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启山则看着空空如也的水桶,以及干燥的泥土,若有所思。
第127章 成仙的基础
“在这等我一会。”
宋启山说罢,转身回了家。
找来一个水桶,随后闭上眼睛,沉入心神。
再睁开眼,手里仍然拎着桶。
来到山石下的泉水旁,宋启山弯腰接了大半桶水。
回到现实后,略微犹豫了下,他又把大半桶清泉分成两个桶装起来,这才提着回去。
看到宋启山提着两桶水来,宋承拓欲言又止。
他已经浇了何止一缸水,半点用处都没有,区区两桶水又能做什么呢。
但出于对宋启山的信任和敬畏,宋承拓没有吭声。
而宋启山则提着桶过来,先把其中小半桶浇在地里。
宋承拓低头看了眼,立刻满脸惊奇的叫出声来:“湿了!”
湿润的泥土,灵气不断升腾,好似被激活了某种开关一样。
宋承拓惊讶不已,自己浇了那么多都没用,怎么爷爷半桶水就够了?
“把铲子拿来。”宋启山道。
宋承拓连忙应声,从旁边拿了铲子,问道:“挖哪里?”
宋启山指着湿润的泥土,道:“就挖这里。”
宋承拓也不管他想做什么,直接开挖。
挖了大概五六十厘米左右,再往下,泥土仍然比较干燥。
让宋承拓把另外半桶水再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接满水倒下去。
看着泥土逐渐湿润,虽然比前半桶慢了些,却也还算能吸收。
宋启山心中已经有数,并非田地出了问题,而是灵田的品质太高了。
寻常水肥,已经无法使用。
就像普通人生吃一根百年老参,足以补的七窍流血。
而一位气血旺盛如江河的武道强者,却没有这种问题,反而需要更多人参才够用。
灵田也需要水,但这种水,要有灵气存在。
普通水源,哪里有什么灵气呢。
即便有,也稀少的可怜。
宋承拓浇了一缸水没用,那是因为量太少了,起码再来几十缸,上百缸才能见到点效果。
现在用的水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来自心神祖宅内。
那并非普通的泉水,而是拥有灵气的灵泉。
只有灵泉,才能浇灌灵田。
宋启山不禁倒吸一口气,好在自己没有急功近利,提前完成灵田晋升。
否则心神中的灵泉尚未出现,这四十亩地就废了。
随后,宋启山又继续尝试把灵泉稀释,直至泥土再也浇不透才作罢。
基本上可以确定,灵泉稀释到一比十,依然可以起到效果。
但效果非常差,一桶水下去,最多湿润表层几厘米。
想要种出来东西,最少也得保证四五十厘米左右的土层都是湿润的。
也就是说,讲效率的话,最好灵泉直接浇灌。
想省着点用的话,也最多只能稀释到六七成左右。
宋承拓在旁边试验的满脸惊讶,忍不住问道:“爷爷,这应该不是普通的水吧?”
他虽没有修仙,却也能看出灵泉的不凡。
宋启山微微点头,道:“这是我从旧陶罐里得到的东西,浸泡出来的水,看起来很有用,你去弄些大缸来。”
宋承拓应声,出去找大缸。
宋启山则把手放在水桶中,闭上眼睛。
或许因为雕像几乎快转化成完全的黑铁色,沉浸心神之后,宋启山依然能清楚感觉到水桶的存在。
他一只手看似放在泉水中,实际上也在现实的水桶中。
耳边传来轻微的哗哗声,指尖逐渐产生湿润感。
等在现实中睁开眼睛后,看着桶中的灵泉,宋启山脸上露出些许笑意。
果然能把灵泉通过身体,直接引出来。
这样做,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起码不用一桶一桶的打水了。
虽说仍有些费工夫,但宋启山丝毫不在意。
他一直认为,灵田和灵谷将为家族带来跨越式的提升。
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
没有再继续尝试,而是等宋承拓送来了足够多的大缸,宋启山才让他先回去,自己独立留下来接水。
一缸又一缸的灵泉,很快便让这里的灵气开始浓郁起来。
但在装满第八缸的时候,心神中的灵泉枯竭了。
宋启山不由皱起眉头,静静等了许久,才看到灵泉有慢慢恢复的迹象。
心里明白,此刻的灵泉品级太低,不能做到无限制的索取。
一旦用完,就得等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等有一天灵泉变成灵河,灵江,那就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好在八缸灵泉,稀释一下,足够把比较重要的东西。
比如灵谷,火灵芝等物完成浇灌。
剩下的如寻常稻谷,稻草,药材之类的,能浇就浇。
浇不了的,只能等灵泉恢复后再继续了。
关于灵泉的事情,宋启山专门把宋承拓喊来,千叮万嘱,此事万万不可告诉任何人。
宋承拓自然答应下来,哪怕妻儿都不会说。
却不知宋启山对他说的,也是假话。
旧陶罐中的玉露,应该和灵泉性质差不多,只是品质更高,灵气更足。
宋启山把这种富含灵气的水,统称为灵液。
自此,宋家的灵田才算真正完整。
有灵液的支撑,灵谷完成了第一年的成熟,孕育出一颗完整的种子。
比指甲盖还要大,晶莹剔透,如同青色玉石雕刻而成。
宋启山和宋承拓一起把它播种下去,小心看护。
到了第二年,这颗种子长到两米高,结出稻穗。
比第一株的产量大些,结出了十二颗稻谷。
但每一颗都小的多,大概只有小拇指甲盖那么大了。
到了第三年,十二颗变成了一百九十二颗。
每一颗再次缩水,只有黄豆大小。
到了第四年,一百九十二颗,变成了四千六百零八颗。
第五年,变成了十一万零五百九十二颗!
至此,灵谷似乎已经固定下来。
植株本身仍有一米五高,每一株能结出二十四粒灵谷。
比寻常稻谷大了一圈,却仍如玉石雕琢那般晶莹。
到了第六年,灵谷终于得到初步的丰收。
整整一亩地,全部结穗。
最终收获的灵谷数量,超过百万!
每一粒灵谷,都是宋启山带着家里人,亲手剥出来的。
这样的宝贝来之不易,不敢有丝毫浪费。
就连拔下来的秸秆,都拿去喂了老黄牛。
灵谷的秸秆,可比先前种的稻草好吃多了。
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啃起来跟甘蔗似的。
以至于宋家院子里,经常看到老黄牛低头吃着秸秆,地上坐了一圈孩子也在那啃着玩。
这一天,宋启山亲自蒸了一锅饭,全部用灵谷做成。
就连征战西北王庭数年的宋念丰,以及正在江湖上搅风搅雨的宋念顺都赶回来了。
没有多余的菜,只有灵谷做成的饭,一人一碗。
花费这么多年时间,终于能吃上仙人才有资格吃的饭,哪怕贵为一品大都统,又或者当朝太师的宋启山,都不免有些激动。
其他人更别说了,眼巴巴的看着饭端上桌,一个个眼睛都发亮。
等宋启山拿起筷子,道:“吃吧。”
众人这才敢动筷。
不管家里变成什么样子,规矩就是规矩。
宋启山夹起一筷子灵谷,这是用灵泉水蒸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稀释。
每一粒米,都在自身基础上,又有些许灵气增加。
如今看起来就像青色的玉石粒,窜入鼻腔的不仅仅是浓郁清香,更是丝丝缕缕的灵气。
尤其宋念顺,他这些年已经突破到了练气六重。
对灵气的存在,感知更加敏锐一些。