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680节

  前几日张美人刚为他生了位皇子,现在杨美人又产下一个皇子。

  这是他第十三和第十四个儿子。

  真是喜上添喜。

  赶到杨美人处,看到刚出生的老十四,白白胖胖的,眉目间有几分他老李年轻时的英俊样子,

  倒不似元吉那丑样,李渊倒松口气。

  称帝五年了,

  他也五十多岁年纪了,可当皇帝后,年年都还有皇子皇女出生。称帝前,他只有五个儿子,称帝后才五年,却已经添了九个儿子。

  这说明他身体还好着呢。

  现在没必要急着改立太子什么的,二郎很优秀,大郎也还行,他身体也还好着,不急嘛。

  再看看。

  以他的身体,怎么也能再活个十几二十年。

  抱着刚出生的十四子,李渊觉得自己都又年轻了许多。

  东宫,

  太子李建成听说父亲又生了个儿子,没什么太大反应。

  父亲起兵前,只有五个儿子,四个嫡子一个庶子,三弟玄霸还早逝,女儿也不多。

  那时,父亲常年在外为官,跟母亲窦穆皇后能生下四子一女都很见感情好了。

  可自入主长安后,父亲的后宫里也就不断添人,孩子也是一个接一个的生。

  短短五年,生了九个儿子,十一个女儿。

  而且看样子,还会继续生不少。

  不过李建成对这些年幼的弟弟妹妹们,倒无所谓,年纪太小,又影响不到他。

  能威胁到他的,唯有二郎李世民。

  突厥颉利可汗撤兵,

  长安上下都为之欢欣鼓舞,却唯有李建成听到这消息后沉默了许久。

  他为河东元帅时,用了半个月,就从马邑败撤到蒲州,一路败撤千里,突厥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晋州。

  而世民接替他为河东元帅,仅用半个月时间,就两次大败突厥,歼灭其南下的两万人马。紧接着又与李逸配合,以一场令人惊叹的长途奔袭,将颉利可汗打的丢盔弃甲而逃。

  前后用了不到两个月,就把突厥军全都赶到了雁门关外。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他和李世民前后这一对比,完全把他比下去了,甚至显得他怯弱又无能。

  而他在西北坐镇,也没有打出战绩,反而是让突厥人从弹筝峡突入陇州,继而绕到他背后泾州,攻下了临泾县城。

  等他被召回朝,

  李道宗、杨师道、宇文歆、权士通几人,居然就在三观山、崇岗镇连打两个大胜仗,斩首加起来两千余,俘虏战马、牲畜等许多。

  可这些却跟他无关,

  甚至桑显和都打了个胜仗,斩首数百,李艺他们也收复了临泾。

  都是在他被召回后。

  感觉处处与人作对似的。

  “殿下,郑左庶子来了。”

  郑善果神色匆匆,眉间满是忧色,

  “秦王即将班师还朝,殿下有何想法?”

  李建成苦着脸,只是叹气。

  “我也没想到,颉利可汗也只是外强中干,先前我若是亲自坐镇雁门关,也许就不会有后面这些事了。”

  郑善果道:“殿下,现在说这些有何用,还是说说眼前吧。秦王功业日隆,绝非池中之物,如今武有李逸、李道玄、秦叔宝、尉迟恭等猛将,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一众名士,

  殿下与秦王的矛盾无解矣。

  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废太子杨勇的覆辙,还请殿下先下手为强,设法除掉秦王!”

  除掉秦王四字如一道霹雳落下,

  让李建成怔怔失神。

  一时间,满脑子都是郑善果那句先下手为强,除掉秦王,这句话不断的在回响着。

  “若是让秦王南下平乱,战后就授为扬州大总管,留在江南如何?”

  “殿下,万万不可!”

