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古往今来,多少王朝因为选错了继承人,落得个二世而亡的下场。
秦朝,西晋,隋朝…数不胜数。
又或者为了争夺帝位,兄弟相残,骨肉相杀,连累的朝堂腥风血雨,多少人头滚滚落地。
刘永和刘理二王,各有优点缺点,总体而言都可算得上合格的继承人。
他们谁做太子,将来谁继承大位,萧和其实都无所谓,也不担心他们会断送了老刘打下的基业。
萧和惟一担心的,便是二王为争位,步了曹氏和袁氏兄弟后尘,使得众臣结党内斗,朝堂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现下这个担心也没了。
刘禅回来了,太子之位瞬间毫无悬念。
萧和一切的担心顾虑,都在这一刻随之烟销云散。
论文韬武略,刘禅可能不如刘永,论德行品质可能不如刘理。
但就刘禅在原本历史中的表现来看,绝对与昏庸二字不沾边,做一个守成之主当是绰绰有余。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晋王殿下身体痊愈,实乃大汉之福,陛下之福也,臣恭喜陛下!”
萧和当即上前,笑呵呵的向老刘拱手道贺。
张飞等众臣皆反应过来,纷纷起身,满怀欣喜的向刘备道贺。
刘备是笑的合拢嘴,拂手令众臣平身,尔后笑看向华佗:
“元化,你速速给朕开些药,朕身子早日康健,方能动身还京。”
此时的刘备,显然是恨不得长上翅膀,即刻飞回邺城。
华佗呵呵一笑,拱手道:
“陛下放心,臣定当尽臣所能,让陛下早日回京与诸位殿下团聚。”
当下华佗便开下了药方,刘备则安心用药。
数日后,刘备病情基本痊愈,便是迫不及待的再次启程还京。
二十万大军自箕关入河内郡,数天后进入冀州,尔后北上直奔邺城。
是日午后。
邺城以南的官道上,无数的战旗如浪而来,无数的汉军自南而来,队伍无边无际不见尽头。
南门外。
诸葛亮,糜竺,荀等留守众臣,早早已云集于城门前,迎接圣驾归来。
除了大臣外,诸位皇子也位列其中。
当先那一位年轻皇子负手而立,神色平静如水,微微眯起的眼睛,远远望着徐徐而来的汉军队伍。
身后不远处,诸葛亮微微侧首,不动声色的暗暗打量着他。
“晋王殿下自痴症痊愈后,气度眼神似乎皆与从前多有不同呢…”
诸葛亮悄然观察着刘禅,心中思绪翻转,眼中闪烁着几分猜测。
思索间,前方御驾已至。
身着金甲的刘备,策马扬鞭先至。
萧和张飞等众臣,则跟随于后。
“臣恭迎陛下还京~~”
回过神来的诸葛亮,忙上前伏首参拜。
其余众臣轰然上前,纷纷叩拜,山呼海啸般恭迎天子归来。
刘禅上下打量了刘备一眼,深吸一口气后,微微一躬身:
“儿臣恭迎父皇凯旋!”
不远处。
萧和见得这一幕,眼中不由微微一动。
按礼制,天子凯旋还京,众臣诸皇子皆要行叩拜之礼。
唯有晋王刘禅,却只是躬身行礼,并未行跪拜之礼。
众人皆伏首于地,唯有刘禅一人站立,颇有几分鹤立鸡群的意思。
第461章 册立太子,天下拥护!萧和:这个阿斗,有点不一样呢
“阿斗,阿斗啊~~”
刘备却欣喜万分,对刘禅的“失礼”便也忽略不见,翻身上马便大步扑了上去。
“父皇。”
刘禅平静相对,脸色波澜不惊,未有父子相见的那份欣喜。
“阿斗,你当真已痊愈了么,快让父皇看看。”
刘备拍着刘禅肩膀,上上下下的打量着儿子。
刘禅淡淡一笑,答道:
“多谢父皇惦念,儿臣的病已经全好了。”
刘备退后半步,仔仔细细打量刘禅。
从表面看起来,自家儿子神情言辞皆是与常人无异,看不出半点痴呆的症状。
甚至,刘禅的应对从生病之前,还要更加从容淡定。
他的气度,似乎与先前已颇有不同。
“陛下,酒宴已备好,请陛下入城回宫吧。”
诸葛亮笑呵呵上前相请。
刘备思绪被打断,遂也不再多想,当即携起刘禅的手,父子二人并肩入城。
此时邺城的官民,早闻知天子还京,已是万人空巷于街市。
刘备在山呼万岁声中,昂然入城,接受臣民朝拜。
皇宫之中,一场盛大的庆功接风宴已经备好。
刘备遂于金殿之中,大宴众臣,一贺收复并州,二贺刘禅痴症痊愈。
庆功宴上,刘备当即颁布了两道圣旨。
第一道,大封有功之臣。
参与此战的汉军将士,上至将军,下至府兵,皆论功行赏。
府兵赐田,将校们加官,似萧和这样已位极人臣者,则增加食邑。
封赏圣旨一下,众臣皆是欢欣鼓舞,轰然起身拜谢天子恩赏。
第二道诏书,则是册立刘禅为太子!
