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39节

  可他接受了朕的封赏,现在已是大宋之臣。为宋臣却叛宋,李筠实乃小人叛贼也!”

  出兵讲究出师有名。

  李筠反叛大宋,打的是“复兴周室”的旗号。

  宋室代周而起,这一旗号的确能吸引一些拥趸。

  为不让李筠的势力继续壮大,赵匡胤就要在大义上对李筠进行反驳。

  真是周室忠臣,早干嘛去了?

  当赵匡胤对李筠的行为定性后,身为禁军之首的慕容延钊出拜言道:

  “臣愿为陛下兴兵讨贼。”

  慕容延钊一出列,他身后的石守信、高怀德等人亦都义愤填膺。

  禁军诸将的踊跃请战,令赵匡胤深感满意。

  在伸手安抚住禁军诸将后,赵匡胤说出了他的想法:

  “朕欲御驾亲征。”

  赵匡胤这话一出,满殿哗然。

  就是慕容延钊等人都没预料到,赵匡胤竟报着这一想法。

  很快就有一位大臣出来谏阻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

  赵德秀定睛看去,谏阻的这位大臣正是赵光义。

  “天子之尊,如日月临天,不可轻离国都;

  今李筠反叛之事,自有良将统兵,若慕容将军之勇略,足可代天巡边,廓清边尘。

  国家初定,陛下若轻离国都,势必会使人心不安,社稷动摇。

  臣请陛下三思!”

  赵光义说完后,对着赵匡胤深深一拜。

  赵光义的话引起了许多朝臣的赞同,他们都出来支持赵光义的看法。

  众臣的话,并没让赵匡胤打消亲征的想法。

  赵匡胤正想出言解释时,他的眼光瞄到了一位少年还静静站在班中。

  片刻之后,赵匡胤心中已有想法。

  赵匡胤将手指向班中的赵德秀,朗声道:

  “太原郡侯,你以为众臣所言如何?”

  帝王亲指,让众臣都将目光聚焦在赵德秀身上。

  一声太原郡侯,更让赵德秀惊讶的看向赵匡胤:

  您培养皇子,不给新手保护期的吗?

第49章 人君之气宇

  意外归意外,数月来赵德秀已经历过不少事,心志不知不觉间已得到锻炼。

  几个呼吸间,赵德秀便安定住心中情绪,出班来到殿中。

  站定后,赵德秀发现赵光义的身形挡住了他,为不违人臣之礼,赵德秀提醒道:

  “都虞侯请让让。”

  赵德秀的提醒很轻,可足以让赵光义及他身边的几位亲信听到。

  换做以往,赵光义会摆出叔父的谱,好好说教赵德秀一番。

  世间哪有叔父避让子侄的道理?

  可当下是在崇元殿中,百官公卿面前。

  都虞侯为太原郡侯让道,有何不可?

  无奈之下,赵光义领着亲信退往一旁。

  赵光义的退让,让赵德秀的身形得以完整出现在赵匡胤眼中。

  赵匡胤用饱含期许的目光看着赵德秀。

  相比于赵匡胤的饱含期许,站在后列的卢多逊则暗暗在心中紧张不已。

  前段时日在魏府会谋时,他们几人有预料过赵匡胤会借李筠叛乱一事考教赵德秀,从而为赵德秀想好了多种方略。

  可那些方略大都是关于军事方面的,谁能想到陛下会突然以亲征一事问询。

  卢多逊在心中暗暗祈祷,并做好随时救场的准备。

  在多道复杂目光的注视下,赵德秀没有犹豫,语气凿凿地说道:

  “臣以为,陛下当亲征!”

  见赵德秀说出与大多数朝臣不一样的看法,卢多逊暗道不妙。

  赵德秀的回答,让许多朝臣皱起了眉头。

  而虽然有许多朝臣皱起眉头,一时之间还没有哪位大臣敢贸然出来反对赵德秀。

  他父皇手握玉斧正看着呢。

  赵光义见状,感觉赵德秀是在有意邀宠的他率先开口问道:

  “郡侯此言,有所依凭否?”

