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306节

  见袁熙脸色不太好,逢纪犹豫了下,如实说道:“二公子,张虞破信都,今不止公子夫人被张虞所俘。连夫人与明公宠妾皆同被张虞所俘。而据知情者言,张虞已纳公子夫人~。”

  逢纪本想将话说完,但见袁熙的脸色阴沉如墨,便识趣闭了上嘴。袁熙妻子有国色之容,已是河北人人尽知之事。而今被张虞所纳,怎能忍受此屈辱?

  念及于此,逢纪想起自己滞留于信都的家眷,不禁长叹了口气。他若有的选择,其实他也想与家眷团聚。仅是在功名利禄之前,家眷的重要性仅能说次之。

  “父亲,船只已是备好,今是否先行渡河!”袁谭迎上袁绍,说道。

  袁绍驻足于黄河畔,回首眺望邺城方向,长嘘了口气。他从渤海起兵,据有邺城,终统冀州。此番舍基业之地而去,往后怕是再难回来了!

  “父亲,沮授暂时难至黎阳,故留二弟在河北接应便好。”袁谭挽着袁绍的手,说道:“父亲需先随儿前往青州,安稳海滨之地为先。”

  “劳谭儿辅佐!”袁绍说道。

  十一月十日,袁绍因邺城不足为基之故,采纳众人之见,率军至黎阳。并在袁熙的迎奉下,浮河南下至青州,欲以海滨为基业。

  袁熙则是以兖州刺史之职,留守河北渡口,尽可能收编袁氏溃卒,及呼应沮授所部兵马。

  十二日,知张虞率大军南至魏郡,袁熙为报绿帽之仇,夜袭张虞所部,结果被张虞所败,遂率部撤至黎阳。

  十四日,因张虞击退袁熙所部,邺城兵吏献城而降。

  十五日,张虞留张杨守邺城,自率大军北上邯郸,欲下邯郸城。

第414章 田丰之怨恨,劝君进王称帝

  冬,邯郸。

  沮授披甲立于城楼上,望着城外连绵不绝的大营,神情大为严肃。

  “魏公令我军坚守邯郸,今怎不见兖州援兵身影?”娄淇疑惑道。

  “兖州安有大军?”

  田丰嗤笑了声,说道:“兖州户籍凋敝,二公子仅能控半数之地,需南守吕布、张邈,安能有大军北上?”

  “监军?”娄淇看向沮授。

  沮授眉头微皱,说道:“元皓莫要动摇军心,否则休怪我无情!”

  田丰满脸的无所谓,说道:“我被公与所赦,今君要取我性命,我无话可说。”

  之前袁绍传令于沮授,让他斩杀田丰。沮授知田丰才能,故不忍杀田丰,欲向袁绍请赦田丰。结果袁绍大军溃败,沮授知袁绍正在气头上,故便自作主张赦免田丰,并向袁绍隐瞒这件事。

  见田丰死猪不怕开水烫,沮授狠狠瞪了眼田丰,若非正值用人之际,他岂会容忍田丰这般。

  在沮授指点城外兵势之时,帐下兵卒忽而快跑至跟前。

  “报监军,荀谌至城下,请见监军!”

  “荀谌此番前来,必是为劝降而来。”田丰说道。

  沮授考虑了番,说道:“将他请至城上,我有事要问他!”

  “诺!”

  未过多久,便见荀谌从篮子上吊至城楼,并在兵卒的引导下,见到了沮授。

  “奉大将军之命,谌拜见监军!”

  沮授无意与荀谌扯皮,问道:“你今可是为劝降而来?”

  见沮授直奔主题,荀谌如实说道:“自袁公大败于昔阳,袁氏大势便是已去。数日前,袁绍便浮河东行,兖州袁熙败走黎阳,邺城被大将军所下,而今赵、魏之中,仅邯郸一城坚守。”

  “大将军不忍见赵地生灵涂炭,故命谌入城劝降诸位。”

  得知袁绍浮河已撤,河北仅有邯郸城固守之消息,左右袁氏将校顿时哗然。

  之前‘袁绍’传信给众人,分明表示他会固守邺城,而让众人守邯郸,形成掎角之势,以候兖州兵马救援。然今邺城被破,兖州兵马战败,岂不仅有他们傻乎乎在固守。

  沮授的脸色不好看,他今已是察觉到自己被坑了!

