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重生火红年代 第1064节

  任何一个商人,想要成为商业巨头,那么主要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拳头产品肯定得有。

  光靠一点小家电,还有那些她现在依然在烧钱的电子游戏行业,想着在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并且拥有自己的护城河,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人心总归是不知足的,以前的娄晓娥,只想着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后来娄家败了,她妈靠着内地低廉的制造成本,挣到了她儿时无法想象的财富。

  就是现在,谭雅丽看上去是半退休状态,但她每年钱也不少挣。

  但说白了,那个行业也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准入门坎太低了。

  说不定什么时候,谭雅丽的生意就会被更低价的商品抢光市场。

  谭雅丽也不在乎,反正她挣的那些钱,已经够她大外孙们花了。

  娄晓娥现在的产业,其实也跟谭雅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就是凭借着内地低廉的制造成本,在外面打市场。

  核心技术,她是一项没有。

  说白了,现在的娄晓娥就只是个二道贩子的商人。

  不算什么企业家。

  这也是她的短板。

  想要改变这一切,娄晓娥就得选个行业深耕下去。

  现在何雨柱给她发的这封电报,可以说是点到了娄晓娥的心里,这才是她最高兴的原因。

  何雨柱在电报里提出了一个概念,“整体厨房解决方案”,一听就是相当高大上的东西。

  从厨具,餐具,到厨房该有的各种柜子等玩意,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做。

  这在目前的世界上来说,还是一个新潮流。

  这并不是说,请设计师画个图纸,然后拿着各个牌子的厨房用具,往里面填凑就行。

  而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全,营销出整体品牌这个概念。

  要是能成功把打造厨房,就得选择“何太”厨房用具这个概念,植入中产阶级的潜意识里,那她家这个生意,能做上几十年。

  这就是她家生意的护城河。

  改开后,特别是新世纪前后,咱们内地家装市场,也陷入过品牌怪圈。

  同样是一个水龙头,国内产的几十块钱,可要是汉斯家产的,可能就卖到几千块。

  还有那些合页,门锁,包括涂料油漆。

  逼的咱们自家的企业没办法,只能去外面注册一个洋牌子,然后原本几块几十的东西,就可以涨价十多倍营销出去了。

  关键大部分家庭还就认这个。

  别的不说,就是瓷砖方面。

  这个也是最无脑的一件事了。

  明摆着人类有史几千年,都是洋鬼子拿咱们家的瓷器当成了奢侈品。

  可是后来国内的装修市场,要是不起个洋文名字,根本就没人选购。

  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智商税。

  在商言商,娄晓娥也想挣普通人的这些智商税。

  有钱干嘛不挣?

  忙忙碌碌,时间飞快。

  “娄总,塑料花厂的“木”总请求拜访。”正当娄晓娥闭关几天,想着从哪开始她的事业版图的时候,前台给她打来有人求见的电话。

  对于现在的娄晓娥来说,她现在手里有钱,而且大把的银行求着她贷款。

  所以想要布局一个厨房用具雏形生产链并不是什么难事。

  有些电器,可以购买专利,进行研发。

  而一些没有专利的东西,她是直接买了几个小厂。

  比如说碗具,五金等等

第1457章 分层销售与公摊

  现在这家塑料花厂老板,可是目前港岛商业市场的新宠儿。

  从一家塑料花厂,转变了经营赛道,现在马上就要上市了。

  但娄晓娥相当不喜欢这个人。

  一个是这个人是靠着洋鬼子起家的,再一个是这人做生意有点贪得无厌了。

  说到这个,就要说一下公摊面积的问题了。

  商业房产上的公摊面积,一开始是huo家引入。

  所以也有很多人,说他家才是公摊面积这一恶规的发起人。

  但这是完全不对的。

  要知道,在huo家之前,港岛的楼盘,没有零散卖的,都是整栋出售。

  地主老财买栋楼,然后出租给需要的市民。

  普通市民想购买,却是没那个财力。

  随着港岛的发展,中产阶级以及白领阶级越来越多,所以个人住房需求也就越发增加了。

  所以这个时候,商业楼盘开始兴起。

  而楼道,楼梯这些地方,既有实际需求,又需要维护成本。

  原来一栋楼卖给一个人,那自然是房东维护这些。

  但现在要是想着一栋楼卖给十个人,或者更多,那要是一开始不谈好,以后维护方面就成了问题。

  huo家在这个时候,就适时引入了“分层销售”以及“公共契约”,规定业主需要共同承担公共区域的维护问题。

  也就是在这个上面,人家想的不是牟利,而是让同一栋楼里的住户,以后不需要因为这些公共面积的维护费,产生各种矛盾。

  至于“分层销售”,人家也的的确确在房契上面注明了,哪些是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哪些是属于个人所有。

