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104节

  历史上嘉靖以莫登庸篡位为由,派毛伯温率大军压境,联合后黎朝旧势力欲夹击莫朝,莫登庸赶忙亲赴广西镇南关,献地纳降,上缴安南土地、户籍、军械图册,承诺永为大明藩屏。

  这其实也不是嘉靖所求,他是希望出兵收回交趾的,但朝堂上拿不出一个切实有效的出兵方略,地方上两广又不配合,再加上莫登庸割地求饶,便无奈认下,可依旧不愿意封这种弑君的叛臣为安南王,而是将安南国降格为了“安南都统使司”,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隶属于大明广西布政使司。

  于是乎,莫登庸对内仍称帝,沿用莫朝年号,对外则接受明朝册封,名义上成为明朝羁縻边疆的地方军政长官。

  那是历史上十年后的事情,莫朝那时明面上统治安南有了十多年时间,现在莫登庸篡位才三年多,根基更是不稳,大明就已经磨刀霍霍,对方的慌乱可想而知,这个使节团入京后,也有一场好戏看了。

  海稍作沉吟,突然道:“徐子升任翰林院编修,将满三年了吧?”

  严世蕃点了点头:“是啊!”

  海接着道:“子升对安南之事本就极为关注,此前奏疏的诸多观点不无道理,若他能入礼部,或许可以在接待使节团上出一份力。”

  “啊?”

  严世蕃浑身一激灵,紧张地四处看看:“我们这就安排上了?这……这能成么?”

  海奇怪地看了他一眼,理所当然地道:“一心会若是毫无实权,如何对陛下尽忠?”

  “啊!”

  严世蕃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只觉得通体舒泰,心悦诚服:“此言大善!此言大善!”

第137章 提拔徐阶

  “会首!”

  徐阶入了堂内,作揖行礼,一板一眼,待得海起身还礼,这才坐下,语气亲近起来:“明威你唤我?”

  他的尊重是出于对这位人品贵重的钦佩,同样也是出于这段时日一心会的进步。

  已是仕途中人的徐阶,当然清楚能有这份机缘代表着什么,他或许想要知行合一,直道而行,但不代表不看重背景。

  试想他如果背后有人撑腰,此前也不至于被张璁唤到朝房里,指着鼻子训斥了半个时辰。

  所以一心会的际遇,现在的徐阶异常珍惜。

  这份态度被海看在眼里,才有了这次会面,而他也不云里雾里地绕圈,稍作寒暄后,直接问道:“子升,有关对安南的态度,你有变化么?”

  徐阶面色一沉,斩钉截铁地道:“不变!我此前见到张阁老,就为谏止南征安南事的奏疏,与之据理力争,分辨到最后,他亦词穷!”

  海看过那封奏疏,确实条理分明,可惜打仗不是靠嘴皮子功夫,开战之前分析得再头头是道,也比不上战局里的瞬息万变,关键还在于知己知彼:“那你想要亲自接触一下安南人么?”

  “哦?”

  徐阶目光一亮,反应极快:“莫贼遣人出使了?”

  海点了点头:“是!”

  徐阶振奋起来:“这是羁縻边疆的好机会啊!我们可以迫使此獠归顺,以土司制管理,到时候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回交趾,占据大义名分,再细细分化,逐步瓦解其统治权!”

  说罢又皱了皱眉:“然莫登庸犯上作乱,弑君夺位,绝非易于之辈,何况不说安南,便是两广的土司都不受约束,怕是要鞭长莫及,还是等到新政大成,国富民强后,再用兵征讨不迟!”

  海总结:“无论如何,都要多多接触,了解安南境内的真正局势,对么?”

  “那当然!”

  徐阶毫不迟疑地点头,旋即苦笑道:“可惜轮不到我们,此等大事,定是由礼部包揽,便是鸿胪寺都只能从旁协助!”

  海道:“子升在翰林院编修任上,已满三年了吧?”

  徐阶有些莫名:“是啊!”

  他是嘉靖二年的探花郎,当年回乡娶亲,后来父丧丁忧,嘉靖六年服阕,返回翰林院编修任上,至嘉靖九年,已满三年任期。

  海又问:“就在刚刚,获吏部考功司‘卓异’的评语?”

  徐阶面色微变,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是……是啊!”

  海道:“时值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出缺,你愿意任职么?”

