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119节

  “不必担心,颜尚书要回来了!”

  正想着呢,一道熟悉的声音传入耳中,他转身一瞧,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赵文华?你还赖在京师不走么?”

  赵文华有些尴尬,却还是拱了拱手:“君弼兄多日未见,风采依旧啊!”

  此人是他的同年,都是嘉靖八年的进士,姓郭名宗皋,字君弼,山东福山人士,本选为了庶吉士,不久前因谏言犯上,被罢为进士,授刑部主事一职。

  郭宗皋同属于头铁的那一类,甚至比同时期的徐阶还头铁,历史上嘉靖的长子生下来两个月就早夭,大同又发生兵变,这位就上书劝嘉靖要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嘉靖大怒,将其打入诏狱,杖刑四十后释放。

  以郭宗皋的脾气,对于赵文华这种品性的同年当然是万分看不惯,方才直呼其名,就是一种羞辱。

  见赵文华没有发怒,郭宗皋更加不屑,瞥了同行的海和严世蕃一眼,直接转身离去。

  赵文华自己遭了羞辱,和颜悦色,眼见海受到冷遇,顿时露出忿忿之色:“太失礼了!他怎么能对会首这般态度!”

  严世蕃嗤了一声:“还不是被你拖累的?赵元质,你卖了那么多酒,人缘也不成嘛!”

  海不以为意:“走吧!去司房!”

  之前他们来的都是监狱牢房,专门审问郝氏,整理卷宗,现在的刑部司房,则存放着来自于天下各州县的卷宗,里面的胥吏自然不少。

  赵文华之前就在这里办公,一路引着两人走入堂内,对着一位小吏招招手:“潘子,过来!”

  不是谁都有郭宗皋的胆量和底气的,小吏明显想要避让,却没躲过去,只能小心翼翼地上前招呼:“赵主事……”

  赵文华直接道:“周老病故后,他的替役者是哪一位?让此人来见我!”

  一路上,他也介绍了,那个老吏叫周世安,据说弘治年间就在刑部任职,勤勤恳恳地干了三十多年,精通《大明律》条文,擅长从案牍中找出矛盾漏洞,再加上书法工整,所录的案卷无一字涂改,因此每每被上官夸赞老成持重,还给了一个铁笔先生的外号,倒也不算名不见经传。

  一介小吏能得先生之称,可谓极其难得了,赵文华也是听说其名气,初任刑部主事后,有意亲近,尊称其为周老,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事情。

  而今要仔细查一查这个人,赵文华认为不难,毕竟吏胥不比官员,是代代世袭的,老吏死了没关系,还有其子孙接替其职位。

  不料那位小吏潘子愣了愣,低声道:“周老没有替役者啊……”

  赵文华怔住:“没有替役?怎么可能?周老又没有犯错!”

  《大明会典》规定,吏役缺员时优先从“原役亲族”中选拔,也就是吏胥的职位,常由子侄或亲属继任,称“顶补”或“替役”,由此形成了家族垄断。

  当然,继任者也需通过基础考核,如识字、算数等,按理不得滥竽充数,但基本上不会严苛,多的是将就之辈,除非原吏胥因贪腐获罪被革职,其亲属自然被禁止继任。

  老吏周世安一辈子勤勤恳恳,病逝后职位理应由他的子侄亲属继承。

  小吏解释:“周老有两子,长子重病在床,次子是个跛子,瘸得严重,当不了差,原本有一亲属,说是要从家乡赶过来接班的,结果路上遭了匪,人被害了,他的职位就由别人顶补了,赵主事要小的去唤那人么?”

  “不用不用!”

  赵文华急了:“既然没有替役,那他的两个儿子呢?把家中住址予我,本官要去探望!”

  小吏道:“搬走了啊!回老家了!俺们还去送别的呢!”

  “啊?”

  赵文华呆了。

  海冷眼旁观。

  如果不揭晓“百花酿”的祸害,那个老吏周世安对于赵文华是有功劳的,结果人死后,赵文华却丝毫不关心其后人的待遇问题,可见其天性凉薄。

  当然现在的关键是,人没了。

  老吏死去,儿子回乡,全家搬离了京师。

  ‘真有问题啊!’