  但这个公共面积上没有后世的那些虚增,也没有必然的公摊。

  一切都是按照实际面积测量销售。

  比如说一层楼四百平,有些楼的公共区域有五十平,有些楼则是八十平。

  那么实际销售中,这些楼层的销售以及日后的维护费用,个人所需承担的部份,就是五十平与八十平。

  但最近这位塑料花厂的老板,却是想着搞一个大的。

  据娄晓娥得到的消息,最近这家开发的某楼盘,想着是按照实际面积按比例增加公摊面积。

  还是举例说明,一百平的房子,其实只有七十平是实际面积,其他三十平,不管那个楼层有没有,业主都必须按照一百平付钱。

  以后的维护费用,那不存在的三十平,业主也必须交钱。

  算是挣了两回钱。

  这点让娄晓娥挺恶心的。

  她觉得这就是在敲诈港岛市民的钱袋子。

  但没办法,现在港岛做房地产的那些大佬,很多都被塑料花厂那个老板说通了。

  不过谁都不敢当这个出头鸟,正等着那人带头呢。

  这个上面也是让娄晓娥感觉郁闷的地方。

  就算她再讨厌那个人,但也不能否认,人家的眼光挺好的,选的那块楼盘,以后肯定不愁卖。

  而如果让他成功,以后港岛的房地产市场,就要进入另一个时代了。

  “请他进来吧,曼云,顺便端两杯咖啡进来。”娄晓娥虽然讨厌,却也不能耍性子避而不见,只能跟前台如此回答。

  一副黑框眼镜,一个大脑门,一身黑色西服,腰身有点驼,

  也不知道是一直如此,还是因为见到娄晓娥这个社会名流才如此。

  反正整个看上去,就是比较谦逊,和善。

  “何娄女士,冒昧登门,敬请谅解。”木先生进门就是微笑,并且对着娄晓娥主动伸出了手。

  “您好,木先生,还没恭喜您呢!”娄晓娥也是一脸微笑,应付的十分得体。

  目前在港岛主流社会的认知里,娄晓娥跟这个木先生应该是半斤八两。

  木先生的个人财富比娄晓娥要富裕很多,何况人家的公司马上就要上市了,

  算是目前港岛的商界风云人物。

  估计几个亿的固定资产总有了。

  而娄晓娥在财富累积上,肯定是比不上人家的。

  但娄晓娥也不是没有优势,她的现金流相当充沛。

  毕竟是商贸业务为主,现在娄晓娥公司在银行时时都有几千万美刀的流水。

  当然,这笔钱也不全是娄晓娥的,像是她代理的电视机尾款,还有她帮内地拉的各种代加工业务的资金收拢,

  都需要从她公司的账上走一遍。

  过手猪肉沾层油,那么多资金天天从她公司账上走,她在合理的规则范围内,也挣的不少。

  什么叫合理的规则范围?

  就像是娄晓娥这边算是中间商,她在外面拉业务,除去税收,经营成本,然后保留一定的利润给内地代工企业。

  这是正常流程。

  但这个年头,内地的成本价都是固定的。

  咱们国家大多数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在改开前,一直稳定。

  而国际贸易,却是变化太大。

  很可能今天一块的东西,明天就变成一块五。

  这两年随着美刀的贬值,这上面的变化,是更大。

  这就是娄晓娥的优势所在。

  内地成本价不变,而外面的产品价格却是一天一个样。

  她不挣钱谁挣钱?

  哪怕娄晓娥再让利给内地那边,她也抵不过人家主动跟她送钱。

  就像前一段时间,她帮内地拉了一批螺丝生意,当时谈好了价格,采购方要一百万枚。

首节上一节1064/11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