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07:从小学生开始加点 第574节

  “我还得遵循人类的规则,我哪怕把能力提升到如此层次,我依旧无法悟得更高层级的东西。就像你说的,生命科学的研究,不管我的能力到哪,我依旧受制于实验、受制于人类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受限于当前的仪器技术水平。虽然我还没到天花板,但看到天花板这件事情本身,就让人非常失去动力。”

  这点韦韵之能跟上了,“例如万能特效药吗?”

  “从人类的经验上来说,想直接从底层逻辑攻克特效药问题,可以先尝试广谱癌症根除方案。要做到什么,我们清楚,识别、饿死癌细胞、清除残余、转移复发的防御、免疫强化……我知道,你的老师知道,你也知道。难点我们都懂,不管是癌症的特异性识别,还是多机制协同治疗,或者是智能免疫哨兵,我们都清楚。”

  “是的。”

  “甚至连每一步要做什么,我们也都有了方向。还是那句话,这些东西,不是只有我才能知道。大家其实都知道。但是药物到底要怎么做到精准定位并且同步释放,大家都不知道,包括我。做代谢枷锁当然是个可行的方向,但什么物质能降解因为各种突变产生的致癌代谢物,什么东西又能点对点阻断细胞的特异性代谢活动,你不知道,你老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韦韵之逐渐理解了李颜的意思。

  “到这一步了,人类哪怕又再好的思路,也只能通过实验不断测试研究验证。”李颜叹了口气,“没法从根源加速,没法提前排除错误路线,甚至没法保证实验结果的可用性。人类无法了解到最底层的基因编码逻辑,无法用一套共通的办法扼杀‘癌变’本身。那么所谓的‘广谱癌症根除方案’,也就是个穷举的思路。再高级的词汇也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他一口喝了半杯果汁,“而我,也是人。人类被限制的这一切,我一样被限制。不管我比其他人厉害多少,不管我在这个领域站得多高,都一样。我无法直接告诉你,其实有一条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就能知道什么样的物质可以抵御癌变,我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直接从基因编辑的角度解决癌变。”

  “我不敢说我理解你。”

  “我也没有奢求谁理解我。”李颜说完,把果汁一口气喝完了,“韵之,假如,我是说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能力,都有数值,满分是一百分,你觉得我多少分?”

  “99分!”

  李颜笑了笑,“那历史上那些著名科学家呢?那些,让人类往前大跨步走的科学家们,你觉得他们是多少分?”

  “也是差不多这个分,但不是100。”

  其实你都保守了,按现在的分数来看,李颜单论能力,百分百比那些历史著名科学家高。

  “我们不应该只从成就来看待一个人的聪明与否。虽然科学史上厉害的成就基本都来自于聪明人。在科技大跨步往前发展的今天,你很难说知识储备更完善的今人没有旧人聪明,人类不是靠运气往前走的,没有牛顿,很快也会有第二个人研究出力学成果,对人类来说,牛顿一人的成就拆分成一百个人,也不影响科学的发展。”

  “就像核物理与量子力学发展的时代,大师井喷。”韦韵之点头,“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新大陆,现在的量子物理水平必然高于当时,但重量级的原理论调却远不如当初,也是因为没有新理论开拓。”

  “我想做到这一点。”李颜说道。

  韦韵之感觉自己的心脏被击中了,跳得非常快。

  “但很显然,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如今的科研环境下,我并不拥有这种能力。”

  李颜后半句“哪怕我已经是当下人类最强大脑”生生咽了回去。

  “环境是一个影响因素,但说不定你哪天灵光一闪,突然就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直接掀翻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呢?”

