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他念出一个人的名字,便有对应的人跟着跪拜。
他们纷纷低着头,嘴角压也压不住。
这反倒引来别人的白眼,心中纷纷有话说:“装什么呢?”
这样的眼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陈东成为太子之后,当即提拔起来一堆年轻人才。
不过这次他所组建的太子府中人,反倒是老幼参半,年龄分布的极为均匀。
像苏轼、苏辙等人才二十来岁,王安石四十二,苏洵五十岁,可以说涵盖各年龄段。
至于陈东的那些义子,陈东并不直接任命他们为主官,而是将中层的职位悉数交给了他们。
从一开始,陈东就是按照后世办法,将他们当做吏来培养的,自然要让他们从做事开始,一步一步往上升。
宣旨结束后,太子府的重要职位悉数安排妥当。
赵祯挥了挥手,让胖太监退下,看向陈东说道:“太子为一国储君,当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重,这些贤能之士都是朕和相公们为你把过关的,以后有他们辅佐于你,希望你能虚心受教,广纳良言。”
陈东当即出列拱手道:“臣谨记。”
赵祯点了点头,眼中有一丝遗憾,道:
“国之大者,在于民心,愿太子能行仁政,得民心,则天下安矣。”
苏洵当即上前一步,带领太子府群臣说道:“臣等必将竭尽心力,辅佐太子,以安天下。”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陈东强硬的塞进去很多年轻人,但是这些人都是有才华的。
赵祯亲自考校过其中的人,个个都是腹有沟壑或者才华横溢的。
即便是以诗文见长的苏轼,也有一番治国良策。
封赏完毕,赵祯便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后续议题。
有了这些新人,之后的朝会自然更加活跃,尤其是苏轼,在各种大事上,不断出列表达自己的看法。
使得苏洵和苏辙频频叹气。
散朝之后,苏轼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作诗只是他的爱好,辅国理政才是他的强项嘛。
然而等他离开紫宸殿回到太子府,却直接被苏洵和苏辙拉起来一顿教训。
苏洵唱白脸,苏辙唱红脸。
“人家海氏推荐歙州通判,你反对个什么劲儿?”
“哥,歙州本来就是海氏在掌握,你就算反对也没用,还凭白得罪人家,这真的不好。”
苏轼仰着脑袋道:“就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地盘,我才要反对啊,这天下是官家和殿下的天下,他们凭什么把歙州当做禁脔,不许别人插手?”
苏洵沉着脸道:“你就不看看,除了你还有谁反对了?你知不知道,殿下的好友盛长柏,是海大人的姑爷?”
“那又有什么?这不更显得咱们太子府做事公平公正吗?”
苏洵气的发抖,苏辙连忙上前为父亲拍打后背。
这时,陈东却已经将送到他这里的奏折展开。
看了一会儿之后,在上面批了几个红字,交给王安石处理。
他抬头看向苏家父子,招招手道:“苏大人,你们说什么呢?过来说啊。”
苏洵带着俩儿子到了陈东跟前,便忙不迭的道歉。
陈东闻言笑道:“这有什么的?子瞻不以私废公,我看挺好的。”
苏辙顿时瞪大眼睛,有些不可置信。
而苏轼却笑了起来,道:“你看,殿下都说我做的对了!”
陈东让他们坐下后,聊了一会儿今日朝堂之上事情后,便露出了自己白森森的牙齿,说道:“子瞻啊,你能不能就咱们刚才聊的那些,即兴赋诗一首一首啊?”
苏轼恣意张扬的笑了笑,道:“这有何难?殿下稍候……”
苏轼且拿出随身卷子,在上面看了看前人所做的相关诗句,沉吟片刻后,便当场赋诗一首。
这首诗的水平,虽然不比水调歌头那般韵律自然,但其中内容丰富,更是带着将苏轼自己和陈东夸了一番。
直接将陈东比作伯乐,而他苏轼自然就是千里马。
诗中还顺带着损了损苏辙,把他说成不敢跟权臣正面硬钢的庸碌之人。
当然,没有指名道姓,但苏辙跟老哥这么熟悉,还能听不出来他在骂谁吗?
陈东听完,大笑着说道:“好!不愧是苏子瞻啊!处理完公务,请各位一起在太子府以此诗佐酒!”
眼看陈东高兴,苏辙也不好多说什么。
陈东搜集他们过来,自然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集卡。
像王安石、苏辙都是能做事的,而苏洵虽然也很有才华,可毕竟年纪大了,就做个调和这些各有性格的好好先生。
赵祯特意给了旨意,各地送上来的奏折,有一部分会送到陈东这边来。
上次两人大吵一架,赵祯心里当然生气。
可当他将顾偃开叫过去,确认了陈东真的亲自带人去辽国京城刺杀辽国皇帝后,就气消了……
不消也不行啊。
陈东能做到如此程度,他还能用人来形容吗?
刺客、状元、将军、巨贾、工匠……
他有脾气是应该的,没脾气才不正常!