  见众人反应不小,荀谌虽不知是何缘故,但为了能动摇众人固守之心,遂说道:“袁绍舍诸君而走,今诸君家眷多在信都,故不如出降大将军,既能与家眷团聚,更能得官爵封赏,岂不两全其美。”

  众人多有意动,于是看向了沮授。而沮授似乎察觉到众人之意,厉声说道:“荀友若,你深受魏公器重之恩,今怎有面目见我?”

  继而,沮授不由荀谌分说,说道:“我今看在往昔之情上,暂饶你一命。今若蛊惑人心,我必杀之。”

  在沮授的吩咐下,荀谌被兵卒强行带了下来。

  待荀谌离开之后,娄淇率先发难,拱手问道:“敢问监军,今形势可真如荀谌所言?”

  沮授不动声色,说道:“荀谌是为劝降而来,今所言必有夸大。诸君可暂守城池,如若明公两、三月之内,不能前来解围,可再商大事尔!”

  “愿听监军吩咐!”娄淇犹豫了番,与众将校应声道。

  在诸将受命前去巡视城楼时,沮授心存疑虑,看向了田丰,问道:“元皓以为今时军情何如?”

  田丰捋须而吟,说道:“若荀谌所言不假,留监军守邯郸应是为袁公之计,今冀州兵马大溃,袁公无力起兵与张虞争锋,唯东至齐鲁,以海滨之地召集兵马。”

  “至于令公与率部固守邯郸,则恐是袁公牵制张虞之计。袁公虽说遇事迟缓,但他亦能行断臂求生之事。毕竟赵、魏若无兵马固守,岂不让张虞传檄而下冀州。无后顾之忧下,张虞将远征海滨矣!”

  说着,田丰笑了笑,说道:“不论荀谌所言真假,今以丰之见,城中人心动荡,邯郸多半难以固守。公与若欲求生,还需早作打算!”

  经被袁绍下狱及被诛杀之事,田丰心中对袁绍已无君臣之情,甚至对袁绍心中颇是怨恨。毕竟在田丰看来,自己为他殚精竭虑这么多年,而袁绍不仅将他下狱,更下令杀他。若非沮授因形势危急之故,顶住压力赦免他,怕不是他早已不在人世。

  沮授并不理会田丰,仅是让人将田丰带下去。

  除非万不得已,沮授绝不会归降张虞。毕竟如沮授战前谓族人所言,如果袁绍能击败张虞,沮氏的富贵将会达到顶尖。如若袁绍兵败,莫说沮氏的富贵了,连他们能否保全自身都是个问题。

  沮授作为袁绍军中的二号人物,他若投靠张虞,大概率很难得到重用。而即便得到重用,沮授也不可能得到有他在袁绍帐下的那般权利。

  除此之外,沮氏即便归降,亦会遭到相应的清算,吐出不少利益,才能喂饱那些追随张虞的将校。之前审荣虽说投降张虞,但仅限审荣一家不会遭到清算,其余的审氏注定会遭到清算。

  所以对袁绍帐下的高层而言,除非是万不得已,他们一般不会选择投降。

  在沮授竭力安抚城中军心的同时,张虞则在城中与众人商讨破城之策。

  大帐内,荀谌向张虞汇报,说道:“仆向沮授明言袁绍弃走青州时,见城中将校无不愕然,料想城中兵将不知详情。以谌之见,君侯或能行攻心之策,令城中兵将惶恐,而后寻机再取邯郸。”

  张虞微微颔首,说道:“攻心之策可行,但为免城中兵将不降,还需另寻方略破城!”