第611章 拥兵自重

  雪后的雁门长城,银装素裹,如巨龙盘旋。

  兵过雁门关,

  前面便是苍茫辽阔的塞外。

  风急雪大,旌旗猎猎。

  这本该是躺在这中烤火猫冬的日子,几万唐军却踏雪出关。

  千峰暮雪勾注山,风骨威烈雁门关。

  李逸站在猎猎风中,

  此时季节出塞作战,不是什么好时机,可李世民和他都没的选,趁胜追击,不仅要的是军功,

  更是拖延班师。

  封德彝再次派人传来密讯,皇帝已经决定班师。

  河东行营罢撤,兵马班师。

  秦王调任江州行营元帅,前去主持江南平叛。

  陕东道大行台也随时可能会被罢撤。

  待江南叛乱平定,秦王可能就会被留镇江南。

  这个消息传来,

  李世民红了眼睛。

  他找到李逸,密商对策。

  “陛下那日到弘义宫让我统兵征突厥,许诺击退突厥,凯旋之日,便是改立我为太子之时。”

  “其实我知道这个私下许诺,并不可信,”

  “可我还是抱有几分希望。”

  哪怕只是百分之一的可能,李世民也得争取。

  但现在,希望破灭了。

  皇帝食言了。

  李世民不仅太子梦碎,还要被踢去江南,那相当于流放了,远离了朝廷中枢,在江南更没机会争储。

  有本事,有功绩,不争不甘心。

  两人一番密议,

  李世民决定挥兵北上,按计划拿下云朔,既积攒更大功劳,也是再拖延时间,先不能让他们这支人马散了。

  一旦散了,再聚拢可就难了。

  尉迟恭策马奔来,身后跟着一个穿着裘袍的汉子。

  “司空,这人是雁门人元普,是苑君璋从舅。”

  中年汉子上前恭敬行礼,

  “小民雁门元普,拜见司空。”

  元普是雁门大户,祖上也是鲜卑拓跋,北魏皇族旁支,他家跟马邑豪强苑家是姻亲。

  雁门马邑相隔不远,两个家族世代联姻,关系不错。

  苑君璋的母亲,是元普的堂妹,以前元普甚至也还到马邑随苑君璋加入过刘武周。

  不过后来他见形势不对,便归隐田园,其实就是提前下船。

  “元公,你是苑君璋的娘舅,找你来,就是让你去趟马邑城,跟苑君璋谈一谈。

  秦王承诺,只要苑君璋率军归降,朝廷既往不咎,定为他向朝廷请封国公之爵,并仍授他为总管,继续镇守云朔。

  若他犹豫,秦王还可以请圣人赐他丹书铁券。”

  “我知道代北如今兵少粮缺,颉利兵败仓惶北撤,也顾不上他了,还是早做打算吧。”

  李逸对元普也是给了奖励,

  征辟他为行营参军,官虽不大,可这样也就能进入大唐官场了。

  将参军的赤牒递给元普,又拿出李世民给苑君璋的劝降信。

  元普接过,仔细的看了,郑重收下,“谢司空赏识,属下定认真劝说。”

  尉迟恭道:“苑君璋若不识相,我自率军踏平马邑。”

  元普匆匆离去。

  “敬德将军,准备好上任朔州总管吧。”

  马邑,李世民志在必得,苑君璋识相投降,那自然也不失个国公爵位,甚至是个总管之职。可如果他不识相,正在北上的唐军会将他歼灭。

  马邑城里的阿史那思摩,和他麾下的那点杂胡,李世民没放眼里,李逸也没放眼里。

  苑君璋就这么点刘武周旧地旧部,这两年已经被颉利当炮灰消耗的差不多了。

  如今还饥荒缺粮,

  此时不拿下他,还待何时。

  “司空以为,苑君璋是否会投降?”

  “不好说。”

  风雪中的马邑城,

  越发萧条。

  大行台府内,炭盆烧的很暖热,

  苑君璋看着儿子苑师本送上的书信,眉头紧皱着。

首节上一节680/70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