  赵光义的询问,说出了大多数朝臣的心声。

  崇元殿是议论朝政之地,不是一个可以大放厥词的地方。

  接下来若赵德秀说不出令人信服的论据,那他难免会被人扣上“浮夸邀名”之恶名。

  赵光义问完后,就一直看着赵德秀:

  崇元殿的正中之地,不是谁都能站得住的。

  而赵德秀既然敢站出来,那他就不怕站不住。

  “都虞侯因顾虑社稷安稳,而力阻陛下轻离国都。

  我虽才识浅薄,却也读过史书。

  我敢问都虞侯一句,梁、唐、晋、汉四代末帝,在国势危亡时哪一个不在国都中,他们的社稷守住了吗?

  由此可见一国社稷之安稳,不取决于帝王是否常居国都。”

  赵德秀深知赵光义的建言,是符合大部分求稳的朝臣心理的。

  要想让大部分朝臣重视自己接下来的话,那他就必须要先以诸多事例,打破赵光义建言中的因果关系。

  事实永远胜于雄辩。

  果然当听到赵德秀的反驳后,有些朝臣的态度已发生转变。

  例如枢密直学士沈义伦。

  沈义伦对着赵德秀举笏问道:“敢问太原郡侯,你认为社稷之安稳基于何处?”

  面对沈义伦的询问,赵德秀不假思索地答道:

  “自然在于安抚人心!”

  “遭逢乱世,人心如轻柳遇狂风,飘飘然无所依,又若沸鼎之蚁,惶惶然待救。

  飘飘然则无礼,惶惶然则无制,礼制崩坏,故当世易乱,社稷易摧。

  人心散乱,已数十年,物极必反,自古定理。

  当今天下,人人思定,李筠之乱,未必可怖,人心不固,方是隐忧。

  新朝初立,天下人引颈观望,欲固大宋之社稷,则须令天下人心向大宋!”

  “令天下人心向大宋?”

  当赵德秀说出这句话后,朝堂上受到触动的人,可不再只是沈义伦几人。

  朝堂上有许多大臣,是从李存勖时代存活至今的。

  数代动乱,他们大多都亲身经历过。

  每当一次动乱发生,就会有大批的朝臣惨遭屠戮。

  至亲、师朋等,能存活至今的朝臣,在过往已失去太多太多。

  没人想过朝不保夕的生活,思治的人心,又岂是百姓独有?

  或许是内心受到触动,又或许是经历再多沧桑,人心总会有期盼美好的一瞬,礼部侍郎刘温叟上前了几步。

  观刘温叟作势,他当是有话要问赵德秀。

  可他最后并未成功问出来,原因有一人伸手拦住了他,那人是宰执范质!

  身为宰执,范质对许多朝臣有着压制力,范质伸手阻挡,刘温叟自是不再上前。

  就在众人以为范质是在帮赵德秀减轻压力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范质一脸肃穆地走了出来。

  范质替刘温叟,更替大部分朝臣来到赵德秀身前,对着他一揖后问道:

  “臣有一问,请太原郡侯试答。”

  范质的挺身一问,不止出乎了许多朝臣的意料,就连坐在御座上一直静观事态的赵匡胤都有些意外。

  众人皆知自大宋建立后,范质除去公务外,很少在朝堂上主动发言。

  他今日是怎么了?

  而意外于范质的举动,赵匡胤不免为赵德秀担心起来。

  赵光义是赵德秀叔父,沈义伦是他潜邸之臣,面对这二人时,因往日之熟悉赵德秀不大会胆怯。

  可范质位居百官之首多年,他带给赵德秀的压力,不是赵光义与沈义伦能比拟的。

  在赵匡胤想着要用皇权重启新手保护期时,一声清亮的声音响彻整座大殿:

  “范相且问!”

  赵德秀语气镇定,丝毫看不出慌乱的态势。

  这番表现,让赵匡胤暂且按捺住,亦让许多朝臣面露笑意。

  先不论赵德秀一会言论如何,一位少年当庭连连面对三位重臣都镇定自若,这番气度已属难得。

  范质继续保持严肃的神色:

  “郡侯以为朝廷当如何,才能让天下人心向大宋呢?”

  早知范质是要问这,赵德秀对着赵匡胤一拜后,转身直面范质,更直面殿内上百朝臣:

首节上一节39/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