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685节

  李世民听出李逸话中之意,

  这次出塞,有些过于顺利了,苑君璋投降,思摩等突厥兵被一锅端。

  要是颉利被吓破了胆,真就跟郑元达成了和议,那李世民到时也没理由再留在北疆。

  所以还是得搞点事情。

  至于江南平叛,李逸相信没李世民其实也可以的,历史上李世民就没有真正的去江南上任。

  江南的对峙僵持,不会太久的,李孝恭手底下李靖李世绩李大亮,这都是能打的,再加上任、张镇周等,僵局也差不多是时候要打破了。

  李世民此时南下,估计也是赶不上。

  更可能的是被继续雪藏在长安。

  倒不如先留在代北,一来李逸相信颉利吃了这么大亏,不会甘心,他明年肯定还要卷土重来。

  代北经历了这几年的乱战,现在千疮百孔,也确实不好对付颉利,总不能每次颉利率兵南下,唐军就只能退守在几座大城,

  任由突厥人抢掠代北诸州,把代北百姓掳去当奴隶吧?

  这样持续流血,大唐也是吃不消的。

  对突厥的防御打法,肯定得变,最好就是得有李世民这样统帅来指挥全局。

  “我看,在郑元还没出关前,我们可以先对突厥发动一波进攻。当然,我们打出的旗号,可以是伐隋,而不是攻突厥。”

  李世民念着李逸说的伐隋二字。

  伐隋,当然不是杨广那个大隋,而是被突厥人扶持的傀儡杨室小朝廷,

  隋王杨政道,一个江都兵变时,还没出生的孩子,他是杨广的孙子,其子齐王杨的遗腹子。

  在宇文化及弑君北上的路上,杨政道出生,被萧后抚养在身边。宇文化及兵败河北,杨政道和萧氏等都落到窦建迁手中,

  武德三年,是突厥可敦义成公主,说动处罗可汗派兵到窦建德处,将她们接到了突厥。

  处罗可汗和可敦还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分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后来刘武周败亡,

  在可敦请求下,可汗让苑君璋统领刘武周旧地旧部,归属于后隋朝廷,封他河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如今苑君璋已降,

  但那个傀儡的后隋小朝廷还在。

  那位隋王杨政道才四岁,他的祖母萧后已经五十五岁了。

  “据说,隋朝的传国玉玺,是在萧后手中。”

  “我们如今已拿下云朔,当然要趁胜剿灭隋朝余孽。大王可派兵越过长城,攻打这后隋余孽。”

  李逸拒绝出兵突袭颉利汗庭,

  现在却说要出兵进剿后隋。

  可萧后和杨政道的小朝廷,就是在颉利的定襄汗庭。

  李世民哪里听不出这话中之话,

  如果是打颉利,那就是真打,得悄然行动,数百里突袭,斩首行动,要一剑封喉。

  可出兵征剿后隋,

  其实就是个假打,要雷声大雨点小,象征性的派点兵马,越过外长城,随便转一圈回来都行。

  “不错,我们出兵攻前朝余孽,朝廷也没有人可以指责不是。”

  打后隋,跟打突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尤其是眼下。

  但效果,却是一样的。

  颉利刚吃了很大亏,憋了一肚子气返回的草原,

  现在唐军还得寸进尺,先是悄悄的夺取马邑,歼灭他们一万人马,现在又杀出外长城,打到他们汗庭来。

  哪怕只是一些游骑出现在汗庭附近,

  这也绝对是颉利所不能容许的。

  突厥汗国的权威,他颉利大汗的权威,都被严重冒犯,他必须得立即反击。

  不管真反击假反击,他得做出声势来,表明态度。

  而李世民和李逸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态度,

  颉利摆出这个反击的姿态,

  那代北立即就进入战时状态,河东行营自然就不能撤,李世民这个行营元帅当然也得继续留下主持,

  河东行营的几万将士,也不能班师还朝。

  说好听点,这叫拥兵自重,说难听点则是养寇自重。

  他们需要时间。

  想要夺嫡,有文武两道。

  文的,那就是跟杨广一样,想办法搞臭太子的名声,让皇帝对太子失望,下诏废除太子,另立新太子。

  这是最理想的,也是最难的。

  哪怕李渊已经对李世民承诺过立他为太子,但突厥危机一解除,皇帝就不认账了。

  文的不行用武,更难。

  用文的,那就只要对付太子就行。

  可如果要用武,那就意味着李世民真正要击败的不是太子,而是皇帝。

  就如上次雁门关,士兵哗变,虽事起突然,可只要胆子够大,趁乱把这骚乱真变成一场兵变,也不是不可以,

  借兵变之乱,让太子死于乱兵之中,也是做的到的。

  但这样做,没有谁能扛的住皇帝的怒火。

  除非连皇帝一起拿下。

  玄武门之变,

  并不是杀了太子和齐王,李渊就只能立李世民。

  恰相反,那天的政变,主战场在宫内,李世民派了心腹尉迟恭、侯君集他们先控制住了李渊,然后伏击了太子。

  最后尉迟恭提着带血的马槊到海池龙舟上告诉李渊,太子谋乱被诛,

  宰相们请李渊立秦王为太子时,

  李渊根本没有半点反抗余地了,他若不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他也要暴毙,甚至最后他的死,还会扣到太子齐王头上,说他们弑君谋反,秦王出定叛乱,诛杀乱臣贼子。

