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679节

  阿史那咄怒喝连连,气的一脚把旁边匍匐着的一名奴婢踢飞。

  “既然他们要战,那便战,传令,明日便南下太原。”

  思摩赶紧劝谏,“大汗,李世民已经集结了十万兵马,云集太原一带,如今天寒雪大,实在不适合会战。

  各部思归,军心厌战,士气低昂,请大汗三思。”

  颉利气的发抖,

  “欺人太甚,李世民、李逸二贼,太嚣张了!”

  让颉利答应那些和议条件,

  那岂不是刚被狠扇了左脸后,又把右脸凑过去让唐人再扇一巴掌?

  这样的议和,

  以后他颉利的威望何在?

  “大汗,不如以天寒为由,直接撤兵,不用跟唐人和谈,等到明年,我们大可重整兵马,卷土重来。

  其实和谈不和谈的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现在占据的忻代蔚诸州,我们也不可能留兵驻守,就算交给苑君璋他都守不住。

  咱们直接撤回,李世民敢越过长城追击吗?

  他要真敢追击,那反倒是我们的机会啊。”

  思摩这一番话,让颉利不由的眼前一亮。

  确实如此啊。

  突厥每次入侵中原,

  就算打下城池,也不会长期占领,他们是游牧民族,南下是为了抢掠,不是为了占领。

  那些中原的坚城重镇也不好攻打。

  南下抢掠,然后回草原,这才是突厥各部上下的共识。

  现在既然谈不成那就不谈,不想打就不打,他们撤回去便是了,反正他们突厥天然占据优势,进退自如。

  李世民敢追到长城外来吗?

  颉利还真希望他们出塞。

  这次吃了大亏,可回头休整过冬,明年便可再来。

  到时再找场面子便是。

  “还是思摩足智多谋。”

  思摩连撤兵的台阶都给他找好了,天寒大雪、将士思归。

  “思摩,你率粟特、奚、契丹等诸部一万人,与苑君璋一起留守三关。本汗先率兵返回汗庭,待大军出塞,你再率兵出雁门。

  然后就驻扎马邑,在那过冬,以备唐军出关袭击马邑。”

  “思摩啊,你对汗国忠心耿耿,我父兄都曾对你很是赞赏,好好干,明年我率军杀回来,到时拿下太原,赐封你为咄陆设。”颉利给族叔画下一张大饼。

第610章 请殿下先下手为强

  “陛下,左领军将军安兴贵在甘州击败突厥,斩首五百余级。”

  “右武候将军桑显和在陇州击败突厥,斩首千级。”

  “颉利可汗兵马已撤过雁门关北,派阿史那思摩率万余骑协苑君璋守马邑。”

  “岐州刺史柴绍和岷州总管李长卿、益州道右仆射窦轨等,在岷州击败吐谷浑军,解岷州之围。”

  

  连串的好消息,

  在这个冬日里,一扫阴霾带来阳光。

  “颉利可汗真的已经撤兵了?”

  “入寇河东的十五万兵马,除被俘虏的两万六千余,其余的都已经撤到雁门关以北。约万余人留守云朔外,其余的则都返回草原。”

  李渊长呼一口气,

  满面通红。

  颉利今年两次大举入寇,尤其是这第二次,东西两路,都是长驱直入千里腹地,长安都震动。

  好在关键时候让秦王出兵,终于是击败突厥。

  李渊起身,负手殿中踱步。

  “派使者速往太原,慰问秦王、武安王等行营将士们,传旨郑元,让他出使定襄汗庭。”

  李渊觉得还是得安抚下颉利,让给郑元准备黄金千两,各种丝织物共万段,并女妓四人。

  “让莘国公和颉利可汗好好谈谈,订立盟约。”

  裴寂立即出声赞成,还提出应当维持六月时达成的协议,准备将长平公主和亲草原,同时用金帛购买突厥马匹,开放边市等。

  右仆射萧立马站出来反对,“陛下,臣以为此战过后,恢复和谈确有必要,但彼一时此一时,我军大胜,岂还能依旧原来的条件谈?