今日父子相见,刘备已亲眼见证刘禅身心痊愈,甚至比发病之前要更好。
最后的顾虑已烟散云散,刘备自然是趁着高兴,当即于众臣之前立刘禅为太子,以了却一桩心病。
诏书颁布,众臣自然是皆无异议。
刘永和刘理二王,自知没有资格与长兄争位,哪怕心中有所不情愿,面上却也不敢有丝毫不满,只能表现出心悦诚服的接受父皇所做决断。
太子之位,就此尘埃落定。
次日,刘备便又下诏,向大汉诸州郡,向天下臣民宣布立晋王刘禅为旨意。
诏书很快便传往天下各州。
最先收到诏书的,自然是坐镇洛阳,都督河南诸州军事的大将军关羽。
立嫡立长的道理,关羽自然是清清楚楚。
先前他支持立刘永为太子,也是因刘禅痴呆,失去了立储资格,为大汉社稷考虑,方才想立一位性情敦厚的守成之君,而非出于私心。
现下闻知刘禅已然痊愈,关羽是欣喜万分,对刘备立刘禅为太子的决断,自然是举双手赞同。
于是接到诏书的第二天,关羽便写下一道奏书,表示坚决拥护刘备决断,令三子关索亲自往邺城上表。
大将军关羽都无异议,各州的刺史,镇将们,自然更没有异议。
于是雪片般的上表,便从四面八方送往邺城,皆是拥护刘备册立刘禅为太子的决断。
太子之位已定,天下臣民也都松了一口气,悬而未定的人心也随之安定。
对刘备而言,现下已无后顾之忧,惟一所求就只剩下荡灭伪魏,扫除张鲁刘璋二贼,于有生之年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
他要留给刘禅一个统一太平的天下。
于是,在刘备还京后不到一月,再伐伪魏之事,便被提上了议程。
是日,皇宫金殿。
老刘召集众臣,共商伐魏灭曹大计。
众臣争相进言,殿中议论声此起彼伏。
众人所献方略,虽细节略有不同,大致方向却出奇的一致。
即以并州方向为伐魏的主攻方向。
具体操作,乃是以主力大军自晋阳南下,佯从蔺县渡,龙门渡,以及蒲坂渡三处渡口西渡黄河,攻入关中。
鉴于蔺县和龙门渡西岸多山,不利于大兵团展开,这两路渡河只作为佯攻。
汉军真正的渡河方向,仍旧选在蒲坂津。
自蒲坂津渡河,只要攻下对岸蒲坂关,前方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
汉军数十万大军一涌而入,就凭曹操现有的动机兵力,在茫茫旷野之下,焉能抵挡?
蒲坂关,乃是伐魏的关键所在。
而潼关和武关两个方向,自然而然依旧是佯攻,以牵制部分魏军兵力。
大方向敲定,接下来所议,就是具体的渡河方案。
“据我细作近期所报,曹操已对蒲坂关进行了多次加固加厚,足以抵挡我神雷炮的轰击。”
“除此之外,曹贼还以蒲坂关为中心,沿河上下的十里之内,修筑了两道河防工事。”
“蒲坂关一线的常驻魏军数量,也增加至了三万左右,必要之时,还可以在两天之内,再调集两万兵马。”
“且镇守蒲坂关的魏将,乃是伪魏名将徐晃。”
“就曹操这番部署来看,曹贼多半已推断出,我们势必会将蒲坂做为伐魏的突破点,故而才会重兵屯守,不惜一切代价阻挡我军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