  郭嘉蹙眉深思,说道:“可惜邯郸不似邺城,城外无大河。若有大河在城外,则能引河水冲灌邯郸。”

  “掘地之策何如?”许攸思得一计,问道。

  “掘地破城之策可行,唯恐沮授多智,能事先预料我军掘地之策!”郭图说道。

  吕范考虑了下,说道:“既然外无援兵,不如营造器械攻城。”

  “文和、公达?”张虞点名二士,问道。

  荀攸沉吟良久,说道:“君侯不妨多策并行,明行攻心之策,兼营器械,而暗掘地道。沮授能料一策,安能料得多策。”

  贾诩笑了笑,说道:“君侯,我与诸子意见不同。大河以北已无袁绍大军,故君侯何不如犒赏河北降人,招降冀州诸郡县。待冀州诸郡平复,邯郸城中兵吏不见援兵解围,岂不人人忧惧,彼时君侯轻易可平邯郸。”

  “昔高祖为与项羽争夺中原,留兵围章邯,自率大军征项羽。今君侯兵马疲惫,兵粮几近溃竭,不可效高祖之所为。但却能留一将困邯郸,而君侯率军屯邺城,以威兖州之袁熙。若邯郸数月不下,岂不给袁绍笼络河北人心之机。”

  见帐下谋士意见不合,张虞负手踱步,思考其中之利弊。

  “依文和之见!”

  张虞说道:“邯郸南邻邺城,北依中丘,东近曲梁,西靠太行。除兖州之敌外,袁氏已无援军能救邯郸,故我坐镇邺城,将能威慑袁熙。久不见援兵,家眷书信诱叛,兼城中粮草消耗渐空,人心涣散之下,邯郸可下矣!”

  如若袁绍尚在河北,张虞肯定会起兵攻打邯郸。然今下的邯郸俨然成为一座孤城,被山西军所破仅是时间性问题。因此张虞如能尽快安抚河北文武,不仅能让冀州诸郡安稳,更能弱化袁绍对冀州的影响。

  闻言,郭图心有所得,拱手说道:“汉室衰微,陈袁篡之,故天下无共主。昔世祖下河北,于城称帝。君侯欲安抚人心,何不效世祖之所为,状告天地,于邺城称帝。封赏之下,众人之心必安矣!”

  “不可!”

  吕范抢先驳斥,说道:“君侯奉大义而讨贼,今君侯天下未平而便称帝,与袁术所为有何差别?以范之所见,君侯可待邯郸归降,河北承平之时,继公爵位。”

  “公与王爵何异?”许攸有意得从龙之功,怂恿道:“以攸之见,君侯可先称王,及下中原之时,再进帝号,明顺正统。”

  见众人为称王登基之事而争吵,张虞眉毛微挑,目视捋须而思的贾诩。

  在张虞的眼神注视下,贾诩自觉说道:“汉室灭亡,群雄并起,有德者方能居天下。君侯旧为汉臣,还需询问刘幽州之见。以诩之见,先得人心,再择尊爵,方是为正道。”

  经贾诩一言,张虞顿时明白关键之事。今下正值一统河北的关键时期,他需要考虑幽州刘和的想法。如果不得刘和支持,他贸然称王的话,岂不会与刘和决裂?

第415章 冀州军政,惊闻南事

  自依贾诩之策,张虞便拜吕范为督军,以辛毗、郭图为军师,率兵两万重围邯郸。而张虞自率文武及兵将移居邺城,并将冀州治所从信都改至邺城,以摆脱袁绍在信都的影响。

  州府内,张虞正与新上任冀州刺史杜畿闲聊。

  “安邑士民得知君侯下信都,破袁绍大军,无不欢喜庆贺。”杜畿抿了口酒,笑道:“夫人欣喜之下,下令腊月赐老弱妇孺酒肉,并准二府官吏休沐三日及赐钱帛。而元常兄为贺君侯破袁,更是挥墨作赋,以赞君侯之大功。”

  “哈哈!”

  张虞为杜畿倒酒,笑道:“今下能让安邑府上众人安心了。”

  “袁绍四世三公,出身名门,所享之物无不精美。如此酒为袁绍所珍藏,饮之令人口齿留香,伯侯可多喝上几樽。”

  杜畿双手持樽接酒,问道:“不知君侯何时欲移治于雒阳或长安?”

  “伯侯何来此问?”张虞诧异问道。

  杜畿笑道:“今邺城内外兵吏皆言君侯不日将王,如若进位王爵,君侯岂能以安邑或邺城为治府?”

