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72节

  “该死!!”

  韩鹞子正在其中,当密道口箭如雨下,他马上就意识到,肯定有弟子出卖了自己,将关键的退路禀告给了官兵,但也只能急匆匆退回。

  此时迎面再度撞上大批的锦衣卫,众人简直如遭雷噬,有种四面楚歌的恐惧感,有的弟子武艺不俗,此时却双股战战,直接跪了下去。

  “跪什么!跪了也得死!随老子杀出去!”

  韩鹞子一声令下,红了眼睛,一声令下,率先冲锋。

  众弟子和江湖子受到激励,也暴喝一声,随之冲上。

  双方短兵相接,直接厮杀在一起。

  事实上,锦衣卫早已不是明初的实力,京营都拉胯成那样子了,锦衣卫再强也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陆炳执掌锦衣卫后,需要改革制度,整顿军备,扩充人数,强化情报网络等等作为,锦衣卫才一扫颓废,重振威仪。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或许跟全盛时期的自己不能比,但绝不是常人能够碰一碰的。

  尤其是强弓劲弩形成规模,对于零散的江湖人士,足以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飞刀弟子由于飞刀凌厉,真的放倒了两名锦衣卫,被重点照顾,直接射成了马蜂窝。

  矮脚弟子想要飞檐走壁,翻墙而走,被数条锁链绑住,发出声嘶力竭的哀嚎,直接在地上拖出一条凄厉的血痕。

  惨叫声此起彼伏。

  鹞子班的艺人确实身手不俗,好几位在江湖上都有不小的名头,如果能从密道撤走,再四散分开,别说眼前这些锦衣卫,就算再多几倍,都抓不到几个人。

  可现在是困兽犹斗。

  战斗毫无悬念。

  伴随着箭矢如雨,一个个身怀绝技的鹞子班成员如稻子般倒下,剩下的想要求饶,但杀红了眼睛的锦衣卫扑上前去,腰刀朝着手脚招呼,鲜血飞溅,至少要将之砍成残废,才肯罢手。

  “啊啊啊!!”

  短短两刻钟时间,花费十年时间才聚集起来的人手,就这么垮掉了,韩鹞子发出声嘶力竭的叫声,然后被几个锦衣卫直接扑住,以擒拿手狠狠压倒在地上。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位头领必须要抓活的回去审问,他也早就被射成马蜂窝了,而眼见大功告成,都指挥使王佐再一摆手:“收!”

  锦衣卫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离去,留下满是血迹的院落。

  很快。

  诏狱热闹起来。

  顾名思义,诏狱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犯人的监狱,这种监狱不是明朝独创,之前的朝代就有,但由锦衣卫北镇抚使专门执掌诏狱,是大明的特色,里面还有三种权力。

  独立逮捕权、秘密审讯权、紧急处决权。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影视剧里的这句话,在某些时间段还真没错。

  当然不是所有时期。

  比如嘉靖朝,朱厚是一位将权力抓得极为牢固的皇帝,宫中的宦官被他治理得服服帖帖,东厂西厂偃旗息鼓,锦衣卫也无法为所欲为。

  不过这一次,围绕着国子监那起重臣冲突,嘉靖特许,让锦衣卫全力督查此案。

  所以韩鹞子的身份,才有资格被关进来。

  恍惚间,他真的回到了宁王府时期。

  看着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王府大人物,尖叫哀嚎着被锦衣卫拖走,还未出王府,就已经戴上沉重的木枷,压得整个身子都弓了下去。

  当时韩鹞子是钻狗洞逃出去的,也根本没有与官兵厮杀冲突,逃得很远很远,才战战兢兢地返回。

  但后来功成名就,他将这段本该刻骨铭心的记忆自动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宁王府倒而自己不倒的辉煌。

  现在他再度体会到了那种恐惧感。

  三百斤重的特制木枷直接固定在身上,塞进了狭窄的监舍。

  真的是塞,那监舍小得不可思议,不足一平米,县衙监狱都比它宽敞得多。

  而且诏狱建于地下,终年阴冷潮湿,韩鹞子由于戴着枷,甚至都无法活动一下,关了几个时辰,整个人都僵了,牢门这才打开,他又被两个粗大的手掌拖了出去。

  韩鹞子如梦初醒,嘶声道:“你们……你们要对我如何?”

  拖着的几人大多不理会,唯有一位声音尖利的锦衣卫笑了笑:“立完枷后,普通犯人是械、镣、棍、拶、夹棍,昼夜用刑,不过对于你这种有武功的,自然是弹琵琶啦!”

  “弹琵琶?”

  “不懂?就是将你的肋骨扒开,用尖刀在上面反复刮擦,嘿!那声音,听着都舒服!到喽!”

  韩鹞子眼前一亮,终于从黑漆漆的通道来到了一处房间里,火光跃动,刑架上已经有了一个人。

  如果那还是人的话。

  显然相比起陆炳,真正的锦衣卫残忍太多了,韩鹞子定定地看着,脑海中反复回荡着弹琵琶之说,泪水突然狂涌而出:“不!不!求求你们,不要!我……小的什么都说!什么都说!”