  李颜笑了,非常发自内心。

  他还真就是想这么干,但他的痛点也恰好就在这里。

  “灵光一闪”。

  历史上无数天才,创造出推动人类往前迈一步的成果,靠的也是灵光一闪。

  如果把自己能力提升至此,依旧需要灵光一闪,那未免……令人失望了些。

  李颜没敢跟韦韵之说的话,就是关于系统的。

  他丝滑地让自己的各项数值突破了90%进度,却完全陷入了淡淡的失落中。

  这个突破的体验不再似之前一般狂风暴雨了,就像是系统在告诉李颜,你已经快接触到上限了。

  90分已经没有质变,100分自然没什么好期待的。

  李颜所期待的是脱胎换骨,如今看来,可能是究极plus版本提升。

  上限?他希望没有上限,或者是一个能让他看到新世界的上限。

  可惜,王座终究是人造的。

  大概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例如你玩升级打怪的游戏,那天突然天降神迹给了一把神级武器,你拼了老命给这把武器升级,不知疲倦地给它喂材料,它也很争气,永远比同级别武器牛逼一点。

  结果有一天,你这把武器练到顶了,你面对的副本也到顶了,最强的boss手里最牛逼的神兵,他就是比你的要差点。

  但,也就只是如此而已。

  你并不拥有一招秒杀的机制,你也不能破除这个世界的壁障,你的这把武器不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不是什么通往隐藏世界的钥匙,更不拥有破除第四面墙的跨维度效果。

  难免不满足的。

  这就是韦韵之get到的那些淡淡的失望。

  对系统失望,对自己失望,对世界失望。

  李颜正在说服自己,接受“等待”灵光一闪的瞬间。

  却突然被小美女一句话问得眼睛一亮:“你以前想过能拥有现在的能力吗?”

  “想过……不,没想过。”

  想过,是自从拥有系统之后,李颜早早就定下了“人类之巅”的目标,那今日的水平只是“至少”;没想过,是拥有系统之前,谁他妈能想到自己重生又拥有系统?

  “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到底能到哪里的,不要轻易说天花板哦。”韦韵之拍拍李颜,“你说满分一百,我给你九十九,就是想说,人要相信自己没有上限。”

  妈的,心智都这么高了,按理说鸡汤应该没用才对。

  怎么小美女的鸡汤就是这么好喝?

  “而且,100分满分是你自己定的,又不是这个世界的规则。”

  “你真是能劝人。”

  “那可不,我老公……我,我男朋友,这个……”

  “都行。”

  韦韵之脑袋都要冒烟了,怎么一放松啥心里话都往外蹦,“难得见到神一样的你有被情绪围绕的时候,我肯定要好好劝啦。”

  是啊,甚至还没到100%进度,就开始失望了。

  说到底是一种畏难情绪,害怕真的失望,所以干脆黏在失望里不主动。

  李颜这次没有太多“我不应该如此”的情绪,心智的提升不是让他变成一个机器人,而是更好接纳自己作为“人”的那部分。

  感性认知的重要性,李颜是有体会的。

  要有感性认知,就不可能没情绪,情绪不是什么毒药。

  浸泡一下再起来,人还更豁达点。

  “搞得真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样。”李颜笑了笑,“没事的,就是一时想多。”

  “就是很大的事。”

  李颜看着韦韵之,是红晕尚未褪去的脸,是水雾朦胧的眼。

  “万一刷出了新词条,对吧?”

  女孩没听懂,不过郑重点了头,“对!”

第547章 请用我能理解的方式告诉我

  李颜开狂暴了。

  在科研智囊团内部,一个代表华夏最顶级科学天才的地方,李颜用传说级的表现疯狂刷着存在感。

  以国庆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起点,李颜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从不怎么参与核心项目的学习人员姿态,变成了“请李颜出山”内部梗的主角。

  科研智囊团并不是一个正经的机构,但被其认可的名字,全都是国之栋梁。

  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

  相比诸多学会、团队,这一批人纯粹许多,可以理解为不论资历不论管理,只谈科研方面的战力。

  如果说院士团队是荣誉积累外加社会地位双重buff下的元老院,那智囊团成员就妥妥是战力最顶尖的现役战神。

  李颜在这群人面前最出彩的成绩,一个是搞出了光刻机,一个是找到追墙博弈最优解。

  能赚钱,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全能,也是大家不那么重视的方面。

  所以他一开始存在感并不算强。

  没办法,别人并不能理解李颜解决追墙博弈是何等顺手的事情。

  他们也往往把未来科技在科研上的成就生科、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方面视为一整个公司群策群力的成果,而不会认为来源于李颜一人。