  要是没控制住李渊,李世民别说杀了两个兄弟,就算把李渊剩下的儿子全都杀光,李渊也不会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只会一刀把他砍了。

  天家无父子,皇室不亲情。

  现阶段,

  李世民有争储之心,但也还仅仅是想着如何改变皇帝态度,让皇帝废建成而立他,现在根本就没想过要弑兄杀弟囚父,搞宫廷兵变。

  李逸现在跟李世民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很难接受。

  不过借机在外领兵,却可以打造自己的心腹班底,在长安,多少双眼睛盯着,在这边疆,却完全不同了。

  “大王,我之前跟思摩谈过,暗示只要他肯站出来,大唐可以扶持他做突厥大汗,可我看他虽有些心动,但终究是胆量不足。”

  李世民道:“他那粟特胡长相,突厥阿史那氏都说他是杂种,扶他当大汗,也没多少人拥立的。”

  李逸则笑道:“正因如此,才挑他扶持,真要是一个野心勃勃又有威望者,那扶持他做了大汗,到时肯定又是头白眼狼。”

  扶持一个新可汗,目的不过是要分化突厥,充当个搅屎棍的作用。

  突厥人可以扶持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做隋王,那大唐当然也可以扶立一个阿史那做突厥可汗。

  “可以再劝劝思摩,但如果他真的没这胆量,也不用强求,可以再换一个人。”

  “倒也是。”李世民点头。“你觉得突利小可汗阿史那什钵如何?”

第615章 风雪汗庭

  大雪中的汗庭,

  如一片银白的世界,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壮美而又静谧。

  突厥牧民也都在猫冬。

  雪下了几天了,积了厚厚的雪,那美丽的雪花此时已经变的危险,再这么下着,就要成为让牧民恐惧的白灾。

  中原人最惧怕水灾旱灾蝗灾,草原上牧民们则惧怕白灾黑灾和黄灾。

  白灾就是雪灾,雪灾在草原上的危害比中原更大,大雪会冻毙牲畜,伤及牧民的根本。

  今年南下抢掠两次,不少部落牧民也算是满载而归,

  可也有不少牧民战死、被俘,真要细算起来,突厥还吃了亏,尤其是那些被唐军攻击的部落。

  上次在太原晋祠被袭击,连金狼大纛都丢失后,颉利没能反击,最后以天寒为由撤兵,让他威望大损。

  大帐里,几个火盆燃烧着,让宽敞的大帐里很温暖。

  颉利听着他的一众达干们的汇报。

  汗庭里没了义成公主那个疯女人,颉利倒是感觉轻松了不少。

  可达干们禀报的这一项项事务,又让他觉得烦躁。

  颉利可汗好重用胡人,手底下的几十名达干,协助他处理汗庭事务,管理这偌大的突厥汗国,粟特胡、吐谷浑、铁勒等出身的达干们,反比突厥本族人更受他重用。

  也不是颉利非要用胡人,不要亲族,实在是突厥汗国本身是个部落联盟,汗国比较松散,哪怕是大汗,也没有如中原皇帝那样大的权力。

  各部落各行其事,

  颉利自己就是和可敦义成公主弄死兄长处罗可汗上位的,因此对突厥,尤其是王族更为防范。

  不仅汗庭官员主要用胡人,就连附离狼骑近卫,甚至都大半是胡人,吐谷浑、粟特、奚、契丹、、室韦诸部战士深受他信任。

  “你们说说,今年两次南下,为何接连失利,是何原因?”颉利头戴黄金冠,满头披散的小辫上都绑着宝石。

  窄袖皮裘腰间系着蹀躞带,却是十三玉环金狼头钩。

  康苏蜜等一众胡人达干,纷纷进言,各抒已见。

  颉利听了半天,他们的意见大致是三点。其一就是颉利可汗是突厥汗国最高统治者,必须要加强权威,得和中原汉人帝国一样,要中央集权。

  不能再现在这般松散。

  “今年大汗两次南下,东部的突利小可汗阿史那什钵,却不奉大汗金令箭出兵,找理由推脱。

  可据臣的所知,突利小可汗之所以不出兵南下,完全是因为他现在跟南边私下贸易,手中握着糖茶盐布瓷器铁器等诸多贸易,有些买卖还是垄断的,

首节上一节685/70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