呼延赞这话一出,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他们身为谋臣,想的多点怎就被当成不愿跟随呢?
这大黑脸,其心可诛呀。
感觉被诽谤了的卢多逊正要起身,一道身影比他更快,那人正是方才一直默默无闻的吕端。
大事上从不含糊的吕端,将手中书籍重重掷于地上,慨声道:
“读书二十年,正是报于明主时!”
投书从戎的吕端说完后,卢多逊紧随其后:
“愿为殿下牵马执蹬,助殿下饮马于黄河!”
最后魏仁浦出来一锤定音:
“殿下且去,老夫在京,勿忧后路。”
听着臣属们的壮语,赵德秀抚掌大笑这才有了几分“天策府”的气象嘛。
就是有些可惜,他的“天策府”当下有些文盛武衰。
万岁殿内,赵匡胤有些无奈地对赵普说了方才的事。
“这孩子不知深浅,这次得让他去战场吃吃苦头。”
到了这一刻,赵匡胤还对赵德秀将来在战场的表现,不抱有太大的期待。
赵普与赵匡胤名为君臣,本质上还有着兄弟的情分,听完赵匡胤的话后,赵普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太原郡侯年纪尚轻,陛下将魏仁浦从他身旁调离,这考验是否有些着急?”
赵普的提醒,让赵匡胤深深叹了一口气。
“非朕太过严厉,实是兵事一道不容马虎。
若不能真正试出他在军略上的天赋,兵权轻付,皇室、国家都会陷入危险境地中。
无能在军中,就是最大的错。”
赵匡胤从赵光义身上意识到了一件事军事上没天赋,那是怎么教都没用的。
赵普太了解赵匡胤了。
赵普知道别看赵匡胤嘴上这么说,可他内心深处是很希望赵德秀能通过这次考验的。
在当世有一战功卓著的皇室成员,对江山的稳固太重要了。
既知赵匡胤心意,赵普便问道:
“若太原郡侯通过陛下这一次设的考验呢?”
听到赵普的话后,赵匡胤沉思起来。
“你还记得,一位叫曹彬的将领吗?”
见赵普有点印象了,赵匡胤直接下令道:
“派人召他回京。”
通不过则罚,若通过了,那自然是赏。
第53章 赵光义失兵权
当下的大宋,全无后世那行政效率拖沓的模样。
不过数日时间,赵匡胤就与一应重臣商量好平叛一事。
在考虑过李筠的实力后,赵匡胤最后打算采取“东西并进,会围贼军”的战术。
而在具体的作战命令下达前,赵匡胤先对朝内外的人事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首先就是拜魏仁浦为参知政事,入政事堂辅弼范、王二相,以魏仁浦的声望,他再次拜相,众人都觉得理所应当。
除去对政治上的人事有所调整外,赵匡胤还在军职上进行了一些变化。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赵匡胤罢免了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之职。
代替赵光义成为殿前都虞候的,是侍卫副都虞侯李处耘。
殿前都虞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军职。
殿前都虞候的统兵权倒不重,可它有监督、贬斥禁军诸将之职权,这权力会带来一个隐性好处“排斥异己,提拔亲信”。
早年时赵匡胤就曾担任过这职,并借此职位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势力。
赵德秀并不担心赵光义担任其他禁军职务,凭赵光义之军略,难以立下军功的他是无法真正在禁军中站稳脚跟的。
而赵光义的长处,在于“拉拢人心”上。
殿前都虞候一职,很容易让赵光义在禁军中快速培植出势力,例如近来愈发受重用的王全斌。
有志皇位的赵德秀,自然不会再让赵光义在禁军中肆意发展势力。
前日与赵匡胤的那一番谈话,赵德秀除去要谋取兵权外,还有个重要目的便是让赵匡胤罢掉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一职。
站在赵匡胤的角度来说,他眼下能够培养的宗室就两位。
当决定带赵德秀出征后,赵光义就要留在城中起到看护皇室的任务,这样一来赵光义的殿前都虞候就不适合再担任。
而殿前都虞候一职又太过紧要,交给外姓人赵匡胤不放心。
思来想去,能接替赵光义殿前都虞候一职的,唯有刚成为外戚且本就有战功的李处耘。
见一切都按心中谋划进展,朝会上的赵德秀扭头朝着赵光义看去。
自小习练骑射的赵德秀,视力那是相当的好,他清晰的见到了赵光义的脸黑了。
刚被赵匡胤任命为大内都检点的赵光义,黑着脸回到了府中。
待坐下来后,越想越气的赵光义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愤懑,伸手将一件地方上贡的青瓷重重砸在了地上。
瓷器碎裂的巨响,吓坏了房内的下人,更将赵光义的妻子符氏给引了过来。
身为符彦卿之女,符氏一眼就看出赵光义是在朝会上受到挫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