  智囊团成员普遍拥有多重身份,在某些社会身份上,他们非常尊重李颜,但一到了自己研究的领域,他们就不怎么把李颜放在高位了。

  例如几个听起来就牛逼轰轰的项目,可控核聚变、常温超导、量子计算机等等。

  虽然暂时啥突破性进展没有,但能被委任作为历史突破级别项目的主力,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度自然是数一数二的。

  这一批人大概是对李颜最不感冒的了,从李颜被推荐加入以来,他们就极少与李颜交流。

  或许都觉得自己跟李颜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吧,他们认为李颜走的是实用主义,追求当下能利用起来的东西,解决了光刻机确实是了不起,但毕竟是人类已有的工业成绩,复现一下,现实价值远大于历史价值。

  一切改变,始于一场学术会议的席间交流。

  会议主题已经不重要了,主角是中部地区某著名电化学研究室的年轻项目组组长。

  是个长相还算靓丽的女性,一头长发配白大褂,像是樱花国很喜欢的女科研人员人设。

  她性格比较外向,一到席间交流的时候就一群人凑过来聊天,男男女女都有,显然是一个小圈子。

  李颜作为搞出固态电池的人,坐在了C位,倒是没什么人凑上来闲聊

  同样的,他们不认为这种级别的工业成果是李颜一人的功劳,甚至可能认为李颜坐c位不太合适。

  “我最近又一次验证了电化学实验很邪门。”这位女组长侃侃而谈,“我带一个博士搞固态电解质,按现有文献的方法做,没想到搞出来了个好东西。”

  “啥?”一个男的捧哏。

  “低温下有固液转化性质的材料,转换后接触电阻呈几个数量级下降,要按这个性质和趋势,优化完了我感觉能冲大刊。转换温度60度啊!人家大子刊发的都要300度,各位想想这个产业价值。”

  “60度,那了不起,要是能稳定做出来,说不定对现在的电池都能有个大的优化思路。”

  “问题就在这,我们做了两个月,一直失败。”

  大家都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搞实验,谁还没过这种经历?

  都不用这位女组长解释,他们的实验肯定保持了条件的高度统一,加料顺序,容器,搅拌方式,搅拌时间,加热方式,加热时间,室温,湿度,天气……

  全都考虑,全都一一复刻实现,甚至为了复原当初的条件,造了个定温的小房间,一样没能做出来。

  这也正常,人类做实验其实有点碰运气的成分,所以沾点玄学是正常的。

  正常到这,该放弃也就放弃了。

  “偏偏我换了个条件,这东西的性能又出现了!”女组长语调高了八度,“这给我急的,第二天又试了一下,还是他妈的不行。一下子失败了几个月,我已经完全不想继续了,结果换个条件竟然又成功了!”

  “记录实验细节了吗?”有人问。

  “记录了记录了,简直不能记录得更仔细了。完全一比一复刻。”女组长摇头道,“我甚至已经迷信到,把成功那次实验的踱步都复刻了,但就是做不出来。”

  “最终还是没成果?”

  “没有。合计做了快一年,就是没有办法搞明白怎么做出来。博士浪费了一年,我不能再让他蹉跎下去了。死磕或许能磕出来,但让一个博士用学生生涯来死磕,也太残忍了。”

  “那确实也没办法。”

  女组长苦笑一声,“他妈的,要是哪天给我一个机会穿越,我不要回到什么古代什么历史大事件时刻,我就要回到一年前。我要全方位地记录下所有细节,看看是什么鬼东西导致的变化。”

  “是真可惜,”有个男人叹气道,“你这个研究还蛮有价值的,我建议重启吧,要是能做出来,说不定对于目前现有的固态电池,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优化。”

首节上一节574/6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