  徐阶即便刚刚有些念头,但真的听到这句话时,也不由地愣住。

  明朝翰林院编修任满后,晋升路径基本就那么几条。

  院内晋升,是由编修升修撰再升侍读侍讲最后是学士;中央转任,一般是从六部主事做起,晋升郎中或詹事府、太常寺要职;地方外放的话,起点就高了,往往是从提学道做起,再升布政使,最后任巡抚,调回中央。

  最后这条路看似不错,但大部分翰林储才都不希望出京,毕竟出去容易回来难,再加上地方上人事斗争极为激烈,说不定就折戟沉沙了。

  而明朝还不比宋朝,宋朝想要入两府为宰执,地方执政的资历是必须的,明朝则没这个要求,就看近来的几位实权首辅,张璁、夏言、严嵩、高拱和张居正都是没有地方执政经验的,唯独徐阶属于是无奈被贬到福建去的,回到京师后才开始崭露头角。

  当然还有一条路,是入皇子府邸为侍讲侍读,高拱和张居正就是走的那条路,尤其是后者,在裕王府当了一阵侍读,出来后就是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然后就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了。

  但那火速提拔的背后,是因为他的老师是阁老徐阶,再加上成为了新君的潜邸旧臣,哪怕远不如高拱与隆庆帝的亲近,也有功劳,才能三级跳似的入阁。

  现在的徐阶又没有一位辅臣老师,当今天子更没有皇子,只能按部就班地来。

  以翰林官外转六部,若能以实权主事为起点,再遇到安南出使的重要关头,已经是无数同僚都羡慕不来的际遇了。

  所以此时此刻,徐阶的声音竟有些发抖:“我当然愿意,明威能够举荐?”

  “是!用一心会的名义举荐!”

  司礼监不仅是送来了御赐字画,更留下了内侍负责传话,海直接道:“我现在是征求子升的意见,你意下如何?”

  徐阶赶忙起身,再度作揖。

  从此时起,这位甚至成了他仕途上的老师,正如历史上的徐阶与赵贞吉那般,仕途上的关键助力,有时候比起授业恩情只大不小。

  海却不会真的摆出老师的架子,依旧是同好的推心置腹:“我盼着子升为我们争一口气,让那些背后非议我们是幸进之辈的人,好好见识一番我等的能耐!”

  “请明威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徐阶重重点头,感受到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感觉,紧紧握拳,决定要好好表现,绝不能辜负了这次际遇!

  目送这位翰林编修振奋离去的身影,海微微一笑。

  经历了近来的风波,一心会已经进入了不少人的视野里,第一个走出去的人,势必承受各方面的压力。

  而目前的成员里,徐阶无疑是最为出众的。

  首先,他是探花郎,一甲进士出身;

  又在翰林院多年,具备了一定的资历;

  再加上本身的能力突出,或许没有历史上那般圆滑隐忍,百忍成龟,可年轻时期的敢闯敢拼,绝对是一等一的才干。

  综合考虑,徐阶最适合作为一心会展出的第一面旗帜,参与到接下来的朝堂事务中。

  安排好徐阶的仕途后,海又想到了与其同为翰林院编修的赵时春。

  这两位历史上都是针砭时弊,遭到流放,宦海沉浮,但又有区别。

  徐阶是年轻人的通病,才高八斗,谁都敢顶,总以为天底下就自己是明白人,赵时春则有些性格上的缺陷了,明明起点比徐阶还高些,结果入仕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各种闲置,可惜了一身才华。

  这样的人就不能贸然升职了,不然不仅不是提拔,还是害了对方。

  所幸赵时春在翰林院编修的任上还未满,加上之前有过兵部的历练,结果险些被贬为白身,现在回来翰林院再磨砺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恰当,再行安排不迟。

  ‘除了这两位,就是严世蕃了。’

  ‘这位心思活络,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啊!’

  说曹操曹操到,一个脑袋探了出来,见到堂内只有海一人,顿时兴冲冲地走了过来:“他答应了?”

  海点了点头:“子升愿为我们一心会争一口气!”

  “这话说的,好像他吃亏似的!”

  严世蕃咧嘴,语气里难免有些酸溜溜:“若无一心会,徐子升现在是不是已经被贬出京师了?我们在城外与之依依惜别,洒泪作诗,那场面……现在他陡然翻身,还能入礼部任要职,啧,我当时塞给他西游时,他还满脸嫌弃呢!”