  赵文华之前下跪恳求,是被吓住了,但渐渐的,也难免生出些疑虑。

  海和严世蕃不会是想要过河拆桥,反悔收其入一心会的承诺,才故意夸大其词吧,事实上他的百花酿根本与那个秘密结社无关!

  可此时此刻,赵文华也觉得不对劲了。

  一个混迹刑部近四十年的老吏,连个替役的继承人都安排不好,直接丢了职位,全家就消失了?

  或许有意外,比如想要进京接替的亲属中途遇害,但结合之前的调查,真就这么巧合?

  “完了!”

  旋即赵文华的脸就猛地惨白,身躯晃了晃,险些栽倒在地:“我真要进诏狱了?”

  严世蕃嘿嘿冷笑,既有些快意,又有些遗憾,叹了口气:“真难抓啊!”

  如今看来,这确实是一条有用的线索,可惜对方太过阴险,把线给提前斩断了,扑了个空!

  不然的话,相比起让赵文华倒霉,严世蕃还是更希望立功的。

  父亲严嵩已经在陛下面前崭露头角,一心会再抓到秘密结社的端倪,那往后的朝堂上,还不是他们父子说了算?

  哦,还要带上明威~

  海却不似这两位心情大起大落,看向刑部小吏:“你认得周世安的家吧?”

  小吏刚刚还说去送别的,总不好否认,低声道:“认得。”

  “带我们过去,此事干系甚大,你当好了这份差,刑部的风波绝对波及不到你!”

  海没有承诺太多,对于一位吏胥来说,能安安稳稳度日,就是他们最渴望的。

  果不其然,小吏脸色好看了些:“是!几位官人请随小的来!”

  周世安家住城南宣北坊,居所为一进小院。

  去年年初出售,如今已住了另一户人家,待得一行人抵达,小吏上前敲了敲门,却没有人应,海三人也就在门外打量,同时听对方描述。

  “里面的正房是四间灰瓦屋,东间为书房,周老放了不少刑部旧档与私抄注本,西间是周老主卧,设佛龛,他信佛,供着地藏菩萨,另外两间就是两子所住。”

  “厢房的南厢,住一名老仆,照顾病重的长子,北厢为灶屋,檐下挂着肉肠,周老心善,常常接济邻里呢!”

  听到这里,严世蕃皱起眉头:“如此说来,此人广结良缘?”

  赵文华也涩声道:“如果此人是秘密结社的一员,肯定会有其他人与之暗中往来,那怀疑的目标是不是太多了?”

  海稍作沉吟,提供了一个思路:“现在我们采用锦衣卫查案的路线,如果锦衣卫发现了周世安的蹊跷,顺着这条线索调查下去,会怎么做?”

  严世蕃道:“既然邻里受过周世安的恩惠,那么这群人锦衣卫肯定是要带回去审问的!”

  赵文华道:“既然周世安信佛,还设佛龛,那他常去的庙宇,或许也要被搜查?”

  严世蕃接着补充道:“这家买了周世安宅子的,肯定也会倒霉!”

  “这些错误选项基本就可以排除了……”

  海又环视周遭:“此地身处闹市,往来频繁,周世安如果有联络者,当要防备人多眼杂!那么存在不存在一类人,即便与周世安有着固定的接触,锦衣卫也不会将其拿入牢狱中审问呢?”

  严世蕃和赵文华面面相觑:“有这样的人么?”

  小吏听着几个人的交谈,脸色已是变了,眼珠子转了又转,不敢吱声。

  他不说话,海却看了过去:“潘子,你来说!”

  小吏无奈,唯有小心翼翼地道:“三位官人,可是在找缉事差役?”

  严世蕃奇道:“缉事差役?”

  小吏道:“负责巡查街巷、访查民情的差役,京师每块街坊都有一位……”

  赵文华不解:“那锦衣卫为何不抓人?”

  “因为那就是锦衣卫自己的人啊,五城兵马司的缉事差役不顶用了,近些年都是锦衣卫派人探访的……”

  说到这里,小吏缩了缩脖子,干笑道:“小的也是听旁人说的!不作数!不作数!”