所以两人也很快冰释前嫌。
陈东虽然自信非凡,但赵祯对他在其他方面也是没的说,该有的尊重他也不吝啬。
当然,叫爹就免了,陈东不可能诸天认爹去。
这天下午,陈东大摆宴席,招待太子府众人。
有三苏、王安石等人在,各种诗词如雨点般出世,因为文人相轻的缘故,加上陈东在旁边拱火。
一个下午,竟然整整出了八篇顶级诗词。
后世将其称之为齐王宴八篇,也有叫武帝宴八篇的。
其中有夸赞陈东豪取四州之地的,也有抒发志向的,陈东拍手叫好的同时,倒是放过了辛弃疾,亲自作了两首,可惜只是中规中矩,被后人直接无视了。
四月,由陈东主持,苏轼王安石辅助的太子府邸报新鲜出炉,随之一起推出的,还有陈东让义子们研究多年的印刷术。
京城一时之间,都洋溢在这种新鲜的事物之中。
陈东的文名也随之被学子们争相传颂。
不过陈东一朝权在手,他的动作又何止这些?
以往觉得不好拿出来的技术,直接建立了太子府直属的将作少府,用于各种新技术的推出。
赵祯自然十分配合,只是这些技术到了东南一带,却遭受了部分抵制,因为对当地的地主豪强来说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大量的财富、人心,全部被陈东收入囊中,而他们自己却很难能跟着喝一杯羹。
而陈东在将作少府推行的工人职业化,也让一些将“皇权不下乡”奉为人生信条的地主们有些焦急。
因为陈东不只是在将作少府招收学徒,还会派技术人员前往各地,组织当地的工匠系统化、正规化工作。
这无疑触犯了别人的利益,有的地方就是靠着人无我有的技术,来维持当地的超然地位的。
但对陈东来说,接下来要打仗,就少不了这些人。
因此,必须要将力量集中起来。
这样的冲突,在太子府人员到齐,正式介入朝堂事宜之后,已然屡见不鲜。
这天下午,陈东忙完太子府的事宜,交代好王安石明日前往禁军视察的工作后,便准备回去陪如兰。
如兰已经到了临产期,因此他每天虽然忙的团团转,还是尽量抽时间陪伴如兰。
毕竟如兰年纪不大,放在后世,大学还没念完呢。
然而刚回到后苑,陈东便听到不断有老女人的笑声出来。
陈东招了招手,晴儿当即过来,不等陈东询问,便说道:“是太子妃的母亲和康家姨母来了,康姨母还带了她女儿,她们将我赶到外面,说什么不是很清楚。”
陈东点点头,咳嗽一声走进了屋子。
一进门,陈东便看到如兰一脸窘迫和烦躁,而康姨母正喋喋不休的说着什么,王若弗似乎在劝说如兰。
在王若弗和康姨母中间,还站着一个模样不错的姑娘。
第381章 康姨母
“参见殿下。”
康姨母连忙行礼,见女儿一动不动,还在女儿腰后推了一下。
康允儿连忙跟着向陈东行礼,目光在陈东脸庞停留了一瞬,脸上闪过一抹羞怯。
至于王若弗,只是很不自然的叫了一声“殿下”。
她脑海里,还存留着陈东当年在她家做书童时的画面,因此这腰也似乎有些硬。
陈东无视二人,径直走向如兰。
如兰正要在晴儿的扶住下起身,见陈东过来,忙道:“殿下。”
陈东按住她的胳膊,道:“小心点,拜见我做什么,又不是外人。”
因为王若弗等人在,如兰被陈东如此温柔对待,心里感动之余,却也有些不好意思。
但不等她说什么,康姨母却抢先一步道:“太子殿下为国之储君,咱们当然都得拜见,对不对允儿?”
康允儿忽然被自己母亲点了一句,只能呆呆的回应道:“啊?哦,是。”
却是陈东如今已然不怒自威,令康允儿除了刚才那一眼,都不敢直视陈东。
康姨母的一句话,顿时令如兰坐也不得,站也不得。
陈东看出她的为难,捏了捏她的手说道:“对别人我是太子,对你来讲我不过是你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计较那么多做什么。”
如兰心中稍安,这才放心坐下。
陈东跟着看向王若弗道:“你进宫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呢?这是来看如兰吗?”
王若弗点了点头,却被陈东看的有些心虚,道:“是啊,从如兰进宫之后,我也有许久没见过她了。”
这时,一直被无视的康姨母插话道:“好叫太子殿下知晓,我这妹妹一直想进宫看看太子妃,只是担心太子如今事务繁忙,怕给太子添麻烦。”
陈东笑了一声,说道:“这话说的倒也不错,不过如兰现在身怀六甲,她可比我辛苦的多,岳母,你跟如兰还有什么话说吗?没有的话我安排人送你们出宫。”
这话便是直接下逐客令了,而且非常不客气。
康姨母自然听了出来,不过她却是笑着看向王若弗道:“妹妹,既然太子都在这儿了,你不妨直接跟太子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