  海看了看他:“东楼,会内宗旨,要团结一心,不该背后言人是非。”

  “玩笑而已!”

  严世蕃确实有些嫉妒,他觉得自己才是一心会的第二把交椅,怎么好处先给徐阶得去了,搓了搓手,也不客气:“明威,你也安排安排我呗!”

  海道:“我们是国子监生,科举金榜题名,就是最好的安排。”

  “那是不是太久了些?”

  严世蕃有些等不及了:“今年秋闱,明年才能殿试,出金榜,若是二甲前列,还要入翰林院……”

  海乐了:“看来进士及第,已是东楼囊中之物,这都规划好了?”

  严世蕃颇为傲气,拍了拍胸膛:“何必妄自菲薄,以你我兄弟的才智,榜上有名岂不是理所应当?”

  海暗暗摇头,他结合后世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有了良师益友,比起琼山远要好的学习环境,都不敢说考中进士十拿九稳,更别提二甲前列入翰林。

  即便是如林大钦那般才情,自从入了国子监后,也是一节课都不缺,刻苦冠绝众人。

  严世蕃固然极为聪明,但恰恰是太聪明了,起初还担心自己考不上,白白浪费时间,现在学着学着,竟觉得十拿九稳……

  海也不能断言,对方一定就考不上如何,可这种态度确实挺悬的,想了想倒也不妨给这位安排一条后路:“那东楼有何打算呢?”

  严世蕃也不客气:“徐子升去了礼部,我去刑部如何?”

  国子监生确实可以去六部任职,当然六品主事是别想了,也就是个端茶倒水的跑腿职务,海原本以为这位也想去礼部,毕竟有侍郎父亲严嵩在,结果没想到是刑部:“你去那里,可吃得了苦楚?”

  “不瞒明威,我去刑部自有打算!”

  严世蕃左右看了看,低声道:“我发现一个蹊跷之处,或许与秘密结社有关,此事我只信你,也只告诉你!”

第138章 严嵩怒贬赵文华

  “你还记得,刑部主事赵文华么?”

  “记得,这位赵主事之前想入会的吧?”

  “现在也想,而且是相当想!此人声名固然不好,却很积极,更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刑部内有替换死囚之举!”

  “哦?”

  听严世蕃神秘兮兮地说完,海皱起眉头。

  古代人命确实贱如草芥,但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杀的。

  比如死刑执行的流程,就是由地方官府将死刑案件上报刑部,再由中央会审,每年八月集中复核,最后由皇帝勾决,朱批确认,秋后处斩。

  电视剧《大明王朝》里面,有一段围绕着海瑞杀与不杀的剧情,就是看嘉靖会不会勾决海瑞的名字,结果嘉靖早已打定主意不杀海瑞,还是要绕一个弯子,让瘸腿的黄锦一步步走向刑场,最后刀下留了人。

  这段情节固然是虚构的,但执行流程并没有错。

  后世总有人觉得古代只要有权有势,杀人无所顾忌,完全不用证据,那也不至于,冤假错案很多,但即便是锦衣卫,事后还要补一道证据的手续糊弄一下呢,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举起屠刀,除非是天下大乱,秩序彻底崩溃……

  所以此时此刻,海是颇为惊讶的:“替换死囚,绝非小事,这是赵主事查出来的?可有证据?”

  “没有证据,他自己都不能完全肯定,所以我原先并未在意,直到知晓了我们一心会的使命!”

  严世蕃声音再度压低:“那个秘密结社想要招收忠心的人手,如果能从刑部死囚里面换人,已经死去的犯人被救下,是不是下半辈子只能为他们卖命了?”

  海想了想道:“话虽如此,可真要是这样的话,被替换的死囚就不是一两位了,而且如此上下打点,所需的关节是不是太多?”

  严世蕃摩拳擦掌:“所以我想要查一查啊,这要是真能查个水落石出,那我们一心会就彻底站稳脚跟了!”

  他也站稳脚跟了,稳坐无可撼动的第二把交椅!

  “好!”

  海稍加沉吟,点了点头,就在这位大喜过望之际,又接着道:“不过我有一个提议,此事先请教一下令尊,之前武定侯一案中,令尊所言就让我们获益匪浅,如此大事,不能隐瞒!”

首节上一节104/1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