  海断然道:“去查一查,在周世安活着的时候,这几年走访这里的缉事差役是哪一位!”

第157章 抓住你了!

  京师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历朝历代都有着类似于缉事差役的角色。

  而除了缉事差役外,明朝其实还有“坊厢长”及下属的跑腿差役,由顺天府从本地人户中佥派,负责户籍核查、催征税粮,需定期走访各街巷,有点像是后世的居委会。

  海将宣北坊这片的坊厢长给找了过来。

  京师等阶分明,坊厢长很快匆匆赶来,听了问题后,脸色变化,显然不想回答,可观察着海三人的气度,最终还是低声答道:“这几年,都是卢源卢校尉管着这片……”

  锦衣卫最基层的人员是力士与校尉,力士无正式品级,负责仪仗、搬运等体力劳动,校尉是从七品以下,承担缉捕、巡查等基础任务,听起来有高下,但常常并列称呼。

  因为基本上能入锦衣卫的,都是校尉起步,大小也是个武官了。

  这也是皇权专属机构的威风,里面最底层的都是军官,走出去可不威风凛凛?

  哪怕在京师,恰恰是因为皇权脚下,锦衣卫才更加威风,只要他们出动,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商贾富户,无一不瑟瑟发抖,更遑论一个坊厢长。

  所以此人提供的也就是一个姓名和大致的相貌,姓卢名源,大约四十岁上下,长脸塌鼻,高瘦身材。

  严世蕃迫不及待地道:“他一般何时来巡逻街巷?”

  坊厢长低声回话:“小的不知。”

  “他常去的地方有哪里?”

  “小的不知。”

  严世蕃还要再问,海已经制止他,低声道:“去请陆文孚和俞志辅来。”

  确定要捉拿锦衣卫了,就必须向陆炳通个气了,只通知陆炳一人前来,也不必担心打草惊蛇。

  而要捉拿秘密结社的成员,即便海自己有武力在身,稳妥起见,有俞大猷和陆炳在场,也更能让贼人无反抗的余地。

  “好!”

  严世蕃不敢怠慢,匆匆去了。

  赵文华知道自己身具嫌疑,百花酿的事情更不知该如何收场,只能乖乖地束手而立。

  等待之际,海也不闲着,对着小吏潘子道:“再说一说这些年间,你们与周世安相处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讲一讲。”

  小吏应了一声,开始边回忆边讲述:“小的来刑部也就五年不到,那时周老……周世安的身体已经不成了,但大家都很尊敬他,哪怕他逢人便说,‘老朽不过抄写之人,万万当不起铁笔先生的称呼’,可他那么心细,案卷中错了一个字,都能揪出……”

  “周世安闲暇时好饮茶,但由于家中拮据,品不起好茶,喝的茶又苦又涩,小的有一次偷偷尝了一口,呸呸吐了出来,他却说什么茶苦如律……”

  “哦,小的听说,周世安每见冤狱,还偷偷写下天理何在,塞入案牍夹层,也不知是真是假……”

  小吏起初还有些迟疑,因为显然周世安是犯事了,虽然听着这位领头的官人之意,不会学锦衣卫牵连无辜,可事情又怎么能说得准?

  但他年纪毕竟不大,城府还没有那么深,说着说着,不少真情实感倒是流露出来。

  赵文华听了片刻就没兴趣了,神情恍惚着,担心自己的处境。

  海则耐心听完,目光微微闪烁。

  “明威!”“会首!”

  半个时辰未到,陆炳和俞大猷都到了。

  海将方才顺藤摸瓜的过程讲述了一遍,末了道:“现阶段纯粹是怀疑……”

  陆炳眼中闪过凌厉之色,没有半分迟疑:“拿了!”

  别说一个小小的校尉,即便是千户是镇抚使,在涉及秘密结社的事情上,也是先拿了人,再排除嫌疑。

  这个决定,陆炳可以下,也必须下!

  海沉声道:“文孚,如何拿人,你来安排吧!”

首节上一节119/1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