  说着,杜畿沉吟了下,说道:“经董卓焚京,群雄讨董,二袁掠帝等役,雒阳宫宇残破,百里荒芜无人烟,村舍凋敝无鸡鸣。而今长安虽不复前汉之兴盛、繁华,但君侯欲霸天下,非定鼎长安不可。”

  东汉时期,长安虽经西汉乱末年的糟蹋,整体经济衰败的严重,无西汉时期的繁华。然从现在而看,因东汉末年的兵戈之故。雒阳更是大后退,沦为了无人区。

  历史上,曹丕迁都之后,因人口稀少之故,强迫迁河北百姓五万户移居京畿,才让洛阳稍微有了人烟。故今若欲立都的话,以经济、人口等角度去看,没有比长安更合适了。

  当然了,杜畿忽然提及此事,难免与他乃是京兆人有关,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家乡成为都城。

  “不急!”

  张虞喝了口酒,平静说道:“今冀州未平,讨论定都之事尚早。卿出任刺史,可有治冀州之策?”

  杜畿放下酒樽,说道:“昨日至邺城,畿至库房核查冀州户籍,冀州十郡一百县共有三十五万户,约近两百万口,实为天下人口昌盛之州。君侯得此大州,并有山西之众,中原威服,然欲令冀州恢复生产则有所不易!”

  “昔袁绍治冀州时,律法松弛,豪强骄横,侵占田野,士女生怨。况袁绍为得天下,无岁不征,兵民疲惫,府库告竭。故以畿之见,欲大治冀州,需行严法,惩治恶豪,与民休息,分田于民,开垦荒田,则能渐渐恢复冀州之元气。”

  冀州为东汉诸州里人口最多的一州,且因黄河河道趋于稳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张虞与众谋士早期策对中,将当时关西之众称以天下之大寇,形容河北为富庶之所在。故在如能统一关西与河北,则能威服天下。

  故考虑到冀州之重,张虞方选将军府上的二把手杜畿出任。杜畿虽说偏好黄老之学,但却会执行严法,惩治祸乱百姓的豪强,而这也是张虞将冀州交由杜畿治理的原因之一。

  张虞说道:“惩治豪强易,但与民休息难。袁绍虽说兵败,但逃踞青州;袁术称霸中原,地跨四州。曹操、孙坚、陶商皆割据一方,不发北方之众征讨四方,则莫能平天下。”

  其实杜畿的执政理念在战乱时期不好施行,毕竟在天下争霸的关键期,几乎要年年打战。张虞征服冀州,不可说让冀州太平,而是要利用冀州的人力、财力,为关西诸州分担压力。

  毕竟征讨中原的话,山西的军粮将难以跋涉转运,若强行转运的话,则是亏损太多,故需要依靠临近的冀州供粮。

  杜畿心有应对之策,说道:“山西之众是为天下之精兵,更是君侯之根基。故君侯征天下,不妨令山西出兵,由山东供粮。山西士民可得富饶,山东郡县可得安宁。”

  张虞微微颔首,笑道:“山西民风剽悍,可以入伍为兵;河北土地富饶,车船供粮便捷。伯侯之言甚好,卿必能胜任冀州刺史。”

  冀州河流四通八达,通过河、济二水,能将军粮以船运载投送至河南。而山西之众从崤函道出关,则能直扫河南。故两地官吏配合好的话,张虞帐下兵民将会减少大量负担。

  杜畿谦虚而笑,说道:“非仆一人之见,而是临行前,钟君与我商议所得。”

  顿了顿,杜畿反问道:“欲令冀州太平,非仆一人所能为,而是需赖地方郡县长吏。今冀州有郡十,有县一百,故君侯需委一百一十名贤吏出治地方。恕畿斗胆询问,不知君侯可有人选?”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冀州兵乱未消,我欲先委十名郡守,而不更委县中长吏。稍后令督邮巡视诸县,考核各级官吏,并依郡守所报情形,淘汰袁氏劣吏,委派贤吏出任。”

  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次性更换一百名县令或县长,势必会造成整个冀州停摆。因此张虞不打算一次更改一百名县级长吏,而是先将郡守换上,让他们先熟悉治下情况。等政令传达通畅了,之后淘汰一批,拉拢一批,这样就能让冀州稳定下来。

  毕竟冀州今下关键在于维稳与恢复生产,而非所谓大治郡县。等时机合适了,张虞为了民生,还会严惩贪官污吏。

首节上一节306/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