  王佐都没有想到,这个骄狂自大,不将朝廷放在眼里的鹞子班首,居然这么软弱,连刑都没动,就直接崩溃了,颔首道:“开始吧!”

  数个时辰后。

  ‘宁王余孽……武定侯两千两银子……不够……’

  王佐仔细看完审问的案卷,稍稍沉思后,直接道:“送入宫吧!”

  身侧的陆炳看着那长长的卷宗,低声道:“是不是简略些?”

  “不必!”

  王佐摇了摇头。

  若是普通案件,确实不能劳烦陛下费神,但此案涉及到的人物,连锦衣卫都得慎之又慎。

  三年前的李福达一案,嘉靖就曾亲自审问过,这位天子极为聪慧,不愿只听别人禀告,而要自己探究真相。

  现在亦是如此,锦衣卫只要把证词如实地禀告上去,至于结论嘛……

  “陛下自有定夺!”

第97章 嘉靖的处置

  乾清宫。

  黄锦悄无声息地来到朱厚身后,并没有急着递上案卷。

  因为朱厚正在批阅手中的奏章。

  内容又是参夏言的。

  上疏之人正是霍韬。

  朱厚微微凝眉。

  嘉靖七年四月,朱厚升霍韬为礼部右侍郎,霍韬两次推辞,态度强硬,六月大礼议定,朱厚又准备破格任命霍韬为礼部尚书,霍韬依旧推辞,不肯就职,其核心就是他不愿意让外界认为,他支持天子的大礼议,是为了自己升官。

  士大夫的秉性如此,朱厚很了解这些人爱惜名声的特点,对此还是赞许的。

  但现在霍韬所作所为,就显得可憎了。

  你自己不愿意接受圣眷,也不允许别的臣子受宠么?

  朱厚对于支持大礼议的一批官员,容忍度是很高的,霍韬三番五次上奏参夏言,他都没有理会,意思已经很明显,让对方知难而退,结果霍韬依旧锲而不舍,终于让他的容忍度到了一个极限。

  ‘罔上自恣,该受一个教训了!’

  朱厚已经决定,让霍韬去狱中走一遭。

  当然,不是锦衣卫的诏狱,那太折磨人了,便在都察院的监狱吧!

  此举不仅是让霍韬不要这般自以为是,更要警告张璁、桂萼一行,别以为他们最近谋划一起针对夏言的小动作,朕不知道!

  定好了对大礼议新贵的敲打,朱厚又转而思索如何支持这帮朝臣。

  新政改革的推行后,各方面的压力比他想象中还要大得多。

  革除弊政说起来轻巧,好似只要京师里的君臣齐心协力,就能上行下效,厘革宿弊,振兴纲纪。

  实际上的情况是,连北直隶都不能完全贯彻,更别提另外的一京十三省了。

  一位位巡按御史上禀的奏章,令朱厚感到触目惊心,尤其是广东巡按御史吴麟的奏报。

  两广之地在嘉靖眼中,一直印象不错,然而区区一个扯着方献夫虎皮作威的子侄,就能克扣贡珠,假造民乱,上下不轨,令三司衙门烂得那么彻底!

  其他行省,想必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丝万缕的关系,能将朝廷下达的任何政令扭曲成乱民之政,最后还要把责任扣在朝堂君臣身上。

  ‘如此下去,新政势必废止!’

  ‘安南内乱……’

  ‘可是良机?’

  朱厚又想到了那个只有一个外藩人的外藩使节团。

  单单是一国出使的王子和使臣被杀,死的就剩下一人,便反应出了安南内部的争斗有多么激烈。

  可惜最后活下来的是一位郡主,黎氏正统的安南王,又已经被叛臣莫登庸弑杀,朱厚必须考虑到,这个女子身上还有多少黎氏正统的大义名分?

  所以他明明派遣锦衣卫南下,亲自接对方入京,但真正入了京师后,却不急着接见。

  一方面让礼部与那位芳莲郡主接触,探一探对方的口风。

  从反馈来看,此女很聪明,只说是恢复外藩贡祀,礼敬宗主大明,令嘉靖颇为满意。

  另一方面也令两广遣人手深入安南,探听当地的局势,看看是否有趁乱出兵的机会。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朱厚自从登基以来,就一直通过“祀”的礼法,确定自身统治的合理性,掌握皇权,但想要让整个国家振兴,礼法改变不了,还得看“戎”!

  这一系列国事,在朱厚二十四岁年轻的脑子里,瞬间就过了一遍,黄锦甚至都没有发现主子在沉思,就见那只修长的手掌探过来,将锦衣卫特呈的卷宗拿了过去。

  “嗯?”

  朱厚对于卷宗的厚度先是一奇,然后微微颔首,翻开仔细阅览。

  一页页翻看着。

  不厌其烦。

  可很快。

  速度就慢了下来。

  越来越慢。

  翻动书页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黄锦面色微变。

  他熟悉这位主子,若非心头怒火大盛,绝不会露出如此明显的变化。

  事实上,黄锦还是低估了卷宗带给朱厚的冲击。

  如果换个角度,就能发现,这位大明天子那张清瘦的脸上,已经浮现出了暴怒与狰狞。

  ‘安敢欺朕!!”

首节上一节72/1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