  如今义成公主已死,朝廷可以将长平公主送往草原与颉利和亲,但其余的条件就得改一改。

  这每年三千两黄金、二十万匹绢的岁赐,得减,或干脆用岁赐换突厥之马,价格也得由每匹四十匹绢,换成二十匹绢易一匹上马,送来的马都得经我们挑选,好马才能要”

  中书令杨恭仁则认为,当趁此机会,向突厥提出收回马邑。

  马邑和朔州归还大唐,

  云州可以暂时留给苑君璋。

  “我大唐既然大胜,岂能毫无收获?”杨恭仁直言。

  裴寂道:“此次也只是小胜,突厥并未伤筋动骨,不可逼迫过甚,否则来年突厥必然卷土重来,报复更甚。

  还当予以安抚,和亲、岁赐、边市,并立即召秦王班师回朝。”

  攘外必先安内,

  这是裴监一贯主张,既然颉利退兵,那就趁机和议。

  把朝廷精锐兵马,调到南方,先把张善安、辅公等叛乱平定先。

  “臣以为江南平叛陷入僵持,许久没有进展,非秦王南下挂帅不可。”

  江南的叛乱,僵持许久,形势不利。

  黄州总管周法明带奉旨带兵平叛,与张善安在夏口交战,周法明军驻荆口,登战舰饮酒,结果张善安派出刺客伪装成渔民,居然很轻易的靠近了周法明的战舰,上船刺杀他后还从容离去。

  而涪陵人张大智叛乱,刺史弃城而逃。

  蜀地邛州獠又叛乱。

  辅公派大将徐绍宗攻入海州,陈政通攻入寿阳,战火已经燃烧到了淮河边上。

  整个长江流域,现在都很乱。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也比较复杂。

  既有大唐在短时间内讨灭了原来江南各方势力,一时间还没完全消化。

  二来则是李渊有些急,比如在长安杀了杜伏威。

  杜伏威入朝后被留在长安,他的好兄弟辅公在江南叛乱,这个时候本不该杀杜伏威的,

  哪怕不让杜伏威回去平乱,只要杜伏威还站在朝廷这边,江淮军内部都得分裂不稳,可偏偏李渊让杜伏威暴毙长安,

  这下反倒是让江淮军内部团结起来了。

  江西张善安的叛乱,其实也是朝廷动手有点急有关,张善安本来早已经率五州投降,授为洪州总管,他实力很强,想要整编他的兵马接收他的地盘,也得徐徐图之才行。

  再则,朝廷精锐都在北方应对突厥人,在江南的兵多是收编的各路地方军,一时间战力也还不强。

  李孝恭李靖李世绩李大亮他们,能够控制住局势,没让叛军的叛乱更加扩散,已经算不错了。

  明眼人也都看的出来,

  前期控制住叛军的攻势,那接下来叛军肯定拼不过朝廷的。

  江南的形势应当说还好,甚至会越来越好。

  但裴寂却说的江南局势即将崩溃,十分危急的样子,目的就是要召李世民回朝,并让他去做江州道行营元帅。

  等江南平定后,裴寂等甚至都安排好了,安排秦王为扬州大总管,或是越州总管这些,

  让他远离朝廷中枢。

  接下来,对秦王府一众嫡系文官武将,将他们折分,或拉拢到东宫,或外放各地。

  李渊在殿中踱步,

  良久后道:“既然突厥已撤兵,那便召秦王班师还朝。”

  河东行营原地解散。

  将归十二卫,兵返各军府。

  李逸并州大总管、李道玄幽州大总管、李神符定州大总管,代州总管秦武通、隰州总管李元吉、晋州总管罗士信、潞州总管黄君汉。

  西路的杨师道、桑显和诸将也班师还朝。

  长乐王李幼良检校凉州总管,燕郡王李艺检校泾州总管,各镇守一方。

  廷议结束。

  李渊满腹心事,

  打退突厥了,心中终于是放下一个大包袱。

  接下来安抚突厥,边疆暂时无事,朝廷可全力对付南方叛乱。

  可二郎出兵前,给他的承诺,又该如何?

  当时形势紧急,突厥随时都有可能杀到关中来,李渊也是无人可用,也只能让二郎挂帅。

  二郎称病,他也只好许立太子。

  可现在击退突厥,真要改立二郎为太子?

  李渊不由觉得头痛,说实话,二郎各方面都不错,可大郎也挺好。

  大郎是嫡长子,无明显大过错,又岂有废长立幼呢。

  等二郎回来了,先让他去南方平定叛乱再说吧。

  到时,或许便按裴寂所说,让二郎留在扬州为大总管,甚至干脆让他去做越州总管甚至是广州总管。

  “陛下,杨美人生了,生了位皇子。”

  内侍迎上来报喜。

  李渊听了抚须大笑。

首节上一节679/70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